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其原则

点赞:4221 浏览:10666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要想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首先要解决大学生的困惑,重塑党的威信,增加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鼓励大学生接触社会,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再次,鼓励大学生各显才能,通过阶段性子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起践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热情和能力;同时,根据榜样的朋辈化现象,打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氛围.

关 键 词自我效能内部动机阶段性子目标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1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成果.

作者简介:魏彩霞,副教授,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231-03

社会学家调查发现:“十几、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处于人生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形成的态度和观念很可能到中年都一直保持稳定”.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当今时代,如何消解大学生理想信念中的“渺茫论”、“功利论”等认知误区,培养其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推动大学生思政工作的关键,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进行了探讨.

一、社会认同理论――理想信念教育的前提:解决困惑,重塑党的威信

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造成了人情的冷漠和道德的滑坡,虽然物质日益丰富,但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多少提升.在著名的谢里夫山贼洞实验中,社会学家证实,建立超级目标是降低内耗、增加群体凝聚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而群体的凝聚力,通常来说“会提升群体生产力和群体的表现,促进对群体规范的遵从,改善成员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满意度,促进内群沟通,降低内群敌意,并引导敌意指向外群,提升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因此,培养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极大地提升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加大、看病难、高房价、环境恶化等诸多民生问题,“投射的荣誉”心理使人们经常会“将成功与自我联系而刻意避开失败对自我的影响,以此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这些问题引发了党群关系的疏离.再加上社会市场化、经济国际化的环境下,个人的成功更多的是依赖自身的条件和能力,这更降低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民众对党和集体的依存,造成了人们追求的的功利化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冷漠.

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依存与凝聚力有共变关系:“它们两者都与需求的满足有关.需求的满足是依存的动机,越是全面的依存,需求越是能够得到满足,群体凝聚力也就越强.”因此,要想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要从满足大学生需求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困惑入手.事实上,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偏重智力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进入大学后,面临更高层次、更全面、更激烈的学业、就业竞争压力许多大学生失落无助、迷茫困惑,而消除侵扰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予人们有关知识、技能,以及对处理困扰自己之事的个人效能”.因此,各级党团组织就要发挥积极作用,关注大学生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惑,提升其学业成绩、就业创业能力,训练其掌握基本的人际交往、心理调控技巧等等,而“凭借个人获得能力,人们在某种程度能掌握自己.那些确信自己具有应对威胁之能力的人,没有什么理由为此忧心忡忡”,有助于保持希望和努力.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如演讲、辩论、表演、才艺比拼等,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其自我效能.这是因为,在影响人们行为的各种思维类型中,“惟有人们对自身有效处理不同现实的能力的判断是最中心的或最广泛的”,它可以在学习生活中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潜力.二十多岁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并定型的关键时期,此间形成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决定着大学生的未来,如果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培养起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当他们走出校园之后,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强大的社会压力也能保持坚强、自信,勇敢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所以,才有学者指出:“教育实践的评估,不仅要看它当下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看它对学生自我效能信念的培养,正是这种自我效能信念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在解决大学生思想困惑、提升其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心理学意义上的“好心情原则”,增加其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说服理论――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自主体验,增加社会亲密感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特别是在信息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个体已经不再是外部事件的反应体,而是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反思的.当代大学生见多识广,非常看重个体的理性思考,如果继续采取强制、灌输的教育方式,不但会引起他们的反感,还会产生信念固着的刻板效应,而“效果不佳的劝说,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引起听者的防御心理,使得他们对于随后的劝说变得更加‘铁石心肠’,不为所动.”因此,可以通过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自主探索的方式,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关注和思考,而“当人们对论点进行仔细思考的时候,他们依赖的不仅仅是信息自身所具备的说服力,同时也依赖自己对信息做出回应时的想法.当某个论据引人深思的时候,它才最具说服力.那些经过人们深层而不是肤浅的思考之后所产生的态度变化会更加持久,更能对抗反击”,更能影响行为.

