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教育和教育的建筑: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学楼设计

点赞:17989 浏览:740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都城的稷门附近,齐国建立了“稷下学宫”,云集了当时数百上千的学者,几乎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都到那里去过.可以说这是东方当时的最高学府,如果挖掘一下历史,可以看作是现代高等学府在东方的前身,遗憾的是这个学院的形制没有被继承下来.那时就有了“稷下先生”和“稷下学士”、“博士”的称号和身份.在同一个时期的希腊,这时也有了一个相似的学校――柏拉图学园,它被后人看作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从地名得来的名字Academy也就成为后代西方高等学院的通用名称.

另外的观点认为,学院的前身是寺庙和修道院.人类历史上,宗教是最早的也是一直在传授人类文明的组织,很多被世人遗忘的知识都是依靠宗教经典流传下来,甚至很多的经典就象谜一样,至今没有被人们理解和破译出来,今天已经被很多领域应用的解释学,就是从解释宗教经典发展出的一门学科.在各种宗教建筑中,都能体现出很强的教育因素.

前几年去西藏作建筑考察时,西藏寺院的形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藏传佛教的寺院从某个角度来看也就是大学.每个大寺院有一个措钦大殿,措钦大殿内设有拉康,拉康即是佛堂.再下一级的组织是扎仓,意译就是僧院,是一个独立的组织,每个扎仓有自己独立的学习内容,有的是历法、有的是藏医,比如青海的塔尔寺设有四大扎仓

①参尼扎仓,即显宗学院,研究内明、因明.

②居巴扎仓,即密宗学院.

③丁科扎仓,即时轮学院,研究天文、历算、占卜.

④曼巴扎仓,即医明学院,研究医药治病,专门培养医药人才.

扎仓下面还设有康,就是们居住的地方.每个扎仓基本形式是一个中间带有院落的方形多层建筑,中间有佛堂和院子,四面的房间面向中间开放.们在四面的房中学习和修行,而在中间的佛堂中拜佛,在院子中辩经.

佛陀在毕钵罗树下经过七天七夜觉悟成佛后,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初,之后佛陀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和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须达多和太子祗陀(逝多)捐赠的祗园精舍(又名“给孤独园”),后者有竹林精舍,是释迦牟尼对众人说法布教的重要场所.这些传道场所就是一个个学习和参悟的校园.古代,从印度通过西域传进中国的石窟除了作为对佛祖崇拜的场所外,修行和学习也是石窟的重要作用,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在敦煌石窟还是龙门石窟,除了那些漫壁造像和雕塑的大型石窟外,还有很多只能容纳一个趺坐信徒的小窟的原因.从阿富汗等地方的遗迹来看,这种教育和修行的痕迹更浓重.

在西方,中世纪的修道院形制也很接近这样,是一个祈祷的教堂,边上是一个回廊(cloister),周围环绕的是一个个小室,小室中只有一个朝天开放的窗户,迎接着上帝的召唤.现代主义的大师勒科布西耶设计的拉图雷特圣玛丽修道院几乎成了所有修道院形制的抽象和提炼.

可以看出,有了教育,教育就离不开建筑.宗教的教育往往是从体验开始的,因为很多事情是不可以言说的.对于空间和建筑的教育在很多的地方也同样是不可言说的,同样要从体验开始.所以我一直认为:建筑的教育应该从一个可以教育的建筑开始.


2003年,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美术学院(美院)合作办学,筹备成立建筑学院,同时开始启动设计学院和建筑学院的教学楼设计.这给了我们一个为了建筑的教育来设计教育的建筑的机会.

塑造学院单元

为了设计出适合美院特点的、独具特色、并且能够充分满足设计专业和建筑专业教学的建筑,我们对历史上的教育建筑进行了一些研究.从对过去宗教寺院、修道院、学院等建筑的研究来看,教育建筑也有自己的形制.根据不同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式,实施不同的建筑布局,不同的建筑理论,会有不同的建筑形式.

