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

点赞:10357 浏览:440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而我国有关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有显著的差距,就业难问题日趋凸显,如何提升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 键 词】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建设

一、就业能力分析

要研究“90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到底什么是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应该如何界定这一概念.关于就业能力具体包括什么能力,至今仍没有定论,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本文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基础能力、专业能力和差异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等,相当于“产品的包装形象”;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相当于“产品的质量”;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相当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来说,基础能力是前提,只有具有一定的基础能力,就业才有可能性;专业能力是关键,只有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就业才有可行性;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只有具有差异性能力,大学生才能充分就业.

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能够从实际出发,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并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正确进行职场定位,并能迅速融入到工作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一种综合能力.

二、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分析

为了较为全面地了解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我们认为选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最为恰当.然而,90后大学生群体数量大,不同年龄段都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如何选取调查走访的样本,使之能够有较大的覆盖面,具有说服力,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依次选取了南京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四所江苏省境内的高校,每所高校发50份调查问卷,共计200份.

从地域选择上来看,考虑到南京是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众多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高校,专业丰富,院系众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使样本采集的覆盖面广,层次丰富.而常州市是一座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作为全国第一家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特色的教育园区,常州高职基地被称为长三角的“银领摇篮”,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起步早,投入大,成效显著.

除了地域的考虑之外,本文在选取样本上还考虑到所选取的四所高校分别代表了国家985高校,211高校,以及一般本科院校,确保能采集到特点不同,层次丰富的样本信息.

在问卷的设计上,笔者认为一份好的问卷应该具备两个功能:即能将问题传达给被问的人和使被问者乐于回答.为了更好地实现问卷的这两个功能,我们在设计问卷时遵循了以下原则:1.主题明确.2.结构合理、逻辑性强.3.通俗易懂.4.控制问卷的长度.5.便于资料的校验、整理和统计.

200份问卷回收之后,我们利用EXCEL软件进行了数据的分类汇总和分析,对于本文所界定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得出了以下初步结论:

1.在对于毕业时的就业形势的认识上,33%人认为形势严峻,就业艰难;32%的人认为就业形势正在好转,但仍然不乐观;对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地人仅占总人数的19%.因此,我们基本认为,90后大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形势并不持乐观态度.

2.而在对于大学生就业难因素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经济、社会状况是其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仅有30%的人认为是由于其自身原因;26%的学生认为是因为专业不对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经济、社会状况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到学生自身的原因以及专业对口情况也起着重要作用.

3.在对90后大学生信心能力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仅有33%的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能力有信心,近一半的大学生认为不好说,还有19%的大学生认为毫无信心.90后大学生最与自身的就也能路缺乏信心,没有自信面对未来的就业竞争.

4.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调查中,51%的大学生未详细做过,但有考虑过;24%的大学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任由26%的大学生还未想过做这方面的规划.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90后大学生并未对职业生涯规划起到足够的重视.

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5.在90后大学生就业观调查中,68%的大学生拥有“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14%的大学生希望一步到位,拥有固定的收入,11%的大学生可以继承家族企业,7%的学生愿意进行自主创业.由此项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大学生愿意稳定的工作,自主创业的学生较少,普遍缺乏创业的动力与积极性.

6.在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调查中,考虑个人发展机会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5%,考虑经济收入因素的人数其次,占总人数的22%,专业知识因素、工作稳定性因素、生活环境因素所占比重依次递减,分别为14%,13%,15%.由此,我们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虽尚未开始就业,但其择业师时,更注重个人的发展机会,而不是经济收入,而这更有利于职业道路的选择和职业生涯的发展.

7.在就业方向的选择中,事业单位选择的人最多,占总人数的32%;其次是国有企业,占总人数的27%;公务员和非公有制企业选择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3%.由此看出,90后大学生在就业方向选择上,偏向于较为稳定的职位,风险较大的职位虽然收入高,如自主创业,但并不受90后大学生青睐.

8.90后大学生的初期月薪调查中,35%的人认为出其月薪应该在4000以上;认为月薪应该在2500-3000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29%;认为月薪在3000-4000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7%;2500以下的站11%.此项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对自身的初期月薪期望值过高,与他们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有所冲突.

9.在调查中,有近一半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尚未找到工作的情况下,从基层做起,初步向目标奋斗.22%的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的实干精神较为强烈,且有着一定的踏实精神,愿意为梦想而努力.

