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16夏季版)

点赞:3832 浏览:971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09年夏季,健康建筑、绿色建筑再次成为人们谈论的主要话题之一等.

在2003年SARS事件后,可喜的是建筑设计领域中健康住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空调通风系统管理运行标准等各种专业性名词和规范便应运而生,许多建筑师改变以往较多强调建筑外观.强调改造环境的观点,让建筑主动适应自然条件,创造健康的人居环境.反思前段时期社会上许多建筑放在任何地方都很“合适”的现象,一批中国建筑师开始设计和研究立足于当地客观条件进行创作的“地域生态主义建筑”.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建筑节能设计被提上正式日程,在建筑开工之前会由相关部门组织节能检查.如果说6年前的SARS事件让很多建筑师开始真正接触到绿色建筑,那么2009年的甲型H1N1病毒(俗称“猪流感”)事件后,你是否可以更主动地将绿色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建筑师的首要任务

今后,健康建筑,绿色建筑还将成为本栏目持续关注的话题.

本期的建筑人物专栏我们特别请来了二位嘉宾原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张钦楠先生,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主任委员布正伟先生,以他们的亲身经历解读中国现代建筑历史上的转折点.事件与人物,为您解码建筑设计尘封多年的历史记忆.

建筑要闻及事件评述(2009年4―6月)

1,重庆:建筑涂料将代替玻璃幕墙与面砖使用

重庆市主城区建设领域2010年将全面启动65%的节能标准.据市建委,建筑节能协会介绍,重庆市《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将于2009年年底正式出台,并颁布实施,重庆市建筑节能标准也将由原来的50%上升至65%.

据重庆市建委,建筑节能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凡申报重庆市节能示范工程的必须达到65%以上节能标准.目前,重庆市既有建筑95%以上均未达到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因此,凡属于新开工建设项目,凡没有达到65%建筑节能标准的,将不能获得施工许可证;在验收时,没有达到当初节能设计标准的项目,则不能通过竣工验收,并将处以巨额罚款.同时,重庆市将引导既有建筑进行建筑节能改造.

第一,玻璃幕墙被限制使用.重庆市已经对玻璃幕墙作出了明确限制.玻璃幕墙带来的“光污染”容易引发近视,白内障等疾病:同时,玻璃幕墙不节能,不保温隔热,导致“夏热冬冷”,能源消耗巨大.

第二,外墙面砖被限制使用.出于对安全和节约土地资源方面的考虑,20层以上或高度60m以上的临街、有行人通行或人流聚集的建筑外墙,学校、医院,文体场馆等公共设施将不允许使用外墙面砖,外墙面砖将被优质涂料所取代.

2,中国建筑学会公布梁思成奖,建筑创作奖、青年建筑师奖、建筑教育奖获奖者名单

中国建筑学会近日正式揭晓了第五届梁思成奖,第五届建筑创作奖、第七届青年建筑师奖和第三届建筑教育奖获奖者名单.现公布如下: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顾问总建筑师柴裴义,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黄星元等荣获“第五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总建筑师黄谬锡荣获”第五届梁思成建筑提名奖”,

国家游泳中心,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及交通中心、国家大剧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青藏铁路拉萨站站房等22项工程获建筑创作优秀奖,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网球中心,1933老场坊保护性修缮工程1号楼、2号楼,首都博物馆新馆、清华大学专家公寓.2008奥运会北京射击馆等51项工程获佳作奖;

曹晓听,张利、汪奋强,马泷等30名建筑师获青年建筑师奖;

获得建筑教育奖的是卢济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王其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伸德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教育特别奖的是潘谷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许安之(深圳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沈玉麟(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赵炳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陆元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栗德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3,中国建筑图书馆揭牌开放

全国最大的建筑类专业图书馆4月15日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挂牌.该图书馆由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作共建.当天下午3点,主办方为此活动举办了盛大的揭牌仪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陈大卫副部长以及北京市黄卫副市长出席了新馆的揭牌仪式,北京建筑工程学院郑文堂校长主持了整个活动.新“中国建筑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将向社会开放,允许外校和社会人士借阅,这打破了高校和专业图书馆通常对社会人士只可阅览,不能借阅的惯例.

新的中国建筑图书馆将老馆的很多珍贵资料.例如1924年出版的原版《北京的城墙与城门》,此书是一瑞典人用6年时间对北京城建实地测绘后撰写出版的,具有极高和独特的史料价值,当年只印刷了800册,中国建筑图书馆收有第241号册.此外还有1906年日本人在京出版的日文版《大同华严寺》、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号等.

4,建筑中国60年活动记忆

(1)“大遗址保护与建筑创作”学术研讨会召开

作为“建筑中国60年”系列活动之一,3月17日来自文物保护、建筑设计,规划设计的各界人士出席了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召开的“大遗址保护与建筑创作”研讨会,会上,国家文物局单霹翔局长的新著《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举行了简短的首发仪式,此后他专为建筑师们作了题为“新时期大遗址保护的探索与实践”的报告.

单霁翔局长以西安大明宫遗址保护为例,谈到了从事大遗址保护工作多年的三点体会,第一,新时期文化遗产应拥有自己的尊严:第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文化遗产的保护成果应惠及广大民众.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马国馨、西安市规划局局长和红星,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所长韩阳,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及总建筑师朱小地,副院长张字等参加了研讨会.

