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士后”真是一帖良方吗

点赞:30534 浏览:1428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按: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超过600万,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工商联常委孙狄针对就业困难问题提出建立企业“学士后”、“硕士后”制度,该议案的初衷是为了缓解当前金融危机下严峻的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但一经报道,即引来众多非议.

也谈大学毕业生就业对策

在众多的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献计献策的声音中,有人提出建立一种制度,把未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学校进行培训学习,以渡过就业难关.这种制度被称为“学士后”制度.我以为,此举欠妥,以不试行、不推广为好.

原因之一,是目前扩招后的大学,师生比和基本的教学、生活设施均处于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状态.要维持现有规模,且每年少量扩招,已非常困难,哪有余力将应毕业离校的学生再留在校内继续培训学习呢我认为,从国家对大学生的长远需求及我国劳动力整体文化素质来看,大学生不是太多,而是太少.目前的规模及继续适度扩招的趋势,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但若再把该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留下来,这个压力,学校显然是无法承受的.

原因之二,是“学士后”的提法既不科学,也无必要.如果说,建立“博士后”和“博士后流动站”有其科学性、必要性,是因为博士学位是最高学位,取得最高学位――博士的人员再到大学、研究机构或企业进行限期研究,这是一种对学位制度的补充或延伸的制度,是符合客观规律和实际需要的.而“学士后”就明显是一种权宜之计、急就之章.学士学位后还有硕士与博士学位,再来一个“学士后”或“学士后流动站”就显得不伦不类.

原因之三,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的选拔、招聘、走上工作岗位,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的正常的现象.今年由于国际上经济危机的影响,因而情况比较特殊.竞争更为激烈,就业难度加大.但用某种新的“留下来”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实际上是偏离了市场经济的正道而走回了计划经济的老路,是不可行的.还是应该立足于鼓励大学生去竞争、去创业.特别要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摆脱对母校的依赖,直面市场、直面社会,通过艰苦的努力、奋斗、拼搏,走出就业的新路来,这是一种人生的磨炼与考验.

当然,在当今特殊矛盾面前,国家与社会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能坐视不管、无动于衷.可以说,从中央到地方,大家都在关注.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明确指出“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而且提出,“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怎么写作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怎么写作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等多项政策措施,每一项都很具体实在,具有可操作性.我认为这些措施好就好在它们不是通过走回“平静港湾”,回到“包下来”老路的消极思维,而是运用政策的倾斜,激励大学毕业生到国家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和部位去开创事业的积极思维,既有利于现实就业矛盾的解决,又有利于毕业生未来的发展.

我特别主张,政府与地方政府协同制订一整套稳定的,激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内地、到农村去工作的政策,尤其是对到农村的乡镇和村一级当干部和工作人员,到县一级科技与门当技术和管理人员,到县及县以下中小学当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大学毕业生,更应有大力度的、具有明显吸引力的、体现精神与物质待遇的令人眼睛一亮的政策.这肯定是利国、利民、利当前、利长远的政策.

辩证看待“学士后” 刘海明

古人说,学无止境.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学历也呈现出某种“无止境”的趋势.网上流传的一个顺口溜便是很好的例证:“学士上面是硕士,硕士上面是博士,博士上面是博士后.如果你够勇敢再读两年是勇士,读5年是壮士,读7年是烈士,烈士以后是圣斗士,读满2年是青铜的,5年是白银的,7年是黄金的!”

“学历”名称花样渐多,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有关.不久前,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学士后”.上海等地开始尝试“学士后”制度,允许大学生毕业后存在一个两年的过渡期.上海的这个制度一经推出,社会上反响强烈,从舆论的倾向看,贬多于褒.的确,靠“××后”来缓解就业压力,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人在这个社会上,需要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访问对“学士后”之类的提法有意见,不是没有道理.如果就此否定“学士后”,未免过于武断了.


“学士后”不过是个形象的说法,实质是毕业生在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再接受社会知识和技能知识的熏陶,以适应社会需求.这种做法,不是我们的发明.美国的不少大学,本科生只要选修够规定的学分,不管你修的是什么专业,四年后就可以毕业.当然,毕业不等于就业,还有个“大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想求职的领域,用一年的时间接受专业技能培训.这个“大五”,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学士后”吧.所以,在对“学士后”表示不满之前,最好先思考一下为什么就业压力不乐观.金融危机的冲击当然是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问题是,前几年没有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的就业压力同样不小.不是社会不需要人才,而是培养的人才存在问题.

