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逆反心理的

点赞:22114 浏览:1035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学生,犟头倔脑,软硬不吃;明明犯有过失,你苦心教育,他置若罔闻;你斥责惩罚,他横眉冷对等往往使人发出“恨铁不成钢”的感叹.这就是学生的逆反心理在作怪.

小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呢因为小学生处于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个性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从心理上看,他们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富于幻想.在这个阶段,他们认为自己长大了,独立意识日趋强烈,特别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讨厌成人把他们仍当做不懂事的小孩看待.然而,由于他们毕竟尚未成熟,缺乏自我克制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他们求知欲虽旺,但不持久,且易转移兴趣;他们虽对周围事物常持批判态度,但其批判的行为常常又是盲目的.这种反差,正是导致“逆反”心理滋生的主观因素.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家庭环境影响和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则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直接因素.祖辈、父辈对子女百般呵护,万般疼爱,视为掌上明珠,一味众星捧月.在家中的特殊地位,造成他们在家中以自我为核心,从小就“小皇帝”的屁股摸不得.只能顺其意,不能违其愿.谁对他有个不是就要“大闹天富”.而学校里有的教师把小学生当做“小大人”看待.要求过严,过于挑剔l有的教师对学生以自己的好恶划线,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一视同仁;有的教师对自己看不顺眼的学生全盘否定,把人看扁、看死等这些违背学生心理规律的教育方法,不仅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且加剧了对立情绪.


怎样克服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和教育好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呢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用尊重和理解去打开学生的心扉.

1 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性姿态,变操纵――依附式的关系为良师益友式关系,变单向训导、垂直传递为双向互动、相互沟通.主动放弃我说你听的操纵控制,代之以关心、引导、鼓励和支持,成为学生的知心人.而学生通过自主思维、自主活动、自主判断、自主抉择,由观众、听众变为积极参与者和思考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 立足于爱,寓理于情,以理导行.爱是教育工作的核心,“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教育实践来看,用“微笑教育”来代替“斥责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现代心理学指出,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动力的功能.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情感交流,而情感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当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处于十分和谐状态时.受教育者理性和情感就会产生共鸣.实践证明,教师采用不同的教育行为作用于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教师采用“微笑”作用于学生,有“逆反”心理的大都服软不服硬,学生在心理上对微笑就会产生愉悦的心情.“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喜爱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多年来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教师要有宽大的胸怀,站在学生的角度,用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方式对事物进行分析判断,然后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使学生感到教师说的人情人理,自然也就心服口服.

3 发掘学生言行的闪光点.有的教师一见到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就头疼,连编排座位也放在后面或角落.其实,有“逆反”心理的学生在“差”的背后,也有不少言行往往隐藏着许多可贵的闪光点.以前,我班有个姓王的学生,身体结实个头大,就是平时爱打架,学生和家长经常找我告状,我对他大道理讲过多遍,收效甚微,真有“恨铁不成钢”之感.后来,我通过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发现这个学生虽爱打架,但很少打小同学、女同学,打的大都是他认为看不惯的人.同时,我又通过家访,发现这个学生家里十分整洁,而且这还是他的功劳.我终于发现了这个学生言行中的闪光点:热爱劳动,有同情心.针对这些,我找其谈心,首先指出喜欢打架的错误;然后在班上表扬他热爱劳动,鼓励他有力气要多为集体做好事.此后,他从教师的教育中懂得了自尊,从同学的亲近中找回了自信,把力气用在正道上,劳动专拣重活干,学习也有了明显进步.这个学生的转变,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有爱心、诚心和耐心就一定能够克服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小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很多,归结起来,外因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和影响,内因是小学生的主观心理因素.因此,克服与防止小学生的逆反心理,两方面都要兼顾.学校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以优良的校风,良好的师德潜移默化薰陶学生,同时调动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控制和克服消极因素,利用各种方法,多渠道教育学生,克服他们的逆反心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