首先,应该加强大学生国际局势的教育.这是因为,社会同一性理论认为,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和他人的社会比较,个人之间如此,民族国家之间也是如此.只有站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才能凸显出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不绝的历史传统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能反衬出近几十年来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而提升人们的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加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和认同.在这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自己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当我们主动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某些事时我们会记得最牢,等直到我试着讲出自己的见解我才真正理解它们.”社会心理学家调查发现,人们学到了:他们所读到和听到的20%、他们所看到的30%、他们所说的70%、他们所传授给别人的95%.任何知识仅仅是听来的效果远远比不上自己收集、整理、讲解的印象深刻,特别是公开发表某观点更能促使人们对其进行理解和思考.当然,还可以利用社会实践、现场参观、公益活动、志愿者行动、社区怎么写作等形式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

当然,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的阴暗面也会有所暴露,由于大学生理性思维还不成熟,很容易夸大社会的不足与问题,而“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的信息”,会造成大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疏离.这时,就必须及时理性地给大学生以引导,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让大学生对社会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既能够肯定取得的成就以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能够理性地看待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引导大学生思索社会的改进方案,这是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且,积极的行为会产生积极的态度,著名的斯坦福监狱模拟试验证实,角色扮演的重要意义,让大学生以社会主义事业参与者的身份来探索社会改进方案不但可以锻炼大学生改造社会的效能感和自信心,还可以增加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关注度和亲密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担当意识.事实上,打造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不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后备专业人才,他们是否拥有改造社会的勇气和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实现与否.

三、动机理论――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挖掘潜力,建立阶段性子目标

“人类的行为,一旦被习得,便主要受对未来的行动的预期结果和效能的自我知觉的支配.”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是否做出某个行为,除了对自我效能做出评估外,还取决于对此行为结果预期的判断,对结果的期望越高、价值评估越重要,执行这一活动的动机越强烈.因此,社会心理学家得出结论:“行为是由实现某个目标的期望和该目标的价值所决定的.”“人们总是倾向于做那些能给与他们自我满足和自我价值感的事情.”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最关心的就是学业成绩、毕业前景以及个人的自我发展,如果能够将理想信念教育和大学生的未来发展相结合,就可以形成有效的促进机制.

首先,应该积极肯定大学生的自利要求.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追求个人利益是每个人的天性和权利,特别是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促进社会发展、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信念是靠每个大学生自身潜能的发挥来推动的,如果忽视大学生自利的需求,很难引起学生的认同和共鸣.但是,由于大学生理性思维还不成熟,加之受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太过强调个人利益特别是物质的追求,就会造成唯利是图、功利自私的行为.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理想信念时,要注意激发大学生“为实现自己的潜能所作的努力以及没有外部奖励时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这是因为,外部物质激励固然可以激发人们的行为动机,但为了满足好奇心、兴趣、自尊、发展能力等内部掌握性目标需求更能给人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发展自己的兴趣、施展自己的才能、战胜最大限度的挑战的天生的自然倾向”.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每个人才能各异,这就需要我们摒弃单一的成才观,引导大学生探寻到各自的优势和特长,形成人人是可造之才的观念,促使其在各行各业成长为拥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实践者.

然而,由于缺乏人生经验,过高的自我期许与激烈竞争之间的心理落差让很多大学生手足无措,加之非凡成就背后所要付出的艰辛和努力也让其望而生畏,如何将自我实现和国家社会的总体发展目标相结合就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关键.心理学上的“登门槛现象”提醒我们,如果能够根据在校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其制定明确的、渐进性的阶段子目标,不但可以有效地促进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也可以激发其怎么写作社会的效能感和责任意识.当然,目标设置不能太高、太低或太模糊,这是因为,太高,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会降低大学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太低则对大学生失去吸引力,而太模糊则失去目标对行为的指导意义.“为了增强目标的动机力量,目标应该是特定的,对现实有挑战性的,并且通过较为近期的目标追求而与未来相联系的.”为此,可以根据大学生对自己的长远规划分解成为阶段性的近期子目标:例如,大一帮助其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了解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做好人生规划,让学生认识到促进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与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大二培养其专业兴趣,提升其怎么写作社会的综合能力;大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现实,探索国家建设背景下个人的发展方向和平台;大四进行求职演习,顺利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理想信念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避免理想变空想,实现自我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对接.