我们的大学,在学生没有进门之前,已经扎好了各自的篱笆,学生必须在自己的“学科花园”里“服役”,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取得学分.这原本已经大大限制了学生的视野,而时下高校风行的“职业规划”,更是误导了学生.一些大学生刚到学校读书,便开始在“规划师”的指导下为就业做准备了.我一个大一的学生,家人告诉他毕业要当公务员,他便已经开始上公的辅导课了.我很是诧异,劝说的效果也不大.就业难,公务员是“金饭碗”,有人推销“金饭碗”,能单纯指责“金饭碗”的仰慕者和消费者吗我的担忧在于,学生刚进大学校园便规划好了职业目标,然后为就业而学习,如此短视行为,最终会害惨学生,也害了社会.学生的学术素养是丰富多样的,单纯的为就业而复习,能不缺乏综合知识的“维生素”吗所以,过早确定求职目标,为这个目标而劳累三四年,最终到了工作岗位上,可能因知识单薄,面临新的尴尬.“学士后”,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你所拥有的知识和能力,无法适应社会的全面需求.

我们需要的“学士后”,是在肚里先装下足够的科学知识的前提下,为最终的就业进行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而不是现在的临时应对办法.现在的高校教育颠倒了教育程序,有的高校越来越像职业技术学校,前景怎敢乐观按照教育规律办学,不能过于短视了.短视是种恶性循环,短视只会加重短视.“学士后”,我们需要,但不是现在的“临时就业”式的学士后,而是一肚子学问后的职业培训!

“学士后”真是一帖良方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关于学士后制度的反对理由 周向红

本人认为设立“学士后”的办法,并未找到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消极、短视行为,其结果只能是“饮鸩止渴”.这一方法并不能缓解就业压力,甚至会加重就业困境.企业以盈利为目标,若实施学士后制度,企业为节约用工成本,会想方设法少招正式员工,多用学士后,这对其他应届毕业生而言并不公平.两年后,企业可以继续招用新的学士后,此时,两年前的学士后将处于待业状态,就业问题依然严峻.此外,学士后制度这一议案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具有暂时性特征.一旦金融危机结束,这一制度又将何去何从

当前,我国高校衡量学生专业水平的标准早已成熟.学士后制度的设立将会破坏我国高校教育的系统性.

议案中提到,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试行“学士后”制度.何谓有条件的高校大致都是一些在大学排行榜上靠前的知名高校,有较强的财力、人力、物力基础.这样的高校,通常在就业中就享有比普通高校优先的就业权,企业在挑选毕业生简历时,难免会优先考虑名校,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待业风险比知名高校高得多.对于名气不大的普通高校而言,因为没有相应的财力、人力、物力条件施行“学士后”制度,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难以得到改善.

高校要建立“学士后”制度,关键在于找到能提供合适项目的用人单位,学生要进行技能培训和提高就业能力,最终还要在具体项目的实践中体现.前程无忧首席职场顾问冯丽娟表示,学士后制度并不是学校“一头热”就能办成的事,推行学士后制度需要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联合学校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如果企业自身的发展都不是很好,实施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困境中,企业既要做到“不裁员、不减薪、不欠薪”,还要尽可能多地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这是非常困难的.

学士后制度是一种变相的“零薪制度”,导致大学生的合理人才价值更加贬值,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毕业生的劳动权利.“学士后”制度下,学生被派到企业见习,并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见习阶段企业只发放生活费,免缴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工资低、没有基本的保险、不能签署正式劳动合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很难得以保障,甚至会变相助长部分企业在支付劳动力成本方面的“霸王”作风.此外,在见习阶段出了事故,谁负责是企业,还是学校当然,在当前形势下,希望大学生“放低目标”俯下身来就业没有错,大学生可以去从事一些低端的行业以缓解就业压力,但是绝不能为了一份所谓的工作而失去作为劳动者和公民的合法权利.

有些毕业生可能觉得学士后相当于是留级生.一些大学生担心在今后的求职过程中,简历上写着经历过“学士后”教育,会被企业贴上“留级”的标签,遭到就业歧视.此外,其他毕业生都参加工作了,对于接受“学士后”教育的学生而言,心理上难免会有压力,觉得自己能力不足,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大学生就业难,除了经济危机的原因之外,高校盲目扩招,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才是更深层次的问题.与其推行“学士后”制度,不如把所谓的“学士后”教育穿插到大学四年的日常教育中,在专业、课程设置、教育方法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积极探索并予以改革,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大学生合作培训机制,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够顺利融入社会.

此外,在保证学生质量以及综合考虑学校师资条件及能力的前提下,适当扩大高校专升本以及研究生录取比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多方面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例如给企业适当减税,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等措施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编辑 靳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