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点赞:27672 浏览:1297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就业竞争的日愈激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如何培养和开发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文章从社会对大学生能力的需求、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三个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措施.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开发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的当代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书本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才能保证毕业学生顺利择业并在就业后顺利适应岗位和社会,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据统计,2007~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95、559、600、631、660和680万.毕业生数量年年剧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在思想认识领域、学习认知领域、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也使社会各界产生了一些质疑.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以满足当代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指个人从事具有市场和社会价值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成功求职,并能胜任工作职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通常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

(一)一般就业能力

一般就业能力指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等,也包含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处理人际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如怎样适应工作环境,如何协调人际关系等;一般就业能力还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理解能力、把握资源的能力,以及自我认知方面的能力、对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能力等.


(二)特殊就业能力

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如一个医生需要具备特殊的临床和药理知识,一个平面设计人员需要级别一定的图形想象、色彩等知识,一个建筑设计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学、美学知识等.正是这些特殊技能使得一名专业工作者对某一职位具有独特的适应性.

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在求职和就职后中都非常重要.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的有机配合,才能使得就业或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游刃有余.然而,在现实的职业活动中,一般就业能力可能更为重要.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一般就业能力强的人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在掌握新知、更新技术方面更具有创新和主动的意识;用人单位也越加看中求职者的一般就业能力,一些对未录用者和失业者的研究表明,很多情况是因为缺乏一般就业能力.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就业能力通常指一般就业能力.

二、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个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进而提高就业效率,提升就业质量.因此,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必要的专业技能教育之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把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中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十几年前已引起一些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1998年,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教育部长共同发表联合宣言,将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列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我国高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显然远远不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还认为,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在大学扩招后日益突出,高校对此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报告》认为,中国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缺少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市场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

在对中关村的部分企业和它们所招聘的大学生的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中,结论反映如下:教学内容和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差距很大,大学生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应用能力不强,教学活动以讲授性课程为主,实践应用开发性课程较少,更新缓慢,导致大学毕业生进入了职业环境之后眼高手低,专业知识陈旧落后.另外,高校对专业的设置更新滞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师资也缺乏实践经验,在任用教师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轻视应用和实践能力.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应用型大学中,教师的来源应广泛多元化,要重视教师实际工作经历.对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改革也是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任务.

把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使得就业能力与专业知识技能处于同等地位,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就业工作不仅作为学生工作部门的任务,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就业能力是多维渐进的渗透性的过程,不是在临近毕业的年级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一蹴而就的.

(二)创设立体平台和教育情境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和实践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开发,只有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也实现大学生高效高质的就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加强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比如:(1)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制定有利于高校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并把这些就业能力和技能嵌入到课程设置当中,从而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2)聘请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教师从事教学.此举有利于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3)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发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使学生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获得社会体验和实践.借助各种社会资源,丰富实践机会,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心理承受力、应变能力等.在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收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社会经验和内心体会,促进学生自省自察,不断扬长避短见贤思齐,完善自己的就业能力.(4)开发职业课程,模拟职业环境,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进行训练,全面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能力.如通过社团活动、模拟训练、职场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鼓励开展提高就业能力技能竞赛:如师范生的三字技能比赛、说课比赛、主持比赛、理工类的各种建模比赛等.此外,要积极宣传就业形势和政策,有利于大学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从而对自己的职业水平和职业理想预先形成定位和目标.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课堂渗透和辅导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在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及时调整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低年级开始,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一个长期羊肠的过程,仅仅依赖于高等教育阶段甚至是临近毕业班的年级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深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前景预设和积极探索.同时,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对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面对职业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建立自信、积极的心态,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予以适当定位,不断提高职业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