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其原则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四、从众心理――理想信念教育的手段:营造氛围,树立朋辈化榜样

一般情况下,内心的态度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但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即使人们已充分认识到该做什么,他们也经常不去最大限度地做出这种行为”.群体动力学对此作出解释:人的行为是人格与环境的函数,“在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做出反应的不仅仅是我们内在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境.”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如果周围环境积极向上、活泼健康,身处其中的他们也会时刻感受到激发自我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冲动,如果周围环境自私功利,他们也容易随波逐流.因此,在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过程中,通过社团活动、校园文化节、科技节等多种内容和形式,为大学生打造乐观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尤为重要.

当然,当代大学生虽然思维活跃、注重个性,但毕竟缺乏人生经验和阅历,对如何才能有效地将个人兴趣、自我实现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相结合颇为困惑,为其提供可模仿的榜样就成为一种有效培养的方式.正如心理学家韦恩卡肖所说:许多东西实际上是我们通过观察他人学到的,当别人的行为导致了理想的结果时,我们便会去仿效他们,因此,“示范观察学习一直被认为是传递价值、态度以及思想和行为模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培养典型、树立榜样向来也是我国思政教育的法宝.然而,选取典型和榜样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是因为,虽然人类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获得的,但是美国社会学家班杜拉经过研究发现,青年学生一般比较愿意模仿和自己在性别、年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等方面类似的榜样.虽然“有地位、有能力、有影响力的榜样要比那些地位低下的榜样能更好地促使他人以类似方式行事”,他们的成功常常为新手长期的努力提供目标和动力.但是,榜样太过高大和完美也会造成问题,这是因为,“如果将杰出的榜样所获得的成就作为眼前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不是将其作为远大的理想,那么富于创造性的示范就会使天资欠缺的人感到沮丧.”参照对象各方面能力都比学生高出很多,学生觉得“可望不可及”比较容易放弃努力,反而起不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模仿和自己水平、能力都差不多的同学.这一现象也得到了某些心理学家的证实:多数大学生都认为他们从朋友以及其他同学那里学到的东西要多于从书本和教授那里所学到的,甚至还有学者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得出这样一个不等式,对未成年人来讲,教师影响加家长影响小于同龄共振,在共同的学习和生活中,同龄人的影响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在为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学习榜样时,避免太过高、大、全,或距离大学生生活时代太过久远的人和事,要注意挖掘现实中生活化的榜样,对历史上发挥过激励作用的红色榜样和红色资源进行现代转化,以符合当代年轻人的接受心理和特点,甚至还可以挖掘大学生群体中思想境界较高、能力发展全面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效仿:当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经过努力取得的成功,大学生也会坚信自已可以达到同样的成就.当然,教师也要加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思想理论素养,培养积极健康的人格和坚定的责任心,只有如此,才能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和生活中,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身份向大学生言传身教,给大学生以积极正面的精神鼓励和引导,促进其勇敢地承担起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任.

五、结语

如何激发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勇敢地承担起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重担,这是一个集环境、认知、动机和人格综合作用的复杂过程,这需要社会、学校、教育工作者、大学生的共同的努力.

注释:

①[美]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社会心理学.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②[澳]迈克尔A豪格,等.社会认同过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③[美]A班杜拉著.缪小春,等译.自我效能:控制的实施(上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④[美]A班杜拉著.庞维国等译.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⑤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⑥[苏]霍姆林斯基.少年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⑦[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⑧[美]LA珀文.人格科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