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有效对接

点赞:31702 浏览:1447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步吸引了公众的目光.究其原因,在排除当今大学生对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现出求职意向不明,放弃就业岗位,不理智离职等情况,造成招聘单位浪费人力、物力面试、安排入职后,无人可用、延误工作等情况.这种情况折射出高校毕业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欠缺,也反映出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 键 词】毕业生;思想道德;就业

随着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步吸引了公众的目光.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步因国内经济的转好得以缓解,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用人企业面临的“招工难”,同时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及行为表达出不满甚至是愤怒.究其原因,在排除当今大学生对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个体差异之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表现出求职意向不明,放弃就业岗位,不理智离职等情况,造成招聘单位浪费人力、物力面试、安排入职后,无人可用、延误工作等情况.这种情况折射出高校毕业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欠缺,也反映出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思想道德因素

1、诚信意识缺乏:据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大学生“诚信”等方面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自评对“大学生诚信”方面“很不满意”和“不满意”率之和是66%,说明三分之二的大学生对他们自身的诚信都感到不满意.随着“诚信”这个名词被媒体、网络越来越多的提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一些大学生迷失了道德方向,出现了一些诚信缺失行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

高校毕业生,因欠缺社会工作经验,求职时本人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和实践表现成为企业衡量他们能力和实力的重要指标,而有些毕业生为了在竞争中获得理想的求职岗位,采取了一些有失诚信的手段来迎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伪造各类资格证书和获奖证书、简历掺检测、篡改学习成绩、虚报个人经历等.

高校毕业生的另外一种诚信缺失情况表现在,求职简历随意投递、面试与否随心情,到岗工作看待遇,离职、违约也很随意.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之初,因就业意向不确定,对社会认知、企业任职、岗位任职不透彻,造成他们成为了职场的新一代“闪离族”.

2、职业道德水平欠缺:用人单位对无故离职或是解职的毕业生,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这部分学生缺乏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一方面表现为,毕业生在工作过程中过于看重个人利益、体现自我价值,团队合作意识淡薄,缺乏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心.另一方面表现为,毕业生没有以单位的主人翁姿态进入工作岗位,滥用企业资源,将单位的客户资源据为己有,甚至突然离职后拒绝归还企业客户资料等,这些都是大学生欠缺职业道德素养的具体表现.

3、就业观念两极化:传统就业观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毕业生选择的主要就业城市均为大中型城市或是沿海城市;主要关注的企业以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为主;首选的就业岗位要工作环境好、待遇高、有出国、进修机会等.

非主流就业观念主要体现为,部分大学生选择非本专业就业的同时,选择工作时间灵活,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或者相近的工作.这部分毕业生同时还期望着能够像一些欧美国家的年轻人一样,一边打工,一边旅游,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同时还有部分毕业生顶着大学生的头衔,看不起一些职业,眼高手低.

二、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很多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观念受各种社会舆论、报到的影响比较大,在注重维护个人切身利益的同时,过分强调了个人的主观意愿.社会道德、公众道德对其影响被他们选择性的忽略或者抛弃.就业信息的最大化共享,使高校毕业生求职机会变得更多,进而造成投递简历之后不去面试的情况.

2、家庭因素:中国的家长堪称世界上最全能的、最尽责的家长.我们的高校毕业生在家长的一路“呵护”下走进幼儿园、迈进小学、踏入初中、走进高中、跨入高校,规划职业生涯.陪报到、陪读、陪招聘、陪面试、陪入职.家长的理由很充分,对自己的孩子不放心.一个连家长自己精心呵护出来的,自己都不放心的毕业生,企业同样会存在疑虑.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就业指导的有效对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学院因素:思想道德教育高校就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内容,但是很多高校为了在短期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把思想道德教育的重心由思想品质、政治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转向了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带有一定应试模式的就业指导上,甚至一些学校把毕业生就业工作重点放在毕业生就业推荐、面试等环节,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教育和就业指导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影响.

4、个人因素:在家长一路呵护下的高校毕业生已经习惯了被入学、被规划、被安排.这样的毕业生没有自主的职业目标、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其结果是不具备应有专业知识、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再加之我们的应试教育体系,学生只注重课堂教学学分,忽视德育、职业素养、体育教育,其结果是道德水准降低,缺乏责任感,职业意识不强,只求索取,不求付出和回报.

三、高校解决影响毕业生就业的思想道德因素的方法

提前塑造职业道德素养和适应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缺乏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实践,容易导致其职业生涯的失利.职业核心素质的培养是进行规划并促进规划现实化的连续过程.具体包括职业道德素质、挫折承受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等.

1、将思想道德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指导有机融合:职业道德素质培养职业道德是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问题,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对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情感与职业道德行为的引申教学,同时强调作为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以做人教育为主体,引导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道德感,并自觉遵守社会成员做人做事的共同准则.作为职业人的道德素质的培养,主要是根据企业行业的职业道德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情感与职业纪律,以引导学生形成恰当的职业行为.2、挫折承受能力培养:针对当代高校毕业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的社会现象,在家长、学校的多重保护下,很多毕业生很少或者没有真正独自面对过挫折.所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培养他们的挫折承受力.使他们逐步养成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承受、消解、转化职业挫折的能力,即面对职业挫折,能勇敢的面对现实,变挫折为动力.这其中包括: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生涯中的挫折,特别是正确认识职业生涯中以不同方式处理挫折所导致的后果;引导学生客观、科学分析导致事业生涯中出现挫折的原因;帮助学生掌握排解、转化职业挫折感的技巧等.


3、注重培养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情感:首先,毕业生在校期间按照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指定职业规划,并不断的完善、充实自己.形成对未来职业热衷的情感,这样才会表现为对未来事业成功的执著要求,产生自我学习的原动力.其次,增强职业责任感.高校学生通过思想道德教育知道自己在未来的职业中对于他人或对于社会应负担什么责任、尽何种义务,它是职业道德行为的出发点,也是做好未来本职工作的前提.再次,培养职业荣誉感,当毕业生在逐步接近在校期间自己规划的职业道路,他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职业荣誉感,这个时期要注意杜绝将个人的礼仪和价值的体现作为目标,要将个人荣誉和团体荣誉紧密联系起来,荣誉感会促使大学生有更崇高的追求,更大的进步.

综上所诉,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欠缺的问题,不仅需要高校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同时需要社会、家庭共同努力,使毕业生在求职、工作过程中能够顺利的踏出步入社会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