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

点赞:6913 浏览:228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课程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环节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关改革思路.

关 键 词: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184-0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学生就业压力与人才市场需求,逐步调整其培养目标和方向,陆续开设《经济学》课程.《经济学》课程的开设,一方面促进了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朝向市场需求的方向演变,另一方面也对该课程提出了不同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分析和研究《经济学》课程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课程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对于进一步开展好《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使之更好地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是很有必要的.

总体来说,目前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建设普遍存在一些亟待完善和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相关知识欠缺、课程受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材适用性有待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等,其中教学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问题尤为突出.

学术界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内容和体系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革新等方面,有关成果散见于少量期刊论文和调研报告.其分析思路主要是对现有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部分改造”,也即根据专业需要取舍课程内容、安排教学体系,同时强调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提高教学效果中的地位和作用.而真正适用于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需要的高质量、通俗化、简明化,兼具普适性与针对性的《经济学》教材亟待建设.

经济学素养往往是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短板”.本研究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为教育决策提供理论指导与智力支持;同时,对于提高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水平,提升高校办学实力,推进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有广泛的意义.

一、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相关知识欠缺,对经济学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对于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讲,经济学是相对较新的领域.学生通常对其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往往由于缺乏必要的先导课程与相关基础知识,极易造成教师授课过程中因学生对学习内容生疏、理解掌握困难,讲授效果不佳.

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30%左右的高校把《经济学》作为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选修课程开设,部分院校还没有开设.由此可见,我国多数高校至今尚未把培养和提高经济学素养列入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中.即使已经开设的院校,也在课程实现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与其他课程相比,《经济学》课程的地位有待提高.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材适用性有待提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经济学教育的氛围显著提升,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学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但相比之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教材适用性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主要是参照经济管理类专业设置的,并不具有自己的特点,也没有现成的课程内容体系可供参考.总体来看,现行授课方案及内容主要采取经济管理类专业通常使用教材,如《西方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等的简明或压缩版本,因此,在内容的广度、深度、专业普适度以及与专业建设方案中其他课程的配合上均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目前,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集中授课的传统模式上,缺乏案例教学、实景教学、多媒体互动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无论是从《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还是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习的特殊需求,都迫切需要在相关领域推陈出新.

二、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改革思路

从上述问题出发,以下分别从课程地位和作用、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实践环节建设等方面,提出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改革思路.

(一)充分认识《经济学》课程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的实质是综合能力和素质的竞争,缺乏经济学素养的非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势必会被市场淘汰.为此,应充分认识《经济学》课程在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慎重规划、统筹考虑,科学地制订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处理好《经济学》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为培养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视教学内容和教材建设

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是优质课程建设的核心.除引进高质量的外文教材与参考资料作为教学参考书外,应集中力量编写高质量、高水平的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材.

具体来说,教学内容与教材建设应体现经济学学科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与前沿性,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并兼顾不同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普适性.在内容的撰写上,应把握通俗易懂、难易适中、面向实践、能力优先等原则.

加速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优质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应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大胆尝试与创新,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质疑式等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互动性,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和专题讲座;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应积极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与平台运营商、技术怎么写作商展开多形式、全方位的合作,打造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在线教育平台,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同时,加强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和图书资料建设,为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硬件支撑和教学环境.(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课程必然要求具备一支结构合理、敬业爱岗、学术和教学水平高的教学梯队.对于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经济学》课程来说,应特别强调“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

1.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对于从事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来说,一方面应具有较为宽广和深厚的经济学学术功底,另一方面还要具备密切结合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组织教学的能力.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成为“双师型”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授课,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从目前的情况看,多数任课教师往往只具备其中的一种核心能力,例如由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兼任或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只能在自身专业范围内对课程内容做有限诠释.真正具备双专业知识的教师微乎其微.

改变这一现状的具体措施包括:为讲授《经济学》课程的教师提供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听课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到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实际工作中培养和提高;拓宽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的理论视野,积极邀请他们参加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实践;从与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相关的行业或科研机构中选拔和聘任一批管理经验丰富、专业素质突出的优秀人才担任学业导师;建立校际之间的“双师型”教师兼课制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办学效益.

2.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

应采取人才引进、继续教育、项目合作等手段,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教学水平.具体措施包括: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学名师;鼓励青年教师进修深造;通过合作开展教育教学项目研究;鼓励教师进行改革,拓宽教学思路、手段与办法.

高校非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管理类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五)教学实践环节建设

教学实践环节是优质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结合经济学特点,加强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重视实践基地建设

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特别重视非经济管理类专业配套实践基地建设,通过实践,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与能力.此外,还应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拓宽实习渠道,建立相关实习基地.

2.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

《经济学》课程主讲教师要亲自主持和设计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形式和内容.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中,建议每年举办与经济学相关的学术节,开展辩论会、模拟交易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