建筑的教育和教育的建筑: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学楼设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建筑师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建筑的教育有其独特性,艺术学院中的建筑教育更有其特殊性.建筑教育不完全是一种授课式的教育,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实践性的、启发式的教育,理论知识传授在有些时候要让步于经验知识传授.在很多情况下,学生间的互相影响和启发甚至不亚于教师的指导.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要通过理性来学习,还要求通过感性的、直觉的感受来学习.这样,在建筑教育中就需要几个行为环节:授课、实践、观摩、交流、体验.这些行为对应的空间容器就是教室、绘图教工作室、展厅、交流空间和能够产生对比的不同尺度空间.

经过对美院建筑系人群行为的研究和对历史中各种教育建筑的初步探索,我们寻找出学院单元的基本原型:

①院子,有顶子或者没有顶子,应该有光线射下来.做展厅或者交流场地.

②围绕院子的走廊.

③围绕院子的大空间,用作工作室.

④走廊外侧的小间教室,用作授课.

⑤院子中可以通向各层的楼梯.

⑥既可以通向院子也有对外面视野的交流空间.

以这个原型我们设计了3层的学院单元.每个学院单元是一个学院.每个学院有3个自然层,环绕着一个3层通高的内庭院,1、3层为给学生用的开放大空间,2层为教授工作室的小房间,全部围绕内部中庭,四面空间向中庭开放,中庭是学院的交流中心,这样每3个自然层就构成一个独立的学院空间.把3个独立的学院单元叠摞起来便形成了设计学院和建筑学院教学楼.形成这样的布局:1、2、3层为学校公共部分,4、5、6层是设计学院,7、8、9层为建筑学院.3个部分既是相对独立的,也是可以通过统一的垂直交通连接起来.

只要进入了学院空间,就可以通过内部庭院的步行楼梯上下联络,不用再跑到外面乘坐电梯或者消防楼梯进行上下层间的交通.学院内部的中庭就成为每个学院的中心,整个空间围绕着这个中心设计,学生老师的教学也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中庭成为平时教学评图、阶段作品展示、周末联欢的空间.每个学院都有各自独立的单元.

创造空间体验

建筑艺术和其他视觉艺术之间的最大差异是空间尺度.其他视觉艺术虽然也有尺度问题,但是多数是从平面上和作品外部来观察和欣赏,建筑物从外面欣赏时和雕塑有着相似的欣赏经验,但是更特殊的是它具有从内部体验的独特性.即使抛开功能等建筑因素来看,“空间”及“空间尺度”也是其他视觉艺术无法表现的.我们认为,尺度感觉的生成,来源于尺度的体验,空间的初步体验是建筑教育的重要环节.

在以往建筑学院的建筑中,着重于使用功能的设计比较多,对于学生体验空间的重视比较少,很少在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环境中着意创造出可以培养空间感觉的空间.或者可以说,没有专门为建筑和设计教育着意创造适合教育的建筑.在这个教学楼的设计中,创造多变的空间体验和可以度量的尺度体验成为建筑设计的另一个动机.

1、不同高度的空间组合

在每个学院空间中有3种层高的空间,有1层层高的,有2层层高的,有3层层高的.不同层高的空间组合在一起,互相连接和穿插,还有的地方通过桥廊分隔,是使用者增加对于垂直高度空间和尺度的体验.

比如:入口门廊是2层层高,进入大门后是1层高度的门厅,向里面走就是3层层高的大台阶空间,沿大台阶上行到2层的大展厅,又是2层的空间高度,而这一系列的空间都是连通的.这样的空间组合渗透到建筑每个层面.

2、不同宽度和进深的空间组合

在平面设计上,设计了多种不同大小的空间,有半个开间的小空间,也有10m宽40m深的大型空间,在大空间的旁边还有8m见方的交流空间,空间的序列和形式,形成了水平方向空间和尺度的体验.

3、不同高度的视线位置

在不同高度的空间中,每个自然层都可以对空间进行观察.在学院单元的3层高的庭院空间中还设计了一个桥梁,从桥梁上可以改变观察空间高度的视角.另外,大台阶和空间中楼梯的设置,也增加了丰富的视线位置,在2层展厅中还特意设计了一个下沉空间,更多地增加了视线感受.