(2)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在国家图书馆颁奖

4月23日,第14届”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建设报》,《建筑创作》杂志社共同发起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颁奖典礼暨“用图书镜像建筑――新中国60年建筑图书展”在国家图书馆举办,有关领导为10本获奖图书颁奖.这也是“建筑中国60年”系列活动之一.

此次建筑图书奖评选活动共收到来自出版机构和专家推荐图书近300册(套).由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经过初选和3轮,《应县木塔》.《外国造园艺术》、《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等10本图书获奖.此外还评选出荣誉奖获奖图书和6个单项优秀奖,向不同的读者群列出了3类推荐书目.

据评委会秘书长金磊介绍,此次活动从2008年12月开启,2009年4月9日进行初选共入围图书150册{套),2009年4月16目终评会议上,经过评委会专家组三轮,最终产生10本图书获奖.

与此次颁奖活动同时举行的“用图书镜像建筑新中国60年建筑图书展”,为广大读者详细展现了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初期,再到最近10年来,中国建筑出版行业发展的历程.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罄对展览的评价是:“现在‘建筑’和’城市’成为了国家的显学热门,实际上它是对一个国家历史.文化、传统最重要的物质印迹.大家开始对城市建筑越来越重视,这是我们普及建筑文化的良好契机.”

5,上海世场馆建设进入一周年倒计时

一年后,即2010年的5月1日,上海世的大门将向世界敞开.在迎来世人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进入“冲刺”阶段的世筹备工作也面临着诸多“悬念”或者挑战.截至5月1日,上海世正式参展方的自建馆,大约有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报名建设,其数量为历届之最.

自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开办以来,许多世的展览建筑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有的流传至今已成为城市的象征.像建筑师们熟悉的英国伦敦的”水晶宫”,法国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1929年巴塞罗那世德国馆(密斯设计)等本次上海世场馆也逐一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以下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世场馆吧.

(1)世博演艺中心:位于世博园东南端,世博轴以东.造型呈飞碟状,是国内首个容量可变的大型室内演艺馆,舞台和观众席均可根据演出需要作出调整.

(2)世主题馆地上建筑面积8万m2,地下建筑面积4万m2,是一座永久性场馆,世结束后将改造成为标准展览馆.

(3)世博轴位于世博园中心地带,包括大型商业和交通综合体,是世博园中最大的单体项目.

(4)世博中心,总建筑面积14.2万In2,是世永久建筑,将作为庆典活动,招待宴请和论坛活动的举办场所,世后将转为国际一流的会议中心.

(5)中国国家馆:总建筑面积14万m2,包括2万m2中国国家馆,3万m2地区馆以及3000m2港澳台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为立意,象征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6)丹麦国家馆该馆设计主题为“幸福生活,童话乐园”,由两个环形轨道叠交回旋形成室内和室外部分,占地约3000m2.

(7)加拿大国家馆:此馆由3幢大型几何体组成,外墙覆盖了一层绿叶植物,展馆是一片开放的公共区域,占地约6000m2.

(8)英国国家馆:被称作“发光的盒子”,此馆外形为一个圆角立方体,建筑外部由大量可向各个方向伸展的发光触须组成,使展馆表面具有变幻的光泽和色彩.

(9)意大利国家馆此馆分为20个功能模块,代表着意大利20个大区.从外表看,整个场馆如同分裂的马赛克,体现多元文化和谐共处,占地约6000m2.

(10)新西兰国家馆此馆展示的是新西兰的城市生活――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城市,郊区居住区则环绕在侧,展现新西兰作为“自然之城”的不同风貌,屋顶是可供参观者漫步的花园,占地约2000m2.

(11)西班牙国家馆设计将空间分割成几个篮子的造型,在钢材上覆盖柳条构成墙皮,并设想用拼图的方法把西班牙不同地区的藤编手法和图案汇集在一个展馆内,产生丰富的视觉效果.

(12)瑞士国家馆:建筑设计成一个开放的空间,最外部的幕帷主要由大豆纤维制成,既能发电又能天然降解,缆车作为游戏的元素融入到设计之中.

03)尼泊尔国家馆尼泊尔国家馆通过建筑形式的演变来展现城市的发展与扩张,体现加德满都在2000余年历史上作为建筑、艺术,文化中心的几个辉煌时刻.

(14)荷兰国家馆,荷兰国家馆是一条上下盘旋的“开心街道”.中心建筑物的外貌如,借用的是上海外滩标志性建筑物――“外滩中心”顶部的造型,又象征了荷兰王室.

(15)法国国家馆:法国国家馆以脱离地面的漂浮形式展现平衡理念,突出法兰西庭院风采,尽显水韵之美.

(16)德国国家馆,德国国家馆3个主展区被底部基座支撑托起,如同悬浮在空中,展馆内各部分展厅与展馆外景区之间有机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建筑占地约6000m2.

(17)波兰国家馆:建筑上的镂空花纹来自波兰民间传统的剪纸,整座建筑像用几张剪纸粘贴而成,阳光透过缝隙照进大厅有种别样的感觉.

(18)澳大利亚国家馆澳大利亚国家馆位于世博园B片区,占地约4800m2.

(19)阿联酋国家馆,阿联酋国家馆意在展现本国文化美好的部分如何被保存,以独特的方式告诉世人有关能源利用方面的故事,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过去先人想出特殊方式解决困境的经验.建筑占地约6000m2.

