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南京铁路南站建筑设计方案

点赞:23389 浏览:1063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概述

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性的大商埠,既沿江、又近海的南京是一座生机勃勃的现代化都市,也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于2005年9月投入运营的现有南京火车站地处南京市区玄武湖畔,由铁四院和法铁联合设计,采用桅杆斜拉索悬挂结构,外型像一艘拉满风帆的大船,已经成为南京的一处现代化标志性建筑.但是,随着我国铁路交通的迅速发展,现有车站规模将很难满足铁路高速运营的需要.

新建南京铁路南站,位于南京市区南部和江宁开发区,东山新区之间,距南京市中心约10.5km.车站站房建筑面积约6万平方米,总设计规模为3站场、15站台、28线.作为京沪高速铁路的五大始发站之一,南京南站于20]0年建成后,将成为目前国内设计的第四大综合性铁路交通枢纽、华东地区区域性客运中心.南京南站汇聚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轨道交通、沪汉蓉快速铁路、宁杭铁路等多条快速轨道交通线,从这里出发乘坐高速列车,约1小时可达上海,4小时可达北京,现有的时空概念将被全面刷新.在南京南站的站区范围内,公路、铁路、民航、地铁、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将全面对接,实现更大范围内客流的快速集散.

设计思想

1.城市映像、延续文脉

南京古名金陵、建邺、江宁,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城”之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朝.”南京既有自然山水之胜,又有历史文物之雅,是座安宁、祥和的古城.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现在更是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之处,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异质文化的交流碰撞,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变革和创新,也在南京留下了众多历史的痕迹.

因此,在南京南站的设计投标中,建筑方案在文化性与地域性上的体现一直是着意把握的设计主线.结合南京“山、水、城、林”和“文化古都”的城市空间特色,将反映南京地域特色和城市风貌的空间元素提炼、整合,形成风格独具、寓意深远的创新建筑形象.

2.无缝接驳、合理布局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重新定义南京南站的建筑设计,充分考虑到新建巨大体量建筑对城市功能的影响.作为一座交通建筑,它不仅涉及到多种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和对接,还涉及到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统筹关系、涉及到区域城市功能的完善等诸多要素,因此在设计中,我们以“无缝接驳”为设计目标,使新建铁路南京南站与所在区域的城市功能密切配合.

通过对站内交通进行合理组织,使铁路客运站与地铁、长途汽车、出租车以及社会车辆之间联系顺畅,对接自然.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流线为主导”的基本理念,车站设计为各种需求的使用者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换乘方式,以实现“最方便、最便捷、最畅通”的设计目标,使站房建筑成为一个高效、清晰的转换空间.

3.整合设计、风格统一

实现一体化设计,使站房、站场、站台的各部分功能、形态、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协调体系.建筑外部造型与建筑室内空间采用统一的设计手法、类似的建筑材料和协调的构成元素,削弱室内外空间的明显划分,使建筑空间在与周边环境充分融合的同时,达成室内外空间的互动与渗透、建筑风格的延续与统一.尊重交通建筑功能优先的原则,以巧妙的构成设计将功能性很强的大跨度屋面、结构柱、交通平台甚至通风井等与建筑造型充分整合,既有效地控制了造价又创造出一系列风格独具的空间形象.

4.善用地形、提升品质

南京地区自然地势起伏不平,其丘陵地貌形成了南京城特有的景观特色.本项目基地所处位置为低山丘陵地带,因此站前景观设计考虑尽量结合原有地形地貌,以大地景观的挥洒笔意配合大尺度建筑及站前广场的气势,并与南京当地特有的山水形态和人文气质相契合,营造出建筑与环境相辅相成的效果,创造既富有地域特色又能充分融入原生态自然环境的景观形式.

在保证车站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高差,结合合理的竖向设计,尽量减少土方开挖、节约投资.同时,巧妙地将丘陵地貌的自然形态引入车站内部及站前广场,成为贯穿建筑南北、延续建筑空间内外的统一景观元素,改善了大体量建筑的内部环境,大大地提升了公共空间的品质.

