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德育工作阶段

点赞:3035 浏览:84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国的德育理论历史并不长,但是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却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因此,将道德思想理化成德育理论是随着人类客观发展而进行的.我国的德育理论发展进程中,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研究重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多种理论.

一、中国德育理论研究中心内容变迁

(一)科学化阶段(1981―19881

研究者认为德育研究的科学性内涵在于:由于学校的世俗化,道德教育成为人们关心的现实领域,不再具有古代社会的神秘性质.同时,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近代科学的大力发展为解决一些德育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可能.因此,德育成为科学事业的一部分.德育的科学化,一方面满足了德育实践的政治反思,寻求真理的方式解决德育的诸多现象以及德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满足了德育学科建设的根本需要,构建了德育的逻辑体系和系统阐述.正因如此,德育的科学化成为了20世纪80年代德育发展的追求目标.这一阶段,研究德育过程成为了德育研究的主要内容,德育这门科学也开始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科学成为了所有德育问题的最终解决方向.


(二)现代化阶段(1989―1998)

党的十二大提出,要使我国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的根本出路也在于必须把加速我国教育发展的立足点转移到依靠科学进步和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所以,研究如何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的问题,就把德育的功能与效果上升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如果说在第一阶段,德育的主要理论范畴在于科学的德育理解,德育实施过程以及德育上升到了学术行为的话,那么,第二阶段的德育研究就着重于研究德育教育的功能、效果以及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德育教育的首要地位这一全新的理论范畴.在现代化阶段,德育观念进一步更新,德育成效进一步提高,德育研究进一步深化,德育功能成为当前德育研究的重点内容,并且引发了“德育首位”的德育地位及其科学性的大探讨.

(三)人性化阶段(1999―2005)

20世纪90年代末的德育理论研究的两个趋向是:“向后回顾”与“向前展望”.这一阶段,学术界对于德育的发展开始了从反思向自觉的方向发展.德育研究理论及实践不能够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德育研究淡化了人的发展,德育研究疏离了生活世界.因此,如何使德育更加贴近人,研究人性化的德育主题思想则成为了这一阶段的德育研究新的出发点.同时,由于人的教养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但教养并不完全是道德.生活中的遭遇和意外对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教养起着检验作用.正是在日常的积累与意外的触动这种双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人的品德才得以发展和完善.可见,生活才是完善道德最根本的依据和动力,因此,生活化成为大多数德育研究谈论的主题.

二、中国德育工作的改革

如果把德育研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也是近几年我国在德育方面的几个重大的转折,从几次改革的不断变化看我国德育发展情况.

改革起步阶段的德育研究(1978一1984)

可以说,这个时期是我国德育工作和德育研究的一个全新时期,这一时期的德育研究主要是为真正意义上的德育研究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1979年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思想政治座谈会:1981年2月,等联合在全国倡导“五讲四美”活动,中小学校广泛参与:1981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小学生守则》、《中学生守则》,为中小学培养学生规范行为形成文明举止提供了依据;1983年.为北京景山学校题写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题词.这一系列的举措都说明,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和德育研究在开始起步.我国开始探索学校德育教育,开始关注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这为后来的德育研究起到了良好的开端.

(二)改革全面展开阶段的德育研究(1984―1989)

随着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商品经济已经成为了这一时期公认的经济形式,这对我国的学校德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能够再满足于之前的“五讲四美”的约束了,需要建立与商品经济相对应的德育目标和道德秩序.面对经济形式的颠覆式的改变,我们如何建立崇高的道德标准,我们是否还要坚持一直以来遵守的共产主义目标这一时期的德育研究同样面临着矛盾和迷惘.因此,我国的德育研究在这些情况的压迫之下,开始寻求新的突破口,面对学生,面对家长,面对社会,人们在努力的寻找经济发展与道德坚守之间的联系.

普通高中德育工作阶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改革深入发展阶段的德育研究(1989―2003)

1992年同志的南巡讲话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再一次肯定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994年8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第一次把学校德育作为整体思考,提出创建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开创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新局面.这一次改革的深入,无论是政策层面、理论层面、实施层面、思想层面都有了更加科学性、根本性的进步,真正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色,真正符合中国学生思想特点的德育研究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四)改革继续深化发展阶段的德育研究(2003至今)

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胡总书记再一次的把焦点引向了人的培养,德育的目标也真正的回到了人的身上.开始关注人们的生活,深入生活探究人成长自身的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自我管理约束问题、学生面临的家庭教育问题等等,成为了这次改革之后德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综上所述,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转移的视角既体现了德育理论的转型性发展,也体现了德育理论的累积性发展.每一次德育理论研究中心课题的转移并不是简单的定义、研究内容的转变,而是对于已研究的德育概念、范畴、理论体系的积累性发展,是研究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要进行的一个改变的飞跃.科学化、现代化、人性化的划分本身就说明了研究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后一个阶段对前一个阶段的终结,而是发展和引深,是积累性的发展.中国德育工作的改革也是基于这样的过程而发展的,体现了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德育理论的研究势必是要跟随着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需求而发展的,是基于思考时代的要求来解决当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