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不良社会心理,切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点赞:31704 浏览:14496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十七大之后,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本文分析了两型社会建设需预防的不良社会心理,并提出相应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带来有益启示.

关 键 词两型社会建设不良社会心理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277-02

“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旨在通过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护,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塑造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这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发展状态,体现了人类发展的现写作技巧念.十七大之后,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试验区,并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对湖南和湖北两省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新契机.但心理学家有言,每一种新事物从出现到为人们广泛接受,必然会经历一场变革,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带来已有利益关系的重新整合并引起社会生活的变动.两型社会建设对湖南湖北两省也就成为一次巨大的挑战.因此,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两型社会建设,意义重大.

笔者从心理学角度扩展对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考,在分析两型社会建设需预防的不良社会心理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加快两型社会的建设带来一定启示.

一、两型社会建设需预防的不良社会心理

(一)悲观心理

从某种程度而言,以往出台的一些政策与改革方案最后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取得预期的突破与进展,与执行过程中部分领导干部的悲观心理有关.悲观者对改革、创新常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对改革创新的成果不能做出正确的积极的预期,总认为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在这种消极的心理预期下,他们的工作热情与精力投入自然会大打折扣,敷衍了事、草率收场也就理所当然.两型社会建设是一种新理念、新事物,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重重困难和阻力.在困难和挑战面前,领导干部能够积极乐观面对不仅对结果的成败有着直接影响,而且还通过影响下级干事与广大民众的心态从而对结果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过程中,首当其冲要预防领导干部的消极悲观心理.

预防不良社会心理,切实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两型社会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优越心理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指出,具有优越感的人更可能成为一个专横跋扈、自吹自擂、傲慢之人,这种人不受社会欢迎.为了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建设进程,党和上级领导赋予两型综改区一定的政策创新权和优惠权,但并不意味着两型综改区就拥有了特殊权利.在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要预防自恃优越的心理,不能举着两型社会建设的幌子,处处要求他人或单位为自己开绿灯,提供方便.

(三)急躁心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能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两型社会建设的成果也是细水长流,难以立竿见影出成效.这就需要领导干部秉着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态度对待两型社会建设工作,深入调查、仔细研究,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谨防出现急于求成,只重速度,不要质量,盲目追求结果的急躁心理.

(四)短视心理

短视心理是指目光短浅、不能从长远看问题的一种心理状态.两型社会建设要求领导干部克服短视心理,在工作中,不能只图表面而不深入实际,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视本质,不能只追求短期成效而牺牲长期利益,更不能片面追求轰动效应、速成效应,集中力量去求规模、造声势、搞形式,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上劳而无功,只求面子光,不算效益帐.

(五)投机心理

两型社会建设根本出发点是造福于民,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还需预防领导干部的投机取巧心理,即利用两型社会建设的机会来谋取私利,把两型社会建设当做是自己职位升迁或是聚敛钱财的契机.在实际工作中,无视他人的感受,无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凡事从自身利益出发,唯利是图,好大喜功这些都需要努力避免.

(六)冷漠心理

建设两型社会是涉及社会、经济、文化的长期的系统工程,是政府各部门和经济、社会各层面都需要去做的事情,而不是某些部门、某些单位或是某些个人的义务.两型社会建设要取得实际成效,需要从上到下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尤其要预防广大民众的冷漠心理,即片面地认为两型社会建设是政府部门、领导干部的事情,与老百姓无关,于是怀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两型社会建设充耳不闻,在一些需要个人参与和配合的地方也无动于衷.

(七)看客心理

怀有看客心理的人们通常会很偏激地认为两型社会建设又是一项政绩工程,是政府官员获取政治资本和个人私利的一种途径,认为政府部门又一次拿着纳税人的钱财大作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兴查重工程,于是,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以一种局外人的姿态袖手旁观、静观其变,对政府行为不支持、不合作.

(八)对抗心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的个人主体意识、利益意识、权利意识也在日益高涨.从长期来看,两型社会建设是怎么写作于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之举,但在短期内,可能会以牺牲少部分人的即时利益为代价,这就特别需要预防广大民众出现对抗心理,具体表现为对政府不信任、不理解,抵触政府行为,与政府对着干,上面要求干什么,坚决不干什么.

