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思

点赞:6254 浏览:220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生命线”的地位不容质疑,但广泛存在“短路”现象与事实,却又反映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芜杂――很多人在承认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无力”或“不尽人意”的尴尬现状.思想政治教育之困境,解决实效性不强之难题,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深入思考“怎样教育”、“如何教育”以及“用什么教育”等问题.《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一书试图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从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之域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意从解析与反思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入手,运用哲学之思维,揭示主体、客体、本质、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性,进而力图科学的还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

关 键 词哲学视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

作者简介:张文卿,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223-02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在当代中国,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较大成就,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生命线”的地位不容置疑.但是,在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地位与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种种原因,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了困境.特别是广泛存在的“短路”现象与事实,反映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芜杂――很多人在承认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无力”或“不尽如人意”的尴尬现状.这些问题需要理论工作者不断对现有理论进行深刻反思和重新建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深入思考“怎样教育”、“如何教育”以及“用什么教育”等问题.李合亮博士的专著《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正是立足于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然和应然之角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哲学思维,对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反思,试图在剖析问题,理清概念的基础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纵观全书,主题鲜明,逻辑严谨,字里行间凸现出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厚实的历史文化底蕴、敏锐的现实感悟力、较强的文字驾驭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是一部有理论深度和应用价值的学术创新成果.

第一,以哲学反思为逻辑起点,以哲学视野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反思.“哲学是美好的.一个人的哲学修养,标志着他的文化品位;一个民族的哲学理论思维如何,关系到她的前途命运.马克思称有价值的哲学犹如‘闪电’,犹如‘头脑’,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曾把哲学喻比为‘庙里的神’.”作者在整个反思、解析与建构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进行哲学的反思.在书中,作者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哲学反思,不仅仅在于哲学作为世界观,为人们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指导与新的研究视域,不仅仅在于哲学作为人类追求真理的思维表现和成果,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是“大厦的基石”,是一切学科发展的逻辑起点,不仅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概念和范畴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等均由哲学引进而来,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必须遵循着教育的普遍规律,而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王国维曾说过:“夫哲学,教育学之母也”,更在于哲学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立场,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促成思想政治教育新的理念和模式的构建.也就是说,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哲学思考既在于对哲学精神的向往,也在于运用哲学之思维、哲学之方法去认识与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作者在谈到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时就首先以哲学为逻辑起点定义了客体.“主体和客体,首先是作为哲学的基本范畴出现的.客体广义来说,就是作为对象的一切存在物.这些存在物所以被称作客体,就因为相对于主体而言,它们是人们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客体是与主体相关的范畴.不言而喻,存在物之为客体是以主体的存在为前提的;没有认识者和改造者的存在,不对主体而言,是谈不到客体、也无所谓客体的.由此,我们可以把客体定义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并反过来制约主体活动的外界对象.”

哲学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思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第二,运用哲学之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探讨,揭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本质、价值的之本原意义.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今社会中的存在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描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通过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作者意识到问题的出现不是政策到不到位,不是国家强制力是否发挥,也不是人们的觉悟水平高不高,而是人们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的认识本身存有偏差.于是作者试图回到哲学视域中去解析主体、客体、本质、价值之哲学原义,并由此而回到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从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之域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即运用哲学之思维,揭示主体、客体、本质、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特性,进而力图科学地还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这一研究不是机械地将哲学之定义比附于思想政治教育,而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本性的一种追问与探讨,目的不在于比对,而在于揭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本质、价值的之本原意义.作者运用哲学之思维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进行归纳,归纳出九类观点:“第一类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人的社会化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可以说成是社会成员逐步实现社会要求的过程,是社会有组织地定向地引导人们形成合乎特定社会和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的教育工程,是推进一定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化过程.第二类观点:培养造就人.培养忠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新型的人,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政治觉悟得到人,爱国主义者和国际主义者,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始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时期各个阶段的中心任务和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第三类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灌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它就是在做一件事情:把社会的要求规范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使它转化为人们的认识、情感、意志、信念,并体现在人们的行动中.”第四类观点:“三性说”.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目的性、实践性、超越性.另一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政治目的性、内容历史性、手段多样性.第五类观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意识形态有关.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受社会的生产方式制约,它是由社会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的社会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是做社会意识形态方面人的思想政治的转化工作的社会活动.也有学者更鲜明的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和非意思形态性两方面的性质,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主要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第六类观点:政治性与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应是政治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属性.第七类观点:政治性.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内容本质与形式本质的统一,内容本质是思想政治育的价值规定是‘政治性’.第八类观点:文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从文化的广阔视野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主体间的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的传承,是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文化互动过程,是创新主体协同构建的实践活动.第九类观点:思维度本质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政治维度、理论维度、社会维度、个体维度.”

第三,理论创新性强.作者在充分借鉴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突破,研究的原创性强.这集中于三个方面:

一是作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由“人”扩展至群体组织,并提出了三类主体说.作者认为,凡是能够承担、发动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的人或群体都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国家等群体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主体;教育对象(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教育主体.这一表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性,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范围,实现了理论研究的突破.不仅如此,作者在对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全程性主体”与“阶段性主体”的概念,解决了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受教育者到底是主体还是客体的问题”.

二是作者将人的思想、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作者用一般客体理论比照于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将客体放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出发去探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经过研究,作者认为: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人人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而从社会教育来看,社会个体与群体都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具体到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人的精神、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这种研究不仅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研究路径的突破,而且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之主旨在于运用一切影响思想的模式或方式(尽可能排除强制模式),渐进式地影响和改造作用对象及其思想.

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进行“层次性界定”.与以往认识不同,作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中,全面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和目的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除此之外,它还是维系社会生存、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有效管理和意识形态控制力的重要手段,是培养阶级、社会需要的人的重要途径.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因人的政治化需要而产生,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在人的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正确的认识自身,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理解生活,理解人生,从而提升人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性本质是政治工具性与社会怎么写作性,目的性本质是从政治化角度建设人自身,并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和目的性具有一体性.这一提法巧妙地避开了学术研究的弊端,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考虑问题,使得结论也更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

当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解读与剖析,因这一问题本身的基础和“尖端”性,决定了这一问题研究的艰深.由于选题本身具有根本性和基础性,论题过于庞大,使得该书在有限的篇幅内,不能把涉及的许多具体问题展开,有的地方分析不够深入,显得意犹未尽.但是我们应该对这个年轻学者身上透露出的严谨的学术作风、认真的学术态度,执着的学术勇气给予肯定和褒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只有用作者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进行新的研究,才能拓展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