10.调查还显示,28%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综合实力,其次是专业技能,社会经验和发展潜力,最后才是学校名气,专业成绩和思想道德.我们可以看出,90后大学生更注重自身的综合技能与专业技能,同时也比较注重社会实践,而不是自己的专业成绩.这也是部分90后大学生学习成绩不高的原因之一.再者,90后大学生中有28%认为自己目前最缺乏的就是经验,认为承压力以及知识技能欠缺的各占20%.因此,再往后的大学生活中,他们会更注重经验的积累,而不是成绩的提高.11.对学校的就业指导的看法中,53%的大学生认为有一定的作用,23%的人认为没有作用,13%的人认为学校中没有相关的就业指导,仅有12%的人认为该校的就业指导非常的实用.由此可以看出,学校对就业指导并不是非常重视,或者有的学校就业指导啊缺乏针对性以及实用性.作为90后大学生,他们更感兴趣的指导方式是参加短期的职业技能培训,他们认为这有利于为其将来就业打下基础,模拟职场应聘和专家一对一答疑也是其比较青睐的方式.而对于学校普遍采用的政策理论宣讲,则是大学生们最不喜欢的方式,仅有7%的人认为其有用.

12.对于高校就业指导的信息,许多学生倾向于应聘技巧和用人单位信息的获得,其次是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专业出路的信息,需要心理辅导信息的学生最少,仅占14%.

三、提升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体系构建

(一)90后大学生的群体特征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主体已是90后,他们出生于改革开放10年后,中国社会物质生活更加丰富、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他们的生活、成长环境更为优越,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与以往大学生所不同的群体特征:

1.个性独立、充满自信.90后成长于信息爆炸和网络普及的时代,喜欢独立观察、认识、思考问题,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见解,善于表现自我.

2.自我中心、娇惯脆弱.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不太考虑他人,在群体中通常把自己当做中心,按照自己的意志满足自己,缺乏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并且心理脆弱,遇到困难挫折承受力差.

3.开放易变、专注性差.90后的生活于信息发达的时代,他们心态开放,勇于尝试,但同时他们对事物的专注性差,三分钟热度,极易转移注意力,缺乏专一性、稳定性.对于学习,他们习惯于中小学的“监督式”,需要老师、家长的监督、指导、无法适应大学里更多的自主学习.

(二)提升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体系构建

1.学生个体

(1)专业知识学扎实

用人单位看重的首先还是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要求大学生们在校期间一定要认真刻苦学习,把专业知识学扎实.学会自主学习,真正把专业知识学得透彻、扎实,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独立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其他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做到既专又宽、既精又博,大大提升今后的就业能力.

(2)积累经验多实践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通过实践,一方面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学会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强化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可更直接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积累工作经验,丰富自己的阅历.

(3)综合素质靠锻炼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有目的地学习,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既展现自我才能,又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不断培养将来就业所需的各种品质与精神,努力让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4)心理情绪会调适

90后的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弱、抗压能力差等心理情况,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往往心理准备不充分、自我定位不准确,如理性与现实的差异造成的失落感,依赖、从众、逃避心理等.因此在校期间,要对他们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自我情绪控制,消除对就业的恐惧焦虑,充满自信又不盲目乐观.

2.高校

(1)教学内容常调整

学校要定期开展市场调研,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学校还应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掌握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这种校企联办“订单式”的合作培养,切实增强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既给在校大学生就业创造了良好机会,又为企业输送了需要的人才,实现共赢.

(2)就业指导全程化

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严重滞后,常常是到了大四临毕业时才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且形式单一,实际效果并不明显.据此,高校建立全程性就业指导模式,按照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不同特点,实施全程化指导:一年级通过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就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二年级开展个性心理和职业适应性测试,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等,确定择业的大致范围;三年级组织学生实习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四年级开设求职技能、面试技巧、政策解读、签约注意事项等内容的课程或讲座.

(3)生涯规划早开展

个人进行职业决策时,要根据性格、兴趣等个性特征来选择与之相对应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如果匹配的好,个人的特点与职业环境协调一致,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较大,反之,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低.因此,学校从学生一入校开始,就教授他们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导他们运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MBTI性格评估工具等,了解自己的性格类型、兴趣爱好,了解从事特定职业所需具备的素养.


3.政府

(1)建立支持体系

首先,政府根据目前大学生就业实际情况出台政策和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不断修正出台政策中的偏差,用优惠的政策来引导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到非国有中小企业去工作;其次,政府降低小型企业的准入门槛和对外资企业的良好引进,简化审批手续和税收政策;最后,加大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创新实践项目,提供一定的创新平台;同时还要对大学生创业提供信贷和税收优惠,减低创业门槛,增强其风险的规避能力和提高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2)建设保障体系

首先,完善和规范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其次,加快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突破地域限制,保障人才合理流动,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最后,对支援边疆、扎根基层、敢于付出、勇于吃苦的大学生,采取优惠政策,如提高工资报酬、优先晋职、住房和安家上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因素,是毕业生走向社会进入职场后实现自我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是学生个体、高校还是国家政府都要有目标、有重点地培养和提升90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具备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实现顺利就业、怎么写作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