二、预防不良社会心理的对策与建议

树立良好心态,积极对待两型建设

态度决定一切.在相同的事物面前,态度消极者总是从“不可能”、“办不到”的角度看问题,而态度积极者则能够从不可能中看到可能的种子,从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在困境中看到光明的前途,并通过主动地采取行动获得最后的胜利.两型社会建设任重道远,在此过程中,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广大群众要有良好的心态.一是要有信心,要相信通过群策群力,通力配合,两型建设定能显成效.二是要有耐心,要对自己以及身边他人从告别过去的旧习惯到建立起自觉自愿节能减排新习惯的过程有耐心.三是包容心.要对两型社会建设中必然经历的转变、过渡阶段出现的种种不良社会行为表示理解和宽容.四是公正心.当两型建设中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以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为重,自觉放弃个人的短期利益.

健全政策法规,完善社会控制体系

有关人性的论述早就指出,每一鲜活的个人身上时刻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表现为经济上的利己性.即在经济层面上,人都是自私自利的,都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表现为道德上的利他性.即在道德层面上,人又都具有同情心、正义感和利他心,都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人性总是在经济层面的利己与道德层面的利他之间游弋.但从理论上,人性在经济层面利已的因素占大约62%,在道德层面的利他心大约占38%.

两型社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它带给个人的利益是潜在的、非即时的,在短时间内,甚至还将要牺牲部分人的经济利益.由于利己因素使然,两型社会建设不可能完全杜绝不良社会心理的出现,但可以借助外在的约束力量,来控制人性当中经济上的利己性,激发、调动道德上的利他性,从而将不良社会心理的影响减少到最小.具体说来,有关部门要出台强有力的政策与法规,首先要制定、完善建设两型社会期间领导干部的管理与考核机制,对于损人肥己、自私自利、标榜吹嘘、弄虚作检测的行为严惩不贷,其次要加强资源、环境立法工作,根据经济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制订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同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厉处罚、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逐步完善与环境友好的社会控制体系.

增进上下互动,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与创造者”,两型社会建设只能以广大民众为主体.在建设两型社会的舞台上,人民群众始终是主角,政府官员只能扮演导演或配角的角色,不能由政府官员来唱独角戏.只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积极主动发挥其主体性,建设两型社会才不会流于形式.政府官员与广大民众增进上下互动交流,了解彼此的需求,取得相互间的信任,满足民众的心理愿望,激发其主动参与的心理动机,对演好两型社会建设这出戏至关重要.

增进上下互动,首先是要加强信息的公开化.各级各部门要广设渠道,将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现状、环境恶化带来的负面影响、计划出台的一些环境保护政策等等信息公之于众,通过切实保障广大民众对信息的知情权,来增进广大民众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要性与必然性的理解,继而逐渐转化为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态度与支持行为.其次是要加强决策的化.政府部门在制定资源、环境法律法规、出台相关政策之前,可以采用民意调查、开通网络互动平台、举办听政会等多种途径来倾听民声、了解民情,并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础上作出相应的决策.通过这种全民参与以及上下互动的方式,一方面增进民众对政府行为的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唤起广大民众在建设两型社会中的主人翁意识,强化他们主动加入建设两型社会行列中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两型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之所以拒绝、排斥新的事物,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缺乏对新事物的了解导致内心恐慌与焦虑所造成的.预防广大民众对两型社会建设这一新型社会状态的不良社会心理,还需消除人们对两型社会建设的陌生感与恐慌感.因此,推进两型社会建设,需要大力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出节能环保的两型建设氛围,通过不断地宣传教育,使广大民众在潜移默化自觉自发地提升节能环保意识,助长节能环保行为.

具体而言,首先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广大民众树立榜样形象.群体心理研究结果显示,领袖人物在塑造群体目标行为、增进群体凝聚力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群体中,领袖人物通常就是权威,他们的言行举止往往是其他成员学习、模仿的对象.要深入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理念,领导干部需从自身做起,在生活中自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周围群众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其次,教育、文学、艺术、大众传媒等部门要相互协作、密切配合.各级各类学校要有计划地设置有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课程、文学文艺界创造一些贴近生活的关于资源与环境的作品、视影传媒界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报道或是开辟节能环保频道等等,通过诸如此类的措施,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渗透到各个角落,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还需要建立一些辅助性的奖励机制.有关部门可以有组织地开展诸如“与环境友好社区”、“与环境友好单位”之类的评选活动,通过这种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竞争的形式来调动人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强化其积极主动的节能环保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