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育与身心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点赞:31697 浏览:1452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现代大学生对身体锻炼越来越不重视,对上体育课产生反感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身心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1 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身心健康者,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曾刊登《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文章,结果表明:有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十分必要.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定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当代大学生体育教育中,身心教育与体育锻炼有些脱节.体育教师只管上课和技术讲解,造成学生在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主要产生于以下几方面:

1.1 对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认识不足.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一些大学生对体育课和体育锻炼重视不够,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怕脏怕累怕出汗.宁愿整天呆在教室里,也不肯到操场上去活动活动,宁愿整天上网,也不肯走出去散散步.其次,认识能力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和过程中,特别是一些女生,宁愿挨饿,少食不食,但不知道运动去减肥.宁愿去吃减肥药,也不愿接受和学习科学的方法.天长日久,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并造成心理负担,影响学习.再者,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1.2 缺乏优良的意志品质.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而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不受有害刺激诱惑,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但是有一些人往往缺乏这样的品质,遇到比赛就心怯,就害怕、就心慌、怕日晒、怕淋雨、怕危险、怕受伤等,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学生新心健康的发展.

1.3 缺乏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如果一个大学生在运动或比赛时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1.4 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体育活动和比赛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知道比赛中的相互配合和团结,知道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等等.


1.5 缺乏体育意识和科学的行为.体育意识是一种自觉的意识,是长期养成的一种习惯.诸如:早起、散步、跑步、练太极拳、跳健美操、参加各项体育比赛等.有些大学生,善睡懒觉,不食早饭,不去呼吸新鲜空气,晚上熬夜.根本没去考虑过去锻炼身体,没有一丝一毫的体育意识.有些即便去锻炼了,缺乏认识,应付了事,轻描淡写,根本达不到锻炼的效果.或缺乏科学指导,不动则已,一动剧烈,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2 加强对学生体育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措施

2.1 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2.2 加强体育教育,增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体育运动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3 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我们应注意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从被动注意引导间主动注意上来.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2.4 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是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通常说的“体质”是指“在遗传性与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健康,则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活动效能状态”.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健康是人们体质状况的外部表现.因此,在研究确定学校体育本质功能时,必须始终强调“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大学体育教育与身心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我国整个体育教学体系,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体质健康,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得很好.每年高考体检的及格率尚不足30%,一些常见疾病如近视眼、沙眼和肥胖症等,不但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仍在上升.究其原因,在学校体育中片面理解“增强体质”,不抓健康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目前,不论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专业,还是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从教育目标到课程标准,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基本上是表面(或口头上)强调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实质是在推行“自然体育”和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的“三基教学”为中心.因而不能自觉、主动地以促进健康为先导、增强体质为目标地去组织、安排每堂、每学期,甚至每学段的体育教学.甚至认为只要出来参加上体育课,学好“三基”,体质就会自然增强,学校体育仍是一味偏重追求竞技运动的技术、规格、规则的教学.

针对上述体育教学上存在的根本弊端,把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人体生物学科知识与健康系列知识等有机地融在一起.按照科学的指导思想,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和方法:一是在职业思想上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执行者,并把抓好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视为其终身奋斗目标;二是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方面,能较系统地掌握传授科学锻炼身体和开展健康教育的知识、方法与手段;三是使学生将来不但能胜任目前正在我国中小学进行的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体育实践课和健康教育课,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自觉地把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科学有机地融于一体;四是把体育专业办成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的新型专业,使改革后的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体育师资,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学校体育工作就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并在实际工作中,能自觉地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做到一才多用.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身心健康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