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点赞:5535 浏览:197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在全面客观地分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具体地提炼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几个现实途径,即提高法律课程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拓展课外实践教学,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构建“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校园环境等.

关 键 词大学生法律意识课外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1-229-02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基本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的态度和愿望,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以及对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评价”①.青年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法律意识的高、低,将直接反映着整个民族法律水平的水平.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是实现依法治国战略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随着近三十年我国普法教育的推进,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较大的提高,法制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由于历史的因素、应试教育的影响、司法实际中缺陷、以及大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等,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水平还远没有达到现代法治社会的要求,他们的法律意识还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一)整体法律知识欠缺,法律意识淡薄

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人,一定具有相应的法律知识作为基础.换句话说,没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做储备,就很难具有现代的法律意识.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常常以为大学生接受了那多年的教育,学习能力又强,一定具有较为丰富的法律知识,然而,实际却并非如此.很多高校曾做过法律常识调查,结果发现很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还相当贫乏,此外由于在部分高校中,法律知识只作为基础课程设置,考核也不严格,因此,大学生即使学习了法律的知识,这这方面也依然是比较薄弱的.欠缺了法律知识,法律意识自然受到影响.

(二)部分大学生对司法公正实际缺少信心

健全的法律意识,客观要求我们对法律有真诚的信仰,对法律表现出信服、尊崇,并将对法律的这种情感内化为一种价值取向.然而,由于我国法治建设还比较滞后,司法实践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加上大学生分辨意识不强,特别是受社会上负面事件的影响,现在的大学生很容易从个别的极端案例中,得出“法律面前并非人人平等”、“法律力量远远低于权力意志”等消极的结论.例如2005年1月31日,搜狐网曾引用权威报道指出:当前国内有“八成大学生不信司法公正”,②他们普遍对媒体传播的关于司法腐败和判法不公的说法有相当错误的片面的认识和理解.

(三)依意识不强

虽然社会普遍认为大学生有知识、有理性、综合素质较高,但现实生活中,一旦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很多大学生的维权表现却是差强人意.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2006年3月15日曾发布的《大学生消费维权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因为要上课,时间、精力有限,维权经费不足等原因,“大学生维权率低于全国平均数,维权率只有10%”,“在投诉渠道选择上,被侵权大学生48%自认倒霉,24%到网站论坛上发布,5%向媒体或维权组织求助,1%到法院诉讼,另有18%求助于家长、老师和同学等.”③由此,不难看出,当代大学生维权现状令人堪忧.


(四)重权利轻义务

在现代法理学理论里,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紧密相连,密可分割的.然而,由于受到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影响,特别是一些大学生独生子女从小沉浸在父母无所不包的溺爱式教育中,很多人习惯于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过索取而不付出的生活,意识不到自身的义务和责任,或者意识到但不够深刻.这种思想在法律意识上则表现为重权利、轻义务.比如一些大学生强烈要求学校、社会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却消极回避个人对学校、对社会应尽的义务、责任.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五)大学生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在以“分数崇拜”为特征的应试性基础教育中忽视了道德和法律的教育,又由于高校仅仅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所以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很难达到理想的社会要求.当面对巨大心理压力和心理冲击时,往往难以自控,严重时,他们可能会完全无视法律的存在,走上犯罪的道路.如进些年来,屡屡见诸报端的一些男性学生由于极度压抑导致的暴力犯罪,和一些女性学生由于虚荣和嫉妒心理作祟导致的偷盗案件,以及部分学生盲目的技术崇拜和对金钱的狂热追求导致的计算机犯罪等,无不在用大量的事实,证明着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的严重.

二、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路径

上述情况表明由于受社会负面文化和学生自身道德以及心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面对这种情况,对大学生加大法制教育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势在必行.针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特点,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精选知识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

当前,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而这门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上作文章.除讲授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基础部门法外,还应特别注意结合大学生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详细讲解知识产权法、婚姻家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合同法等“实用性”较强的法律,由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另外在精选内容的基础上,要切实改进教学方法,增加“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辩论法”等形象、生动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拓展实践教学新路径

光靠课堂有限的时间讲解有限的法律知识,是不足以达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的.理论只有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现实的力量.因此,高校法律课程教学,除重视课堂讲授外,还必须加强课外实践教学.例如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旁听法院审判,让真实的案例教育人,这往往比教师课堂上的抽象的讲解更有震撼力和说服力.在法庭审理过程中,严谨的调查、激烈的辩论、对事实精确认定、对法律的恰当适用,都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法律的庄严与神圣.当然,也可以到监狱参观,还可以自发成立形式多样的法律协会、法律社团,进行自我司法教育等.此外,还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广泛关注“今日说法”“法制社会”之类的法制节目,培养对法律实施的兴趣.这些都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提升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

“道德与法律的同质性和功能上的互补性以及两者界限的模糊性是道德与法律进行一体化运作可行性的基础.虽然道德与法律有很大差异,但在规范这终极意义上两者先天是兼容的.虽然道德与法律有很大差异,但在规范这终极意义上两者先天是兼容的.”④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要努力寻找道德与法律的契合点,通过道德教育引导学生追去真善美,反对检测恶丑,从而自觉提高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另外虽然大学生违法犯罪从心理学视角分析,根源在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守法的意识,需要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入手,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心理调试方法,培养他们较强的意志力、情绪调控力、乐观向上的精神动力,健全理性的人格,从而为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四)健全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构建“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校园环境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受教育者首先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教育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证明了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因此,若要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提升他们的法律素养,大学自身要率先垂范,以人为本、办学、依法治校,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法治环境”,让他们在润物无声的与法制精神的熏陶中成长成才.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理应成为未来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的、法治的、人本的理想社会,是从大学的日常生活中开始实践的.具体而言,大学要努力做到决策、管理规范、执行有力、作风正派,特别是涉及到各方面利益调整时,更要追求公平、公正和公开.要以“教书育人、怎么写作育人、管理育人”为教育理念,通过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调动管理者、一线教师、怎么写作者和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切实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努力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形成良性互动的校园法治环境.

注释:

①刘旺洪.法律意识论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②八成大学生不信“司法公正”,都是媒体惹得祸.news.省略/20050131/n224180913.s.

③大学生维权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维权率只有10%.news.省略/c/2006-03-15/08428446501s.s.

④李交发.法治建设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