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暴力的成因

点赞:2206 浏览:60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家庭暴力行为早已入罪,但由于立法不完善、执法不严格,传统观念制约等因素的影响,使家庭暴力行为未受到有效遏制,致使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暴力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影响妇女儿童身心健康乃至生活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对策,开展司法救济刻不容缓.

关 键 词家庭家庭暴力司法救济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32-01

本文从分析家庭暴力的现状及成因,探讨家庭暴力的司法救济不力的原因,从而提出如何完善对家庭暴力的司法救济.

一、家庭暴力的现状及危害

从广义上讲,家庭暴力既包括应受刑法惩罚的暴力犯罪行为,也包括应受治安管理条例处罚的违法行为,还包括应受民事制裁的一般侵犯妇女人身权利的行为.从实践中看,构成犯罪应受刑法惩罚的家庭暴力案件只占家庭暴力行为的15%左右,但却属恶性暴力案件,危害性极大,能被社会所关注和对施暴者给予应有的制裁.而其他家庭暴力行为虽然也具有违法性,应受行政制裁或民事制裁,但却被视为家庭内部矛盾而忽视了它的危害性,客观上起到了纵容暴力行为的后果.由于长期放纵这类暴力行为,导致了家庭暴力行为的升级.据调查,20世纪全世界有25%-50%的妇女曾受到过丈夫或男友的,而在一些国家,这个比例高75%.家庭暴力不仅直接对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伤害和威胁,而且还会破坏家庭的稳定和安宁,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多少触目惊心的家庭恶性刑事案件的起因是丈夫对妻子实施的家庭暴力或是妻子不堪忍受丈夫的暴力而实施的极端报复行为.因此,不管是构成犯罪的家庭暴力行为,还是一般违法的家庭暴力行为,都应当采取措施加以减少和消除.惩治家庭暴力,是实现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原则的重要保障,有利于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

二、家庭暴力的成因

(一)立法不完善和执法不严格

家庭暴力的解决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1)对某些家庭暴力行为,即使已构成犯罪,社会也不能主动干预.(2)家庭暴力受害者的损害赔偿没有法律规定,是使家庭暴力问题难以解决的另一原因.(3)对于一些特殊的家庭暴力如婚内行为,立法当前尚是一片空白,使司法实践无所适从.

家庭暴力的成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家庭暴力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执法不严格,使得家庭暴力得不到应有的惩罚.我国相关法规本来就不完善,再加上执法不严,使得对家庭暴力的司法救济更加脆弱.司法人员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认为家庭暴力只要不出人命就不是什么大事,正是由于这种心理,“110”出警后得知是夫妻打架掉头就走,民事法官在处理离婚案件时,尽管当事人之间武力相向已是家常便饭,却总是判决不予离婚,刑事法官在处理家庭暴力引起的案件时,也会处处对被告人明显轻判的现象.正是这种“放纵”使法律在家庭暴力面前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力.


(二)传统观念的影响

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家庭暴力产生的思想根源.传统的家庭观、婚姻观以其强大的惯性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模式和行为方式,严重削弱了我国现有的尚不完善的法律制度,成为家庭暴力产生的思想根源.(1)施暴者认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秉承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国法不及于家”的思想,认为家庭之间的事是私事,其他人无权管,“打家里人不犯法”.(2)受害者往往出于家丑不可外扬的心理不愿控告,他们宁可牺牲个人的安宁也不愿破坏家庭的稳定.于是,他们选择了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态度.可正是这种逆来顺受使暴力一步一步升级,也使得司法机关无法介入.(3)对司法人员而言,对他们影响较大的则是“清官难断家务事”这种观念.因为家庭暴力并非一般的治安问题,还涉及到感情因素.

(三)社会控制手段缺乏有效性

对家庭暴力的社会控制手段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中国目前存在多元化的对家庭暴力行为的处理机制,除司法机关外,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内务司法委员会设有妇女儿童专门小组,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设立了妇女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还有各级妇联和工会中女职工委员会及农村中的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等.但这些机构职责分工不明确,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调和配合,致使对家庭暴力的社会控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有的甚至形同虚设.

三、家庭暴力的对策

目前形势下应该立足于现实,用足和用好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勇于突破和创新,建立一个多渠道、全方位、具有中国本土化特点的反家暴模式.具体有三个层次:

一是法律层面.我国现有的制裁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暴力行为、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法律,既有实体性的规定,也有程序性的规定,且有针对某具体问题制定立法的先例,这为制定专门的单项立法奠定了基础.各地方的行政规定虽不具有法律效力,但对补充已有法律法规的不足提供了有益的建议.各地方立法的制定也有利于促成全国性法律的出台.我国立法机关还可以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制定《反家庭暴力法》,在《反家庭暴力法》中应包括新婚姻法的有关规定,要明确家庭暴力的概念、范围和性质,以有利于司法实务中对家庭暴力案件的界定和有关法条的正确使用.

二是行政干预层面.一方面推动机关在行政处罚决定书中纳入对受害者的保护性措施,一方面可以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案中对相关单位和部门在反对家庭暴力中法定职责的规定,将反家暴的情况作为相关部门,如、妇联、民政等政绩考核的指标,推动这些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社会救助层面.(1)推动社区调解是预防和制止家暴有效而重要的途径,(2)建立零家庭暴力社区试点,在社区内开展反家庭暴力的宣传和培训,(3)建立多机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社区、单位、妇联、民政、医疗、心理救助、法院等各部门的作用,并加强多机构的联动与协作,使之环环相扣,使家庭暴力的预防、调解、救助、证据收集、制裁等得以有效进行.(4)办法律、接待来信来访等方式,为全国妇女提供免费法律咨询,(5)为贫困女性当事人、严重侵犯妇女权益以及重大典型案件的女性当事人免费提供法律援助,(6)对中心接待咨询及写作技巧案件进行分析总结,针对其中重要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向有关部门提交法律意见,并提交立法建议,推动法治建设,并通过出版和发表相关书籍与文章,以提高社会的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