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策略

点赞:30637 浏览:143361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就通过阐述新时期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的必要性,分析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并且从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目标、原则、思路、方案等几个方面提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的具体策略,从而为提高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为实现我国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迈出重要的一步.

[关 键 词]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策略

[DOI]10.13939/j.ki.zgsc.2015.06.137

1新时期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的必要性

1.1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政治需求

我国法治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建设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高校进行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是为我国未来实现这一目标奠定基础,也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重要决策.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能够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常识等多个方面来把握大学生思想,引导大学生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并且学会合理地运用法律的知识,尊重他人的权利的同时,也能够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且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自己的能力,为法治社会做出贡献.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大学生未来走向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也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法律的存在,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约束规范,遵纪守法,才能够洞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才能够把握市场发展规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正确的法律观念,合理地运用法律武器,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实现法律允许范围内的飞跃式发展,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中取得一席之地.

1.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在需求

建设法治社会,不仅能够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带来更高的物质文明,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长久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的素质.强化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度文化内涵的人才,才能适应这个具有丰富文化氛围的社会,才能为社会创造文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增强社会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2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法律知识欠缺的问题普遍存在

大学生在学习法律相关知识的时候,往往愿意接受一些实用性的法律知识的教育,然而对于一些理论性较强,较为抽象的法律知识缺乏学习的兴趣,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通常会持有一种应付的心态,难以真正地提高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而更为严重的一种现象则是,很多大学生对于一些与自身就业、创业等直接相关的法律知识都未能掌握,当他们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时,难以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甚者会触犯法律,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2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问题普遍存在

对于法律的信仰,基于对法律的信任而产生的尊敬、崇拜之情,这是一种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结合.目前,大学生经常会接触社会的黑暗面,了解到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由于法律知识的不足,对于这些事件的分析不够透彻,导致了他们认为一些违法犯罪的人无法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些人的合法权益无法通过法律来维护,因此而对法律失去了信任,难以对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产生依赖.

2.3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普遍存在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于法律问题的理解和实践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为当大学生们得知某一事件时,会非常愤慨地指责违法者,强烈要求依法制裁,而一旦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时,却不知所措,难以做出理智的判断.二是很多大学生依旧认为法律是用来约束和制裁的,而忽略法律的赋予的权利,当自己权益受到侵害时,未能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甚至未能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受到了侵害.三是不同的学生接受教育不同、家庭背景等条件的差异,导致了其法律意识差别较大.

3新时期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的具体策略

3.1明确新时期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的目标

树立明确的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目标,能够为我国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指明方向,使所有的法律教学活动都能够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目标的确立,也是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等设定的重要依据.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目标就是要改变以往陈旧的法律教学模式,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形成完整的法律教育体系,从而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强大法律知识、对法律有着足够的信任,并且能够合理运用法律的高素质人才.

3.2遵循新时期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的原则

一是遵循法制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教育事业大力发展的今天,对于高校的教育要求也有了新的变化,我国现行教育基本依旧在沿用多年前的制度,为了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实现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应当改革我国教育模式,将法律素育与素质教育进行结合,实现大学生包括法律知识在内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二是遵循法制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法律教育向来与道德教育不能分离.一方面,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促进大学生自觉地接受法律教育,用道德约束自己,同时也以法律来规范自己、保护自己;另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才能使道德素质得到更好的体现,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是遵循法制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现如今,大学生的专业课学习任务并不算轻松,而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走向社会参加工作时,必然要了解与其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并利用所学知识做出贡献.高校教育将专业教育与法律教育进行结合,既能发挥法律的实用性,又能加快法律教育的进程.

四是遵循法制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法律教育看似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然而其实际上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因此,法律教育离不开实践,通过理论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并引导学生进行法律知识实践,才能让学生更为熟悉法律知识,更能将其灵活地运用,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五是遵循法制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互联网的发展,为高校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法制教育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互联网,通过网络的力量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引导大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并且积极寻找法律知识实践的机会,则能够为高校的法制教育开辟一道便捷之路.

3.3厘清新时期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的思路

首先,以引导大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知识为开端.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的法律知识基础薄弱,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先要从培养大学法律基础知识入手.高校应当采用合适的教材,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快速提高大学生对于法律基础知识的理解,明确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对于一些常用的法律以及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能够熟练地记忆.

其次,以提高大学生法律应用能力为关键.大学生掌握了法律知识并不是法律素质培养的终点,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熟练地运用法律,使其能够明白何为遵纪守法,何为违法乱纪,运用法律知识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并且能够及时发现与自身相关或发生在身边的违法行为,并能够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敢于揭发违法犯罪行为.

最后,以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为归属.大学生对于我国的法律缺乏信任是增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最大障碍.高校应当运用更多的案件实例,让大学生意识到法律能够维护人民的合法权益,能够惩治违法犯罪人员,能够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使其对法律充满信心,对待社会中的一些事件能够进行理性地分析,从法律的角度正确看待问题,树立起大学生对于法律的信仰.

3.4新时期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的具体方案

其一,增强大学生法律教育意识.高校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向大学生宣传依法治国观念,在学生心中形成宪法法律至上的思想.并且要让大学生认识到法律与自己相关专业知识之间的重要联系,明确法律知识在未来走向社会后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的领导、教职工要积极参与法律教育工作,贯彻落实法律素质教育.

其二,强化高校法律教育师资队伍.目前,除了法律相关专业之外,其他专业的法律教育所聘用的教师多为其他学科教师来担任,其法律知识和能力不足以胜任法律教育这一重任,高校应当聘用专业的法律专业教育的教师,培养一支强大的法律教学师资队伍,并邀请律师、法官、检察官等专业人员参与高校法律教育.

其三,开辟创新性的大学生法治教育途径.高校除了加强法律理论知识教育外,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法律实践学习机会.例如,参与学校周围社区法律相关事务、听取当地法律部门举办的法律知识讲座、参与案件的探讨、模拟法庭等,是大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践行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策略.

其四,依法治校,创造法律教育大环境.对于大学生来说,高校学校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要让大学生意识到依法治国的重要性,积极接受法律教育,首先要实现依法治校,让大学生意识到法律在学校这个“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高校中形成一种良好的法律氛围,体现法律的公平公正及其有效性,为大学生接受法律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其五,加强校园网络管理,运用网络加强法治教育.互联网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高校应当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利用网络平台普及法律知识,宣传依法治国观念,并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提供社会上的案件素材.并且形成一套系统性的网络法律教育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实现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