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

点赞:4711 浏览:184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表现在多方面.本文认为大学生应改变对偏差的认知,理解和掌握一些交往技巧,这样才能更好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愉快地度过美好的大学时光.

关 键 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交往技巧

中图分类号:D91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2-176-02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主要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即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如果一个人不善于与人交往,没有知心朋友,或很少和朋友交流思想感情,尽管他工作上是好的,行为是正常的,却不能说他的心理没有缺陷.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一个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一个终身的可怜的孤独者,一个没有友谊的社会将是一片繁华的沙漠.”

大学生人际交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人际交往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我们都需要接交知心朋友,有了知心朋友,可以交流思想,寄托情感,互吐衷肠,互做心理扶持,度过心理危机.有人说,一个幸福两个人分享,就会变成两个幸福,一个痛苦两个人分担,痛苦就会减轻一半.

我们处在一个合作型的社会,单匹马闯世界的时代早已过去,交往能力也是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之一.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一)人际交往的心理需求

从生理规律的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热情、自信、充满着了解欲和尝试欲的年龄阶段,当他们摆脱了中学时期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步入环境相对宽松、轻松的大学校园,那种渴望了解和被了解、渴望参与和成功的“合群天性”被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大学生们对于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友情,希望在同龄人的群体活动中拥有家的温暖、体味团队精神、分享合作的快乐,在家、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挚的友谊.他们渴望亲情,或许是空间距离的遥远更拉进了心理距离,他们希望在电波中感受亲人的关爱也学着去关爱亲人.他们渴望师生之情,不满足仅仅存在于课堂上的“学业传授与接受”的刻板的师生关系,企望课堂之外师生有更广泛的话题交流,有更平实、更融洽、更亲切的师生情谊.他们渴望广泛的社会交往,渴望融入社会,被社会接纳.

(二)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们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但在交往行为上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偏差.深入考察发现,这些交往行为上的偏差,源于他们对人际交往认知的模糊及能力的欠缺,由此形成了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归纳起来主要有:自卑心理、缺乏归属感、自惭形秽、对未来的预期不乐观等心理.

1.恐惧心理.调研资料的分析还说明,不少同学对人际交往有恐惧感,或者觉得自己不善交际举止无措,或者觉得人心如潭高深莫测,更有少数同学觉得人心险恶不得不防.在人之本性的善恶问题有恐惧心理的人不是不愿与人交往,而是不敢与人交往,心中跃跃欲试,行动上却畏首畏尾,自信心的培养对他们是至关重要的.

2.封闭心理.大学生中有封闭心理的不乏人在,他们喜欢流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沉思默想,他们囿于“人性是自私”的判断避开群体独往独来,他们对周围的人不屑一顾孤芳自赏,他们宁愿把喜怒哀乐都自己扛也不愿与人交流与人分享.

3.冷漠心理.一部分同学很少关心他人冷暖,也不屑于集体事务,不关注公益事业,对一切都抱着“冷眼观看、保持距离”的态度.

4.嫉恨心理.嫉恨在部分同学的心中有滋长的土壤.嫉恨心理是人际交往中最有害的一种心理,它容易降低人的理智使人处在情绪化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往往会有偏激、冲动、暴怒等过激行为,从而恶化人际关系.

当代大学生们在人际交往方面既有着强烈的心理需求又有着许多心理障碍,他们渴望交往,渴望通过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为自己融入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他们在面对交往时又显得力不从心,面临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与障碍.探究这些问题的成因,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并对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大学生的交往能力、满足他们的交往需求有所帮助.

二、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成因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形成是较长时间内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调研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客观因素

首先,家庭因素.在校的大学生们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的过分关爱甚至是溺爱,容易使子女形成自私、自爱、偏激、不合群等不良性格.一些家庭父母子女长时期不生活在一起,子女无法体味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容易形成自卑、自闭、抑或是过分自尊等消极性格.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给子女一定的心理压力,一旦期望不能实现,挫败感就会油然而生.另外,家长的知识素养、人生观、价值观,家庭的社会属性、经济状况都是影响子女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家长良好的知识素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会培养子女良好的性格,反之,则会对子女不良性格的形成起示范效应.家长对自家社会属性和经济状况正确理解并对子女正确引导,能培养子女富贵不骄、贫贱不馁的良好性格,反之亦反.