(20)以色列馆以色列馆形似“海贝壳”,展馆面积约2000m2,分为低语花园,光之厅、创新厅三个体验区.

(21)爱尔兰国家馆:爱尔兰想要强调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人们的参与性,将会建一个平缓的倾斜的建筑,有5个封闭的场馆占地面积约1500m2.

(22)瑞典国家馆:设计灵感来自城市与乡村生活的互动,建筑式样采用的是传统的城市建筑,建筑外型将突出展示木材是如何应用于现代建筑领域的,以及如何选用适当的材料来实现节能效果的内容.

(23)日本国家馆参展主题为“心之和技之和”.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地利用.展馆分为过去、现在,未来3大展区,表达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等课题与舒适生活之间的均衡通过“技之和”得以实现.

(24)卢森堡馆,展馆将通过建筑和使用的材料成为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一个典范.展馆使用的主要材料将会是钢、木头、玻璃,均可回收,关于能源的基本观念是有效利用能源、节约能源和使用可更新能源.

(25)芬兰馆芬兰馆有个美丽的名字叫“”,外观就像一座矗立在水中的岛屿.该建筑设计旨在营造适合未来发展的充满自由、创造力与创新思维观念的景象,让参观者脱离都市的喧嚣.

(26)塞尔维亚馆

(27)挪威馆

(28)匈牙利馆

(29)秘鲁馆

(30)香港馆:展馆外形如同打开的盒子极富现代感.高低错落的铝板犹如香港维多利亚海港附近高低错落的建筑,能引起人无限遐想.到了晚上,布满香港馆外墙的LED(发光二极管)灯就会亮起来,使香港馆显得更加动感,让人不由想起香港的夜景.

(31)澳门馆建筑现状为玉兔灯笼,外墙是具有荧光屏显示功能的双层玻璃膜,“兔子”的尾部可以向上和向下移动,以吸引游客.建造选用可循环再造物料,太阳能电池板和防雨系统.

(32)震旦集团展馆:震旦集团展馆占地面积约3000m2,主题为”中华玉文化城市新风格”.

(33)国家电网企业馆,建筑用外露的立方展现企业的核心思想,用”网络无处不在”的理念完善整个设计.

(34)船舶馆

(35)航空馆

6,“5,12”大地震一周年之际看抗震建筑

2009年5月12日是“512”地震一周年的日子,16件快捷、安全,可行和更人性化的应急建筑,在中国美术馆内展出.这是一次由中国美术馆策划组织的名日《渡:国际应急建筑设计展》的展览,邀请来自中国,秘鲁,智利,法国、芬兰,挪威.墨西哥,瑞士、日本,美国等国家的16支优秀建筑设计团队参展.

(1)灾区建筑复制到现场

现场展出的16件作品分别针对各种灾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件来自512地震灾区的应急建筑复制品.那是一间以纸管为主体的教室.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建筑师坂茂与松原弘典和西南交通大学合作.共同为成都华林小学搭建了这种过渡校舍.坂茂先生介绍,这种建筑材料很容易找到,非专业人员也可以搭建,在成都的615间教室就是由学生们用一个月措起的,至今仍在使用.而且建筑各部分的衔接不用胶水,是用螺丝拧起来的,方便拆卸.

(2)“再生砖”来自震后废墟

来自法国的建筑团队展示了主题为“房间房间“的作品,这件作品是可以移走的住房,“把房子倒过来,可以拖走,把房子正过来,可以居住.”来自成都的中国建筑师刘家琨则带来了“再生砖”.刘家琨发现地震后的废墟清理很耗资费料,而这些废墟经过防疫喷洒后可以用做再生材料,他结合当地农作物生产后废弃的秸秆,用易于操作和廉价的机器,制成“再生砖”,利于灾区群众的自救自建.此外,用沙袋垒起来的住房、地震后用纸搭建的类似贝壳的避难所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3)“救援桌”反面藏氧气瓶

来自瑞士的“地震救援桌”既是富于现代感的家具,还是地震发生后的安全避难所.设计师介绍说,地震救援桌结构坚硬,能够承受几百磅的重量,地震发生时,人可以暂时躲在桌下避难.在桌面的反面备有氧气瓶,饮用水,保暖被、手电筒、灭火器等紧急救援物资.

而“空气拉伸屋”的设计师,实现了从“无”中发展出来空间.这个房子的形状奇特,由薄板建成,薄板则由很多层透明薄膜叠加而成,它们构成了实用的建筑,同时也是新锐的艺术品.存储时,它仅是一个平面的房子的轮廓,而当紧急情况发生时,它会延展成立体的、独立支撑的结构.

现场还展示了用棉布做出的流行病隔离病房.设计师介绍说,其目的在于让病人能不受隔离物质的限制,与病房外面的人拥抱、接触.

7,常青获得AIA荣誉院士资格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常青教授当选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院士.(HonFAIA,全称为HonoraryFellow,CollegeotFellows,TheAmericanInstituteofArchitects).这是美国授予建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外籍专业人士的最高荣誉之一.今年共有9名外籍专业人士当选,常青教授名列第一.5月1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隆重的授证仪式.据了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同济大学先后有冯纪忠、罗小未和郑时龄三位教授此前获此殊荣.