4、不同的空间限定方式

单片墙体、列柱、双墙围合、直角围合、凹龛围合、升高、下沉、顶面等在这个建筑中出现有各种空间限定方式,并且在使用中还会由使用者继续增加和发展.在我们回访的时候,已经看到,设计学院的同学们已经开始创造性地使用这个建筑了.

另外在柱网和高度上的设计尽量采用惯常尺寸,让学生习惯尺度和尺寸.比如,建筑的东西柱距都采用8m,南北向的,两侧为8m,中间一跨为10m,每个学院中间大厅的轴线尺寸为10m×40m,净高度接近12m.这些尺寸可以使建筑学院的学生用感官直接体验抽象的数字,渐渐培养出初步的空间尺度感觉.

再有,在这个建筑中,对于设备和电气设施的装修也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处理手法,将设备和电气的风道、线管、风口、灯具等等全部裸露布置,不加掩饰,让学生们知道除了他们平时看见的地面、墙体、吊顶之外,完整的建筑还要包括很多设施,这些不同的材料、器材、产品共同组成了建筑,让这些建筑的每个细小的组成部分都成为学生的教材.

艺术与建筑相结合

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审美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同的,但是由于教育和知识背景的不同,也造成审美观和价值取向的差异,在本教学楼的设计中,融合了建筑师和艺术家双方的审美观.

建筑师实践性强,对于空间的理解和尺度的把握有着职业的优势,而艺术家比建筑师更容易突破固有的观念,更容易打破一些惯常的做法,使建筑空间在建筑师把握好尺度后变得更加生动和富有艺术气质.这个建筑是一次特别的尝试,从建筑设计开始就策划要吸取双方的优势,由双方共同完成这个建筑,不仅仅由设计院的建筑师进行设计,同时也使美术学院的教授和艺术家们一起参与到建筑设计中来.艺术家们对于建筑非常敏感,同时也热心参与建筑设计工作,特别是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先生.在我们接受设计这个建筑之前,美院的很多老师和学生也曾经出过很多方案,里面不乏亮点,有一些已经被实施方案吸取进来.正式开始设计后,美院的老师们也提出了很多的设计设想,提出他们希望如何使用这个建筑,这些很有价值的构想都被吸取进来加入到设计中去.

在室内装修阶段,艺术家们更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将建筑师设计的空间装饰得更丰富多彩,现在各个空间中的装饰装修的形式和色彩基本都是依照潘院长的设计思路发展出来的.比如“三个展厅之间寻找变化,第一个展厅以白色为主;第二个展厅想用大红的展板装饰一下白色的室内空间,提提精神,第三个展厅用了多一点的传统符号,希望提醒建筑学院的学生不要忘了搞建筑要研究文脉.”特别是首层通向2层的大台阶,原来建筑师设计的是平行台阶,潘院长将园林中的手法借鉴来,设计成斜向和不规则的台阶,呼应大厅里面的斜墙面,使大厅更加生动了.实践证明,这种联合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应该说,这个建筑是建筑师和艺术家合作的结果,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美术学院合作办学的一个重大成果.

结语

现在,建筑学院和设计学院的学生们已经在这个建筑中学习生活了一年了,这个建筑在老师和学生们的使用过程中开始显示出我们原来设想的样子.同学们在通长的大教室中作设计而不是像原来那样窝在自己的宿舍里做作业,老师们和同学始在中厅中进行课堂的讨论和评图,同学们在中厅中组织自己的联欢会、打羽毛球,各国的交换学生和访问学者们在二层的咖啡厅里休息和讨论问题,每一个能张贴的墙面上都被同学们利用起来展示自己的作品等

今天,在2层的大展厅里面,是美院中使用最充分的地方,在这个大厅中举办过展览、毕业答辩、会议,举办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不仅仅是建筑学院和设计学院自己使用,其他学院也来使用,甚至在里面还曾经举办过时装发布会和音乐节的摇滚乐演出.

每年每个新生在开始进行建筑初步课时,第一个作业就是测绘二层的大厅和曲折的大台阶.这是一个为了建筑教育而设计的教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