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车的“医师”

点赞:7337 浏览:313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装甲兵,亦称坦克兵,是以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为基本装备的陆军战斗兵种.它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军队中地面作战的主要战斗兵种.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是合成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军陆军的重要突击力量.它具有猛烈的火力、广泛的机动力和良好的装甲防护力,并由此而构成强大的快速突击力.它可以减轻常规兵器和高技术兵器袭击的损害,并能迅速利用、常规兵器和高技术兵器突击的效果.实施快速机动,猛烈突击,在短时间内歼灭敌人.

据了解,目前,中国装备的坦克、装甲车、步战车数量仅次于美国、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新一代坦克也已装备陆军.此外,从兵种方面,坦克兵也不再是中国装甲兵的代名词.中国装甲兵已发展成以坦克兵、装甲步兵为主体,包括炮兵、反坦克导弹、防空、防化、工程及其他保障部队编成多兵种坦克家族.中国装甲兵的快速突击力、机动力、火力、防护力和联合作战力已经是今非昔比.在这支以强大的机械力量为基础的队伍建设中,机械的安全性无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安钢教授在他人生几十年的漫长岁月中,用他的执著谱写着对于中国装甲兵队伍的热爱与挚恋.

履带滚滚写

1946年10月,安钢出生于山西省沁源县大山深处一个贫苦农家.沁源,西汉置谷远县,西晋末废.境内群山环抱,起伏连绵.太行山的伟岸赋予了他的宽广与豪迈,沁河的秀美平添了他的睿智与儒雅,父辈的勤恳锻造了他的坚毅与果敢.

人生征途的第一个路口,他为自己所做的抉择,注定了他今生的长途跋涉.1965年安钢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70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73年调入校工程物理系.开始从事国防科研工作.1978年10月~1981年3月作为首批硕士研究生,进行学位论文研究.研究生毕业后继续从事国防科研工作.在清华大学学习、工作的16年,深受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的熏陶,安钢养成了学术作风正派,科学研究实事求是的良好素质;定格在脑海中为国献身的报国之志,在岁月的冲刷下.愈发亮眼.


1981年11月安钢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从事国防教育和科研工作,逐被评聘为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车辆工程学科首席导师,从1992年起享受长期政府特殊津贴,获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一等津贴和军队育才银奖,立三等功两次,2005年7月,被军委授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从军26年,他深感国防教育和装备科研工作责任的重大,常把“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古训记在心头.为了中国装甲兵工程的发展,他默默耕耘在了车辆信号的采集和故障诊断的领域中,一干就是几十年.

早年他参加一项国防尖端科研工作,从理论上探讨和研究系统的分离效率与运行参数的关系,导出了有约束的超越方程组.并获得了最佳参数的趋势变化曲线.为解决该系统的消振问题.在各种振动源上进行了多种方案的试验研究,最终为该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技术途径.该科研项目相继获得了首届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防科工委二等奖.

针对我军装备由仿制到自主研发和服役过程中的作战、训练需要解决的许多关键技术问题,20多年来.安钢教授重点研究装备用传感器、测试技术、信号分析和技术状况评估、故障诊断课题.他先后主持和承担了“地面战场目标声识别系统”、“主战装备关键系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研究”、“装甲装备综合检测设备研究”、“装备技术状况监控理论”等多项重要的科研项目,分别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

为解决科研成果的工程应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问题,他坚持理论、技术先行,装备实践检验的科学作风.虽已届花甲之年,他仍坚持从实验室到部队,从祖国的西北戈壁到东南沿海,进行频繁的实装试验,获取了大量的实践数据,解决了困惑多年的技术难题.春季的漫漫黄尘,夏季的酷暑难耐,秋季的萧索肃瑟.冬季的寒彻凛冽,都没能阻挡住科学家的脚步;荒碱滩涂,沙丘湿地,都留下了他前进的足迹.回忆当时.他为进行一项关键技术的试验研究,曾从装备上跌下,摔掉门牙,手臂骨折.但为了尽快取得研究成果.打好石膏,未休息一天.便继续开展研究,这样.解决了装备动力传动系在各种路面行驶工况下的动态输出功率、传递扭矩和动态载荷谱的不解体测试难题.为装备的设计、试验和机动性评估提供了可靠、科学的新技术.

安钢教授把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经验和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专业知识凝结成文字,为该专业的技术人员提供参照的标准.搭建学术潜习的平台.根据多年的科研实践和学术研究,他与其他学者共同编著和出版了《传感器技术手册》、《新编传感器技术手册》、《装备设计和可靠性》三本学术专著.并在学术期刊、学术会议发表相关论文50余篇.他的著作以理论性、工程性、实用性见长,颇受读者青睐.

桃李声声报春晖

为跻身于世界强师劲旅之林,他用心血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

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根据装备发展和运用的需求,安钢教授追踪相关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学位论文选题,指导和培养了3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安钢教授注重思维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参加到科研工作中,贴近部队、贴近装备,强调研究生自己发现装备运用的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强调研究生在装备科研实践环节的锻炼.使研究生具备解决装备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到工作岗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承担重任.

安钢教授执著追求事业、追求知识、追求奉献;有着虎将的雄风,儒将的智谋,特别是他正直、宽容、谦和的人格魅力,有口皆碑.军中学者那特有的冷静思维,那倔强的坚韧性格,让他始终不忘自己的初衷,自己的责任.他知道自己必须执著地去实现埋藏于心的更多宏图大略.在未来的岁月中,他将依然和着《装甲兵进曲》的节拍一往如前,朝着那一际蓝天的地方,谱出心中的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