8,伊东丰雄设计的台湾太阳能体育场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设计的台湾太阳能体育场已经竣工.该体育场位于高雄市,将于今年7月份举行世界运动会.体育场有55000个观众席,造价为15亿美元.体育场的表面由8844块太阳能电池板覆盖,这些电池板面积有14155m2,这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体育场.它能产生1.14千兆瓦每小时的电力,足够供给周围80%居民的用电量.

9,大邑安仁博物馆小镇

大邑县安仁镇打造世界级博物馆小镇的消息引起了国内设计界的关注.6月14日14位国内著名设计师齐聚蓉城,为安仁打造世界级博物馆小镇而即将新建的18座博物馆商讨设计方案.据悉,这18个博物馆将在两年内陆续完成.

除了“鸟巢”中方设计师李兴钢,这些建筑师中还有罗中立工作室设计者刘家琨,以雕塑作品《虹》入选巴塞罗那奥运会体育雕塑大奖赛的谭云等.他们首先参观了安仁镇,特别是建川博物馆聚落.据悉,这18个博物馆将全部在建川博物馆聚落完成,总投资4亿元左右.据了解,新建的18座馆分别是72行风情馆、川西民俗馆、婚嫁用品馆、婚庆证照馆、老公馆家具馆.汉奸丑态馆、民间神仙馆、红色年代宣传画馆、民国孙氏锦衣馆,建川博物馆珍品馆,烟标烟具馆,师魂馆512大地震英雄老师谱、地震科普知识馆、红色年代镜鉴馆、红色年代知青馆、红色年代票证馆,侵华日军馆等,同期完工的还有援华美军馆扩建工程及兵器馆扩建工程和领袖广场雕塑.

目前,新建18座馆对应的设计师均已到位,其中一座“民间神仙馆”将由著名设计师李凯生设计,他曾参与设计重庆丰都“鬼城”,获国际建筑界著名的Holcim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奖项.另据介绍,日本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矶崎新也将在7月下旬抵蓉,他将为建川博物馆设计新建“侵华日军馆”.

10,江苏南京两院士设计竹结构安居房抗震8度

6月11日一幢崭新的抗震环保“竹楼”在南京亮相.这幢由南京林业大学张齐生院士,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设计,南京固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施工的竹结构抗震安居房抗震设防烈度达到8度,特殊的材料处理工艺还让“竹楼”不仅防虫,还能防水,防火.

发生后,中国工程院启动了“灾后重建新型抗震竹质工程材料安居示范房的设计与建造研究”项目,由张齐生和吕志涛担任负责人.在两位院士的带领下,东南大学负责建筑、结构设计及部分试验工作.南京林业大学主持了本竹结构示范建筑建造的全过程,并负责竹质工程材料结构、工艺设计及部分试验工作.南京固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参与了部分建筑和结构设计工作,并负责示范建筑的施工.

两位院士介绍,轻质的竹,木结构建筑房屋受到地震波冲击时像盒子一样整体摇动而不易坍塌,且有良好的吸震作用.与混凝土建筑相比,即使倾倒,坍塌也可留下许多生存空间.便于营救,减少人员伤亡.同时,中国竹类资源非常丰富,竹材工业化的水平和规模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因此取材便利,建设成本低,建设周期短,是理想的抗震安居房.竹结构抗震安居房经过相关测试后将批量生产,还将参加上海世展出.

11,新疆喀什对维吾尔吉民居进行大规模“保护性改造”

近日,在新疆喀什市亚瓦格街道幸福苑小区的10多栋刚刚竣工的抗震安居楼里,正陆续搬来许多各民族老城区居民,他们有的将告别在老城里破旧的土屋,在新社区开始崭新的生活:有的还将在老城改造重建后,再回迁到新建的家园中.让他们受益的是一项被称为“喀什市历史上最大的民生工程”的老城区综合治理工程.政府为这项工程投资30亿元,目的是让老城区居民通过城区的综合治理,陆续住进抗震的新房中,把老城区改造成民族特色浓郁,配套设施完善、适宜人居的新城.

将被改造的“喀什老城区”是1902年喀什大地震后在废墟上修建而成.目前在老城区内大多数民居是随意搭建的夯土房和过街楼,一些摇摇欲坠的房屋用巨大的木头支撑着,狭窄的城中道路犹如迷宫.这里没有上下水,没有消防管网,缺少公共设施,存在地震隐患.尤其是老城区狭窄的巷道又使救援人员和车辆难以通行.喀什市老城区危旧房里现有居民22万多人,占喀什市人口的近一半,人口密度高,建筑密度大、基础设施脆弱.

自2008年6月全面启动的老城区综合治理工程,将在3~5年内对28个片区近5万户507万m2的危旧房进行改造,提高城市的抗震防灾能力,改善喀什市的人居环境.

建筑师张国荃所在的建筑设计院接受了老城改造的一个任务,他强调:“‘喀什老城区’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完整的以伊斯兰文化为特色的迷宫式城市街区,这样的城市格局目前世界上已不多见了.我们改造的主题就是让老城居民在享受现代人居生活条件的同时,依然生活在保存大量历史文化遗迹的自然生活空间中,延续喀什的古老韵味.”张国荃对老城改造的设计理念,受到了当地居民的赞许.在为老城区改造专门开辟的小区附近,学校、市场、清真寺、电影院等都已动工,今年年底前,这些场所就将投入使用,搬迁出老城的居民们将能够真正享受到来自“家门口的便利”.