其次,环境因素.进入大学,原来相对稳定、相对熟悉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学里相对宽松的学习和管理氛围对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是一种考验,大学里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人际环境对他们的适应能力是一种考验,大学里各种各样的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他们的参与能力是一种考验.大学,实际上是一个融入社会的准备期.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去应对全新的环境,然而正是这种“全新”,有时会令他们不知所措,从而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而这种失败又会使得一些同学把交往视为负担,视为畏途,心理障碍由此产生.

主观因素

其一是交往理念缺失..在较长时期的应试教育的氛围里,大学之前的求学阶段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学子们自身都难以对人际交往的理念给以系统关注,进入大学,专业的不同也使得大部分同学接触到的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少之又少,以至于较难了解、把握人在交往中心理变化的原因、形式及过程,进而难以在交往中形成有效互动,当交往过程出现滞涩、卡壳等问题时,不是首先从自身找原因,而是责难对方,甚而是逃避交往,使人际关系难以维系.久之则易视交往为畏途,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其二是交往认知有误.大学时期是一个生理、心理、思维等各方面由成长到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们对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还难以作出全面、中肯的评价,也难以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作正确的理解,于是就会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比如,过高或过低地估计自己,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他人,把自己和他人作不切实际的比较等等.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自傲或自卑、成功或挫败、驾驭或屈从、乃至气馁、嫉恨、冲动、暴怒等心理感受,从而形成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其三是交往技巧欠缺.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学生们的生活空间相对有限,交往范围相对狭窄,交往理念相对贫乏,交往实践相对不足,这就决定了他们交往技巧的欠缺.

三、人际交往的技巧

如何学会交往,赢得朋友,可以从这些方面努力.

第一,肯定他人,真诚地关心他人.人类行为有个极重要的法则――时时让别人感到重要!詹姆士曾经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在人际交往中,要想得到朋友真诚的肯定和帮助,就要学会真诚地肯定朋友、关心朋友.在人际交往中有一条黄金原则,那就是永远要像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纽约公司曾采用通话做过一项调查,看哪一个字是人们最常用的.相比你已经猜到了,正是“我”这一字眼.500个通话中,这个字约用了3900次.

每个人首先关注的始终是“我”,而不是其他任何人.所以,如果要别人真诚的帮助你,自己就要先真诚地肯定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第二,学会“听话”.要与他人处好关系,耐心地倾听他人的讲话十分必要.一个13岁的荷兰移民小男孩成了世界“第一名人访问者”,原来他写了一套“美国名人传说大全”,他给这些名人写信,请他们讲成为名人有趣的事情,于是他受到了许多名人的信.他深深懂得“一些大人物喜欢善听者胜于善谈者.”

第三,学会说话,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注意在不同场合讲话的分寸,不讲不该说的话,在讲话中注意幽默感则能增加人际吸引,克服尴尬场面,在谈话中,注意谈起对方感兴趣的事情和最为珍视的东西,使之高兴,你就不难与之接近了.

第四,掌握主动权.在大学里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总期望别人主动找你沟通、交流思想,这是不现实.在人际交往中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爱生爱,恨生恨,用主动的善意换取友谊.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和同学讲话,主动帮助别人.这点我们要学习日本人,他们有个习惯,来到新环境,第一件事就是向周围的人做自我介绍,请大家关照,希望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帮助.

第五,塑造自身健康人格.一个人是否能拥有好人缘,还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吸引朋友的可爱品质.如宽容、真诚、谦逊等.

第六,学会把自己看低一点.我们在为人处世时要学会把自己看低一点.把自己看低一点,就容易与人平等相处,更容易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能闻过则喜,闻过则改.当你遇到困难时,就会有人主动帮你想办法,当你有不足时,也会有人敞开胸怀给你指正,从而让你走得更远,走得更稳.倘若夜郎自大,时时处处都认为自己高人一等,看不起周围的人,听不进不同的意见,最终只能自己高唱“独角戏”,成为孤家寡人.

有一个年轻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他在学校学习的每个阶段,都是深受学生拥戴的学生领袖.但在他身上,丝毫不见一些佼佼者身上常见的清高孤傲和盛气凌人,相反,他为人谦和,从内心深处尊重欣赏他身边的每一个人.因此老师和同学都非常喜欢他.一天晚上,他邀请几个朋友到他的房间吃晚餐.在吃饭过程中,一个朋友发现了他的座右铭,座右铭只有三个字:我第三.朋友不理解,他解释道,临上大学时,他的妈妈对他说:“孩子,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上帝第一,别人第二,你永远第三.”

其实,把自己看低一点,自己不一定就低了.把自己看低一点,虚怀如谷,更利于自己的人际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