方案特点

1.中轴序列,延续六朝古都霸气

(1)城市空间、主轴节点南京南站北靠雨花台风景区,南临秦淮新河,西接牛首祖堂风景区,人文环境得天独厚.同时,基地地处南京市南北城市发展主轴即:中华门――雨花台――南站――秦淮新河轴线上,这既是一条连接人文名胜的景观轴线,也是城市向南部拓展的经济轴线.新建南京南站将结合周边地区的建设成为串联城市北部的绿色生态和纪念主题与南部新区的发展主题的重要节点.因此在方案设计中,我们特别强调了建筑造型的方正、庄重和中轴对称的特性,使建筑与城市轴线的延展结构相契合.

(2)空间序列、古今延续中国传统的重要建筑在建筑布局及空间营造上常常采用中轴对称和强调空间序列的格局.本方案设计继承并发展了这一要素.南北两侧主要入口均以高大的列柱作为空间构成元素,突出了建筑的庄重感,并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入口处大面积玻璃幕墙通透、敞亮,令室内室外空间自然渗透.因为要跨越28条铁路线,高架候车层主通道长达300多米,为避免单调和调节室内空间尺度,汲取了南京中华门特有的“三重门”式的多层次空间序列,结合三组具有重要功能作用的拔气天井,构成富于节奏变化的独特空间,在强化中轴主题的同时起到引导人流和限定区域、标识位置的作用.主要入口上方及室内光井通道上方均采用黄铜镂花的传统吉祥纹样作为装饰构件,疏密有致的传统纹样与简洁庄重的木构穿插组合,与玻璃、铝板等现代材料有机结合,为建筑赋予了浓厚的文化韵味.

2.重檐木构,彰显文化名城神韵

(1)山水城林、古都神韵

坐落在城市重要轴线上的南京南站,将成为全新的城市门户.对站房建筑气质的把握来自对城市文脉的深度感悟.我们尝试将“山水城林”的和谐意境倾注在现代交通建筑中;让古都典雅别致的神韵贯穿建筑的每一个细节.屋顶挑棚的方正质朴,列柱空间的巍峨大气、“中华门”式的空间序列,都给人以历史时空的纵深体验;城墙肌理的外墙形式、层层叠叠的檐下空间、柱顶交织的穿插木构都成为不可或缺的精彩章节.建筑形态与城市特质的深层契合,最终赋予建筑浓厚的地域风格和独特气质.

(2)迭涩屋面、刚柔相济紧紧扣住古都新站的特色主题,提炼中国传统建筑的构成元素,形成具有新古典韵味,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三层叠次香槟色金属板屋面以南北面方正刚毅的直线配以东西面饱含力度的曲线,共同形成刚柔相济、神似传统建筑大屋顶的恢弘气势.南北两侧飘逸舒展的檐下空间富于层次和光影,简化传统建筑木构柱顶斗拱、提炼干栏式建筑的构成元素,创造出富有新意的仿木构造型檐下列柱,完美地体现了古都南京的尊贵气质.

3.雨花璀璨,蕴涵江南山水灵秀

(1)竹格墙面,质朴绚丽以中国南方大量出产、速生环保的竹材作为墙面、顶棚、遮阳百叶、隔音格栅等部位的主要建筑材料,配合细致、精美的细部设计,充分体现江南灵动、秀美的格物品质.

建筑外墙采用竹木格栅与玻璃幕墙结合的复合构造,单元式组合的竹木格栅以不同的疏密形成变化的透光效果,远观日景温和朴素、夜景璀璨绚烂,近瞧细致亲和、尺度宜人.既经济又新颖别致,既富于光影变化又与大屋顶檐下的木构系列风格统一.丰富、灵动的个性正像南京特有的雨花石一般,既天然质朴又绚丽多姿. 


(2)色彩光影、江南灵秀室内三组通风光井形成的序列空间,以木构装饰支撑、以点式玻璃幕墙围合,将传统的木构造型与现代结构巧妙结合,形成日间引入自然光线和夜间透出室内灯光的双向璀璨光筒,空间形态既古朴又新颖,也符合现代交通建筑的空间尺度.通风光井还起到将阳光引入高架候车室下部,提升站台层空间品质的作用.