人物侧记:见到原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张钦楠先生是在第二届中国建筑图书奖的颁奖典礼上.78岁高龄的他虽然因为听力不佳不着言谈,却是众人谈论的焦点.谈到他的英语外交,谈到他的新书,许多人赞不绝口.近些年他的新作《阅读城市》,《特色取胜》将其一生的从政经验和解析城市建筑的独到见解融入其中,是很具社会影响力的佳作.

张钦楠

1931年7月生于上海,1951年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1952~1980年先后在上海、北京.西安、四川等建筑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技术员到副院长),1980~1988年先后在国家建工总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设计局工作(处长到局长),1988~1994年在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副理事长),1994年离休.1994~1999年曾担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建筑师职业委员会联合书记.

建筑人物(2009年4~6月)

张钦楠自述:关于我国建筑师职业建设的一些人与事的回忆

(1)“马桶局长”

1980年,我从西北建筑设计院调到新成立的国家建工总局设计局,工作岗位变了,工作性质也变了――从具体执行政策到从行业角度研究和贯彻政策.许多事情需要从头学起.

我不久就感到,我们在执行“实用、经济、美观”的政策中,存在着不少片面性,其中比较突出的一项是在经济方面,只重视节约造价,却忽视经常消耗,特别是在节能和节水方面.例如.许多建筑的外墙只考虑满足结构需要,越来越薄,不但浪费能源,有的寒冷地区甚至出现冬天墙体结露.外窗为了节约钢材,发生变形,严重漏风.马桶内配件材质次,制作粗糙,水塞没法密封,有的常年漏水.这些问题几乎比比皆是.

改革开放后,有机会出国考察,1981年我参加了国家能源委组织的赴日本节能考察团,初步了解了国外建筑节能技术的发展,深受感触.回国后写了一份报告,袁镜身副总局长批转各部门参阅.我又利用共同出国考察的机会,向能源委申请到50万元科研费用于建筑节能,在科技局林志群等同志支持下,列了4个建筑节能课题,其中主要~项是制订一个北方采暖住宅的节能标准,在中国建筑研究院有关所的努力下完成了试行稿(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国家计,经委支持下颁布试行.

我利用这几个研究项目进行的机会,邀请了一些专家,包括胡磷、吴元炜、杨伟成、郭俊、涂逢祥等多次座谈,研究建筑节能政策及途径.我们达成一个共识,就是在利用现有技术的条件下,完全有条件在5年内在新的住宅设计中节能30%,到20世纪末再节能30%,累计节能50%的目标.这一想法,被写入建设部主持制订的建筑技术政策内,但是执行的情况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缺乏经济动力,当时燃料{煤)的很低,保温材料的却很高,与国外正好相反.有的专家在刊物上公开反对我们的观点,认为不符合中国国情.所幸的是北京市主管部门对建筑节能态度坚决,并结合具体条件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措施,在全国起了表率作用.此外,黑龙江,内蒙等也有试点和推广活动.

在节水方面,我发现关键在于计量与产品.当时全国已在推行水表和“三表到户”,于是产品质量成为突出因素.

1983年,受澳大利亚文化委员会的邀请,我由中国建筑学会委派,随施宜,刘开济二位专家前去访问.在悉尼,我参观了一个陶瓷厂,看到他们的节水型卫生陶瓷.厂里看到我对这种产品兴趣很大,表示可以送我们样品.我当时没有在意,不料几个月后,果然送来了一个节水马桶,放在我的办公室.

面对这个马桶,我有点手足无措.后来灵机一动,就请我的老家――西北建筑设计院和老甲方――唐山建筑陶瓷厂来人,把澳大利亚产品给他们看问有没有条件自己设计制造一个既节水又消声的产品.他们表示没有问题.大约两个月后,就送来了一件新产品,放在我办公室内,与澳大利亚产品平起平坐.我在办公室召开会议,人多时还可当座椅用.

这个产品,没有化国家一分钱,第二年还被评为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成为工厂的系列产品之一.可惜在祟洋迷外的气氛下,许多建设单位还是喜欢购写外国牌子的产品.我办公室的两件产品,也在搬家中不知去向,但是建设部的几位青年干部,却因此给我送了个”马桶局长”的美名,垂名于世.

(2)戴念慈与龚德顺的功绩

1985年,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部成立.戴念慈被任命为副部长,据说这是万里副总理的意思,他提出城乡部要有一位建筑师进部领导班子.

人们记得戴老,一般是通过他的几个作品北京饭店西楼、中国美术馆、阙里宾舍等很少人知道他对维护“建筑师”这个称号奔走的事迹.

期间,各大专院校的建筑系均取消,《建筑学报》与建筑学会停办,建筑师的创作被否定,到结束后恢复技术职称时,也只有“工程师”,“建筑师”被视为“工程师”的一个分支专业.戴老担任副部长后,为此不倦地在城乡部和人事部奔走,为恢复这个称号而努力.在他的推动下,人事部同意在建设系统内维持“建筑师”的称号.

与戴老被任命为副部长同时,龚德顺(建设部大楼的设计师)被任命为设计局局长.他上任后最注目的是澄清建筑设计思想.

