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

点赞:12353 浏览:549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要提高德育实效性,必须使学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的主体意识,要求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因而德育模式必须改革.要倡导自主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能力和进取创新的精神.

【关 键 词】德育;与时俱进;无痕性;自主性;合作性

学校德育作为专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必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必须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要提高德育实效性,必须使学校德育工作与时俱进.我校在此推行了“主题合作,实践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实现德育无痕性

从德育的内容和艺术性来看,我们学校德育的特点是小、近、真、恒、实.即从小处入手,从身边事做起,用真心换真情,持之以恒,收到实效.

1.1内容突出一个“小”字.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内容“检测、大、空”,抽象的口号式的教育过多,导致了德育实效性的下降.实际上,道德教育应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只有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才更充实.中小学德育必须突出一个“小”字,从行为习惯抓起,让学生做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尽量小一点,尽量使他们能看得见,摸得着,具体、形象、直观,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只有在实现了学校德育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这一最低层次目标的基础上,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2内容讲究一个“近”字.德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脱离了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致使德育成为“无效劳动”、“低效劳动”甚至“负效劳动”.而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过程.为此,我们要讲究一个“近”字,德育内容要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要根据不同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由易到难安排教育内容,让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产生共鸣,教育内容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例如,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时期,既有真、善、美,又有检测、恶、丑.我们要让学生有思想准备,让他们看清主流,也要知道有支流.要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辨别能力、抵制能力、批判能力.要把一些新观念列入道德: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时间和效益的观念、竞争的观念、公平的观念、文明消费的观念等.

1.3内容强调一个“真”字.过去,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道理讲得多,行为指导少,存在着严重的知行脱节现象,虚而不实.为此,我们要强调一个“真”字.据资料表明,养成道德习惯的学生,60%是在初中,20%在高中,20%在高中以后.可见,在中学阶段,对青少年进行基本道德教育,养成良好道德习惯是德育教育的基本任务,为此,我们要坚持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校纪校风建设,狠抓“养成教育”,让良好的道德融入学生心田,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1.4内容实现一个“恒”字.从小处入手,从身边事做起,用真心换真情,持之以恒,收到实效.我们要求教师要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学生的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学生的生活.蹲下来倾听学生的诉说,选择灵活的教育方法,做到导之得法,导之得体,导之得当.使教育不露声色,不留痕迹,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高妙境界.

2达到德育自主性

学校德育的传统模式是一种包办式的德育模式.在德育过程中,教师以权威者的身份,以训诫的口吻,要求学生服从、忍让、遵守规则等,忽略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一种“美德袋”而被迫接受着单一化的教育要求,接受着纯品德知识的灌输,没有品德情感的体验和品德意志的锻炼,更谈不上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规则、条例的遵守,不是出于道德需要,而是迫于外界的压力,这样包办式的教育效果是不大的.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人的主体意识,要求发挥人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因而德育模式必须改革.要倡导自主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能力和进取创新的精神.

首先,德育教育要有方向性,要在坚持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要坚持性,通过的交流和合作,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再次,要有集体性,不仅要为个体制造自我教育的机会和条件,而且要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群体适应能力.

3拓宽德育合作性

学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受到学校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也要受到无意识、无目的、无计划的日常生活的熏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信息和价值观念逐步多元化,学生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他们产生了各个方面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大力拓宽德育途径,把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以学校为主体,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把德育课堂延伸到社会的广阔天地,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的互动中接受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志之以行.以学校为主体,就是要发挥学校的主阵地、课堂主渠道、教师主角色的作用;以家庭为基础,就是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进行家庭访问、举办家长沙龙等活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自觉性,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以社会为依托,就是在发挥学校主体作用的同时,努力挖掘和利用社会德育资源,拓宽德育领域,创建德育基地,为德育工作的开展和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拓宽德育途径,还要讲究德育方法,以活动为载体,吸引广大学生自觉参与,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人的很多德性,不是从学校和课程中学的,而是从玩中、从游戏中、从生活中养成的.因此,一定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演讲比赛、读书比赛、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在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德育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达到春风化雨润无声的效果.


我校推行“主题合作,实践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是德育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作,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做好.为此,我们要求全体教职工,人人都要成为德育工作者;要求学校处处都要成为德育基地,使德育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收稿日期:2008-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