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规划因素

点赞:8865 浏览:345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城市中,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不断考验着城市对居民的保护能力,建立合理有效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是灾害发生时,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气象条件,地下空间和地上开发空间三个方面入手,期望通过规划手段,更好的完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的构建,提升城市的抗灾减灾能力.

关 键 词:城市规划防灾体系空间

近几年来,发生的一些重大灾害,2008年南方特大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刚刚发生的日本地震及海啸,核污染扩散危机等等,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损失.这一次又一次的事件,让人们感叹自然无情的同时,也在反思城市规划建设中的问题.城市,是我们的保护港,在无情的灾害面前却显得脆弱无力.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是只能祈祷上天让我们风调雨顺,还是应该在城市规划建设之中,不断地增强自身的防灾减灾能力?

一个城市的安全性应当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发展建设的基本保障.近几十年来,城市规模急剧扩张,人口急剧增加,而我们很多城市的防灾规划,还仅仅限于几个消防站,几堵防洪堤,这种防灾、减灾能力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能力的现状,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008年4月,全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现场会在青岛市举行,青岛也被誉为“中国减灾第一市”,其创建减灾示范社区的作法在在全国予以推广.就几个方面对青岛的防灾减灾建设的成就进行总结.

一、气象技术指导城市规划.

城市虽然是一个人工环境,但是它并不能独立于自然这个大环境.众所周知,风雪雨霜、四季变换影响着我们日常的生活,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无法仅仅依赖于一个风玫瑰,几个降雨、洪水数据就将一切灾害拒之“城”外.

对于城市整体的建设发展,气象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青岛市利用多年气象气候数据,对本地区的气象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如环湾地区雷电、暴雨、大雾、冰雹等灾害的空间分布情况等,对规划设计提出技术指导和建议.在城市规划中,将气象条件摆到一个更重要的地位.

同时,也要分析城市在发展变化进程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不仅是过去城市发展对城市气候已经具有的影响,还要通过数值模拟预测按照初步规划建设后该地区的城市热岛、大气扩散能力的变化等.以期减缓这些可能由于城市建设而造成的人为气象灾害如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等.

人生活在城市中,城市处于自然中.气象变化和城市规划关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城市,要减少各种自然灾害及人为灾害的破坏,增加在这些灾害面前的承受能力,必然要和自然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这种关系,要求我们了解自然并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的因素并尽可能不要打破这一平衡.

二、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

人类在发展之初,为了躲避灾害,便是住在地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反而忘记了地下空间.近几十年来,城市的急速发展,人们开始不断的向地下空间索要商业经济价值,却忽略了其防灾价值.

地下空间的合理创造,成为城市有效的防灾避难场所,它可以抵御暴风雨、台风、辐射、战争空袭以及防火等.

在日本这个多自然灾害国家,建设共同沟成为市政设施防灾的主要方式.它可以有效增加工程管线、设施的耐久性,降低其在各种灾害中的受损率,提高了市政设施应对灾害的能力,共同沟抗破坏设置标准的提高,保护了城市主要的市政系统,从而让城市整体的防灾减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地下避难场所,应当具有综合性,使其在灾害发生时能都起到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在平时能够创造经济实用价值,才能够更加为人们所接受,而不只是一个硬性的配建指标.但是,正如目前青岛市的地下空间开发一样,很多城市的地下空间开发处于无序的状态.地下空间往往是独立存在,仅仅成为一个一个的孤岛,与其他地下空间或地面空间不相贯通,功能互不协调,彼此之间没有形成合理有效的系统.这使得人们使用地下空间的方便程度不够,地下空间场所设施的防灾避难能力并不高.

因此,城市规划建设时就充分体统的考虑地下空间的有效利用,将城市地上和地下空间整体开发,利用好城市应对各种灾害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城市开放空间及防灾通道的设置

高密度的城市建设环境,必然导致了灾害发生时,城市的高损失,城市中人群的高伤亡.应急避难所作为防灾减灾设施,在灾时人群紧急疏散和灾后临时生活安置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城市中,绿地系统的设置成为这些场所良好的载体.例如,在日本就建立了以城市公共开敞空间为主体,以其他防灾救援站点、网线为网络的、综合性立体防灾空间体系.

目前,青岛市对七区范围内的绿地系统进行了规划,这种城市绿地系统防灾避险规划充分考虑经济、社会、自然、城市建设等实际情况,依据城市防灾减灾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规划建设指标.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平灾结合的原则.青岛市在各社区按照实际怎么写作能力设置临时避险绿地、紧急避险绿地,合理设置防灾公园,如中山公园、植物园等建成公园以及开建的浮山公园、太平山公园划出紧急避险区,供市民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疏散、避难.在城市中,布局绿色疏散通道,在城市、城市功能分区、城区之间、易发火源或加油站、化工厂等危险设施周围设置隔离缓冲绿带.形成一个防灾避险综合能力强、各项功能完备的城市绿地系统.同样,也并不是所有的绿地都可以成为防灾避难场所,比如不具备安全性和防灾避险基本条件的城市绿地等.

对灾害的抗御能力不仅仅是指增强城市对灾害的设防能力,减少小型灾害对城市的破坏,更主要的是要在严重的灾害发生后,能够最大程度的保全生命,减轻破坏程度,控制灾害范围的扩大和次生灾害的发生,为救灾和灾后恢复提供有力条件.这就要求在灾害发生后,城市中的居民能够快速撤离,专业救灾人员和器材能够在重灾情况下安全到达,在灾后初期及时开展救灾工作.这一次的,让我们深刻地感觉到时间就是生命的意义.青岛市的道路交通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城市建设中,梳理了城市中主要的城市内部联系城市的主要疏散道路.严格控制道路两侧建筑的建设,成为城市内外联系的有效通道.

以上只是城市综合防灾工作中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合理的城市布局是减少城市灾害危害性的重要途经.

在城市总体布局规划中,要根据城市灾害来源分析的结论,协调优化城市布局,降低这些灾害的破坏程度,并利用城市布局,减少城市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好的条件.充分得利用得地下空间,可以使城市在灾害中,把损失降到最低限.以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生态绿化用地为主的开敞空间成为城市综合防灾的主要空间载体.将这一防灾体系,合理的进行空间布局,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发展完善的、集管理与科技为一身的城市综合减灾中心、协调、指挥并发布减灾信息,并协调各项防灾、减灾工程设施的建设也是十分重要的.应将整个社会的力量融入到城市防灾减灾的工作中,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居民的减灾意识和防灾自救能力,使城市减灾防灾工作取得实效.


规划与实践结合,政府与民众结合,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城市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