一段时期以来,吸取苏联的提法,中国建筑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1992年左右,建设部设计司、教育司,中国建筑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建筑师的未来》座谈会,与会的有各省市建委、建设厅设计处,教育处负责人.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美国建筑师学会、美国全国建筑师注册委员会、澳大利亚皇家建筑师学会,香港建筑师学会的会长都出席,被称为一次“建筑师峰会”.会议经过交流,一致认为,尽管各国国情不同,但是建筑师职业制度应当包括:学校教育(评估)――职业实践培训――职业资格考试、注册等三个阶段.这一认识,得到建设部叶如棠部长的认可,并确定建立注册建筑师制度为设计改革的重要内容.于是兵分三路,一路由建设部教育司(秦兰仪负责)在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的支持下,在我国实行建筑学教育评估制度,先在八大学院进行,逐步推广:另一路由建设部设计司(吴奕良负责)在人事部的支持下,进行注册资格考试的准备,组织了石学海,袁培煌,董孝论、费麟,谷葆初等几十位专家组成的考题设计组进行命题工作,1994年在辽宁省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进行了试点,1995年在全国推行.第三路由建设部法规司(张元端负责)在国务院法规局的支持下,草拟《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中国建筑学会对以上工作进行配合,并组织翻译收集国外文献资料.

我国在进行上述活动时,重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教育评估方面与美国、英国进行了互访,相互派代表参加对方的评估.到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建筑教育评估委员会(NAAB)决定与中国建筑教育评估委员会确认相互承认对方的评估标准,也就是说,双方互相承认经过本国评估通过的建筑院校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的学历.

在注册考试方面,美国全国注册建筑师委员会与中方多次派员互相视察注册考试,交流考试大纲,并互相承认建筑师实践标准.双方负责人原来有意争取在2005年达到考试标准的互认,但后来由于有关主管领导的反对,没有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条例》在1995年9月23日,由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以国务院令第184号颁布.条例中确定,所有建筑设计文件均必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建筑师的签字方始有效.它标志着中国的建筑师职业得到了国家的法律承认和保护.它带动了注册工程师和建造师制度的推行.建设部为此专门成立了注册考试资格中心,由吴奕良,赵春山,王子牛负责,在很短的时间内,又推行了全国的二级注册建筑师以及一、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考试注册制度.

我们的这一工作,在国际同业中受到瞩目.1994年国际建筑师协会在举行的理事会上决定成立建筑师职业委员会,推举美国建筑师学会与中国建筑学会担任联合书记,负责起草建筑师国际职业标准,中国建筑学会委任张钦楠为其代表.

除与美,荚、澳等国的双边交流外,我国与其它国家(包括日本,韩国,俄罗斯等)以及我国香港地区也进行了密切的交流.韩国的代表团到中国考察后,立即决定将本国大学本科的建筑系由4年制改为5年,并推行注册考试制度.

国际建协建筑师职业委员会在美中两国的主持下,组织了十几个国家的建筑专家反复讨论,草拟了《关于建筑实践中职业主义的推荐国际标准》,在1999年于北京举行的有近100个国家建筑师学会的代表参加的国际建协第20次代表大会上得到一致通过从此各国建筑师在职业实践中有了一个共同的职业标准.继张钦楠之后先后有许安之,庄惟敏教授担任国际建协建筑师职业委员会的联合书记.

据《中国建设报》2008年7月28日报道:“我国建筑学教育评估实现国际互认”,即:中国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墨西哥,韩国等国共同担任建筑教育评估标准的国际互认发起国.这又一次说明中国在建立建筑师职业制度的成绩已得到五大洲各国的承认.

在回顾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坚信,我国建筑学教育评估制度以及注册建筑师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建筑师职业建设、建筑设计改革的一大成就.诚然,它还需要从大环境到其本身继续改进,但是,迄今为止,它对我国建筑师职业素质的提高,我国建筑创作水平的提高,我国建筑设计体制的改革以及我国建筑师进入国际设计市场均起了有利的作用.在这一工作中,许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学会工作人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作为一名摇旗呐喊的小卒,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人物侧记:今年70岁的布正伟先生是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主任委员.他身材魁梧,声如洪钟,是近20年在中国建筑界很有影响的一位建筑师.他的成名作――独一居酒店、烟台莱山机场国内与国际航站楼,以及后来设计的东营市政广场及其建筑群,都是极富个性、艺术风格硬朗的建筑精品;而他的《自在生成论》和在建筑创作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汇集威“创作视界论”,成为国内一个较系统和全面的论及建筑创作方法的理论思想.

布正伟

1939年生.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资深总建筑师,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1962年天津大学建筑系毕业,1965年研究生毕业.长期以来从事建筑与环境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先后获国家级金奖、省级与部直属级一等奖、市级一等奖及其它奖十余项.代表作品有:北京独一居酒家(改建),重庆江北机场航站楼(一期),烟台莱山机场国内与国际航站楼,北戴河培训中心及林海度检测村(第四组团)、北京人定湖公园文化馆、东营市政广场及其建筑群,武汉金都汉宫一号公馆、临沂新城核心区天元广场中心大厦及会议中心等.出版《自在生成论》《结构构思论》《创作视界论》等学术专著多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1995年入选日本出版,全球发行的《世界581位建筑师》一书.2000年由美国科学传记学会评选载入新千禧年世界科学名人录.现担任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客座教授,建设部教授级高级建筑师职称评审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主任委员,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环境-建筑与城市设计首席顾问总建筑师,北京市首规委评审专家.