夜间建筑内部候车厅等大面积区域采用冷光光源,广厅等处以暖光源或冷暖光源混合照明的方式,达到空间光环境亲切宜人、节约能源的目的.建筑外部泛光照明主要集中在屋顶轮廓及入口和柱顶部位,其余部分主要依靠建筑内部的透射光.站台雨棚采用片状组合型式,顶部设侧向的通风和采光带,既可避免阳光直射,又能获得柔和的自然光线,形成美仑美奂的光影效果.

4.功能先导,交通畅达

(1)立交分流,简捷换乘合理组织站前道路系统,建立快速进站通路,建立站区单向道路系统,保障站区内道路通畅无阻.设站东路及站西路顺畅贯通车站南北广场,并结合铁路站台下车站停车场的设置,增设两条沟通南北的单向通道,提供了多种快速分流的交通模式,不仅建立了南北广场的有效联接,便于站区的使用管理,还避免了常见的因多条铁路汇聚导致对城市南北沟通功能的阻碍和割裂.

(2)进站流线

乘公交车及长途汽车到站的旅客通过东西广场的自动垂直交通设施进入候车厅.乘地铁到站的旅客通过±0.000m标高的快速进站厅直接进站或进入高架候车厅候车.社会车辆及乘出租车的旅客可通过高架匝道直接进入南、北进站广厅到达高架候车厅.贵宾车辆可直接进入北侧基本站台.

(3)出站流线到达旅客从站台到达±0.000m标高的换乘广场层,换乘广场中心区为地铁出入口,南北两侧为公交车上客区,东西两侧为出租车及社会车的上客区,旅客可在这里同时进行多种交通设施之间的换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换乘”;地下2层,4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均在这里设站,换乘主要在地下完成,最大限度地减少与铁路旅客流线的交叉与干扰. 

(4)功能形式、相得益彰站房功能布局遵循“以流为主、到发分离、南北贯通”的原则,创造性地采用“上进下出”与“下进下出”相结合的立体流线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快速交通、大容量交通与高速铁路客流的无缝对接,充分体现了“公共交通优先”、“人车分离”的设计思路.

高架候车层横跨整个站场,主要设置各类旅客候车厅和城际进站、换乘厅,城际旅客无需出站即可直接换乘客运专线.建筑内部采用无柱化设计,通道宽大开敞.由拔气天井构成的“三重光门”既是室内空间序列的亮点,又是整个站房屋盖的结构支撑体,还很好地解决了站房的采光、通风、排气和降噪等功能问题,真正实现了造型与使用功能、结构构造的完美统一.设计还充分考虑到站房功能的适应性和可调节性,方正开敞的大空间既能适应春运等突发客流对候车面积的需求,又能为未来的站内商业开发提供便利条件.站台雨棚立柱设在线路之间,实现站台无柱化设计.各部分建筑造型与功能要求密切配合,结构形式的选择与建筑造型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后记

本次新建南京铁路南站的设计竞赛,由铁道部通过国际方案征集方式招标,参加竞赛的单位共有铁四院+北京院、华东院+KPF、上海现代集团+法铁、中南院等六家知名设计单位和设计联合体.由铁道部第四设计院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组成的设计联合体提出的设计方案,在评选中得到了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并一举中标.

与以往的国内站房交通建筑相比,本设计方案在遵循铁道部“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五性原则前提下,在建筑的文化性上有了明显的突破.铁道部有关领导对本方案所体现出的地域性与文化性给与了高度评价,指出建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及地域特点的车站是今后铁路站房设计的发展方向,中国一定要建设具有自身文化特色又有长久生命力的车站.

设计指导:朱小地

铁四院方案设计组:盛晖、陈学民、胡卫民、刘俊山、杨志红胡俊等

北京院方案设计组:吴晨、金卫钧、苏晨、王骅、焦力、王舒展、蔡治段昌莉、程志哲、任维、郑天、李军等

新建南京铁路南站建筑设计方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级工程师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作者:盛晖,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 高级工程师吴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陈学民,铁道部第四勘察设计院 高级工程师苏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高级工程师蔡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师

收稿日期: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