布正伟自述:那岁月那憧憬那舞台――我随共和国成长的职业建筑师之路

(1)在社会不安定中完成大学学业,为“尝梨子滋味”要进设计院

1957年,共和国诞生的第八年,我从北京四中考入天津大学建筑系.入学时,不知道天大的前身是国内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觉得是被二流院校录取,十分伤感,并暗下决心发愤读书,一定要学出点真本事来.

没想到,在后来的5年当中,真正用在学业上的时间还不到4年.反右,大炼钢铁,大战海河、反右倾、批判白专道路,教育革命,生产劳动,再加上遇到的自然灾害,失去的时间难以统计,到后来,连去承德做古建测绘实习都被挤掉了,毕业设计实习也草草收场.

就在毕业的那年(1962年),实行了研究生考试制度.为了弥补大学5年中的学业损失,打下扎实基础,我报考了系主任徐中先生的研究生.那时候的研究生极少,被录取后,我就像小学一年级学生开始上学时那样虔诚,为自己能在徐中导师身边“吃小灶”感到十分幸运.我把他言传身教和在其它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都一点一滴地写进了专业日记,一直保存至今.

然而,好景不长.1964年到河北赵县参加农村四清运动,一搞就是半年.正当研究生毕业论文准备正式印刷.交付答辩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又刮起来了.到后来毕业分配落实时,我已在天津大学度过了近十个年头的时光.

结业时,我曾面临三种选择:教学、科研和设计.一种潜在的冲动,让我在填报的三个志愿上都写着:设计,设计,设计.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高中毕业时,正是出于.能画图盖房子”,我才选择了建筑:在大二放暑检测时,也因为出于好强和设计的诱惑,我给自己出题,做了一个从未公开的电影院设计;还没等到大学毕业,又因为想要试验一下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在家住的大院里,利用现成的混凝土砌块和铁丝网,搭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鸡舍.总之.我是在想,在大学耗了这么长的时间,毕业出来后,如果还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把房子盖起来,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儿,这不也太倒霉、太不走运了,1在《实践论》中说,你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要亲口尝尝.我正是带着这种强烈的愿望,毅然走进设计院的.

(2)渴望天上掉下来“任务”,那怕是设计一个宣传栏也不亦乐乎

我曾梦想分配到北京工业建筑设计院(即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前身)或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作,但期间这两个单位都因人事冻结而不能进人.无奈之下,选择了可以做援外工程设计的纺织工业部设计院.没想到只做了一年半的设计,就离开了图板,先是被派到天津塘沽八一盐场+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参加了17个月军事化高强度的劳动锻炼.接下来,便下放到三线湖北化纤厂工地.那时我已3l岁了,“而立之年”还在工地上搞宣传工作.茫然中,总盼着“天上能掉下来馅饼”,这“馅饼”就是“设计任务”.

1970年除夕,工地指挥部突然让我设计不怕风吹雨淋的思想宣传栏.这下可就像一堆干草被点燃了似的,我激动得连夜拿出丁字尺.三角板和水彩颜料,从构思到草图,从上板到画完一张展示山坡林地背景的效果图,我整整干了一个通宵.凌晨,我冒着严寒,独自站在山坡上迎接新一年的黎明等后来,工地成立了设计室,我如饥似渴地做了招待所、商店和住宅设计,自己总算沾上了业务的边儿.

动乱还在继续.在工地上蹲点的纺织工业部黄浮沉处长很爱惜人才,调到武汉后,一起在湖北省轻工业局基建处上班,他很理解我为什么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支起了画图板.我借着与处里同事去各地出差的机会,搜集到了一些省里工矿企业的民用建筑设计任务,在厂家设计室各专业的配合下,我主持设计了湖北应城盐矿1800座礼堂和100床小型医院.在那个读书无用,知识贫乏的岁月,我写的一篇探索小型厂矿医院建筑设计的学术文章,在《建筑学报》上发表后,有同行感叹你还真有心思做学问啊!在调研和多方协调的基础上,我还独立完成了省建委规划处审查通过的湖北剂沙棉纺织厂印染厂居区小区规划设计实施方案.

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消磨掉了自己理应出不少设计威果的宝贵时光.客观地讲,也有一点收获,那就是在底层艰辛的磨练中,养成了讲究实际和细心做事的习惯.

(3)珍惜来之不易的创作自由,为走出困惑开始探索建筑的“自在生威”

我真正的职业建筑师生涯,是在倒台之后.1977年进人中南建-筑设计院(当时称湖北I-~21C建筑设计院)开始的.为了把耽误的功夫找回来,我早出晚归(住在汉口,每天骑车乘船渡江去武昌上班),中午别人都休息,我则一门心思扒在图板上或做方案或画施工图.得益于同行的“传、帮、带”,在中南院三年的公共建筑设计实践,使我打下了掌控设计全过程的基础.

1980年5月,有幸调往中国民航机场设计院组建建筑室.新环境、新舞台,在创作中开始有了自己的话语权.我第一次独立主持设计的重庆白市驿机场航站楼(一期),成了我向社会递交的第一份答卷.这是在基地面积极为狭小,而又不能停航全拆的前提下,分期更新的建筑工程项目.呈45°旋转的方形单元候机厅序列,包含了气候设计,节能理念和山城文化气质等方面的创作元素,成了“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建筑表现的真实写照.遗憾的是,第二期更新工程未能实现.另行选址的江北机场航站楼仍由我主持设计.建成后,尽管有深感遗憾的地方,但适应基地的常年能节约滑行燃油的短指廊构型,使用灵便、高架连接的独立式境外航线联检厅与候机厅,有利于远期发展的航管楼布局定位,以及突显节能理念的气候设计,紧凑合理的平面空间组合,山城文化气质的着力表现等,都为该“七五计划”重点工程获得国家金奖奠定了实实在在的基础.

在做重庆江北机场航站楼设计之前,还完威了两个对我设计思想颇有影响的设计,一个是独一居酒家,一个是首都直升机机场旅游航站楼.前一项是旧房改建,后一项已准备开工却因贷款未到而下马.独一居酒家虽小,可在当时把海带草和大面积的粗粉刷引进大城市景观和室内环境后所返馈的众人称好的文化效应,让我第一次尝到了“三低巧做”的乐趣,所谓“三低”就是低材料、低技术,低造价.

这几个工程做下来,我便开始想理清脑子里的一些想法.确实,自己不甘心去套用固有或流行的建筑模式,但也不想去故弄玄虚,不喜欢没有特定建筑表情的那种”完美”,但也不赞同把学院派功夫说得一无是处,很害怕让作品沾染上所谓“喜闻乐见”的媚俗,但并不认为去媚还俗有什么不好,深知突显建筑时代气息的重要性,但又担心失去了建筑应有的文化气质会使得时代感的表现苍白无力、彼此雷同等那么,如何才能把这些想法,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呢

19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除了国内的“千篇一律”叫人烦心之外,国外的“后现代””解构“建筑风潮,也使我们不少人感到彷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不由得开始了”走出风格与流派的困惑”的探索.在10年业余时间里,我写下了《自在生成论》一书.在书中,我之所以从建筑的本体论(理性与情感)、艺术论(空间与环境)、文化论(内涵与外显)和方法论(随机与随意)去解析建筑,其目的,就是为了能从这些不同的视角去叠加地看待建筑,使建筑作品能在不同的条件下,以这种“叠加的方式”去生成.我想,这样的话,建筑创作就不会受到既定风格与流派太多的干扰,就能在不同程度上趋近于“法无定法,非法法也”“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自在境界.所以我常说“品格高于风格“’精神超脱流派”,还有一句幽默式格言,熊就是熊样,熊样也是一种美!”.这也暗示我们:要悉心关注建筑出场时那种自然的“应变”状态.

从到民航院开始,我在“自在生成”创作实践的漫长探索过程中,一直承受着难以言状的压力和痛楚.因为,这样去做要和只讲“脸蛋儿漂亮”“着装时髦”的建筑相比,不仅会困难得多,麻烦得多,而且,由于审美思维定势往往还会失去某些受众的认同.然而,时至今日,我仍甘心于这种自讨苦吃的追求,因为这对我力求克服建筑语言运用中固有或流行模式的束缚是极大的鞭策,同时,也为自己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建筑精华提供了既理性又直观的审美参照.

(4)为体制改革创建事务所,建构适应新形势的建筑创作平台

1989年下半年,借建设部抓设计体制改革之机,我被调到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和肖世荣,范遁麟一起,创建了建设部直属的中房集团建筑设计事务所.综合甲级资质,编制不超过70人,类似国外中小型设计实体,据说,这是叶如棠部长亲自过问的.继中南院的三年和民航院的八年之后,这是我职业生涯中又一次大转折.

到了1990年代初期之后,全国城市化进程加速,设计体制开始转型,设计市场充满竞争,而建筑功能需求,建筑设计理念和建筑艺术审美,也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原来只担任总建筑师,而恰恰在这时,总公司把总经理和总建筑师的担子,一起都落在了我的肩上.在形势遣迫的情况下,我不得不把相当多的一部分精力开始转移到事务所的运营机制上来.

在身兼双职的那六年多的时间里,我按照“以建筑专业为龙头,以追赶先进为动力,以应对市场为目标”的思路,去凝聚人心,调整机构,重建制度、锻炼队伍.通过这样的实际操作,我才明白,只有在经营中掌握了决策权,才能放开手脚去搭建适应新形势的创作平台,而创作平台的台理建构,则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师的创作业绩.这一时期的实践也让我认识到,创作平台的建构过程,就是创作视界不断拓展的过程.从单体和群体的建筑设计,到工程项目的前期策划论证设计:从旧建筑改建设计,到系统的室内与室外环境设计,从居住小区商业区和校园区的规划设计,到新建或改建的市核心区的城市设计等,都通过我们辛勤的耕耘获得了丰收.建设部设计司的同志曾对我说,中房事务所是部直属单位中让人信得过的单位,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市政广场及其建筑群就是建设部领导推荐给我们规划设计的.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事务所还先后向社会输出了不少独档一面的人材.

1990年代以来,借助于创作平台的扩展,我在建筑与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在东营,广饶,临沂等城市设计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告诉我:什么叫上面所说的“创作视界”7那就是指建筑创作所涉及的范围,以及有关建筑创作的见识.同时,也告诉我,创作视界的拓展离不开三条基本途径:通过创作实践去完善掌控全局的职业技能:通过理论学习去增强认识建筑万象本质的洞察能力;通过生活体验去培养对建筑真实性感知的建筑直觉.受创作视界影响的创作平台,也还需要三根强有力支柱的承托:一是建筑观念,二是创造精神,三是统领才干.50岁时,我曾写下“知深浅方为入门,持后劲才得真谛”的座右铭,以上相关认识,便是对这句话的印证,同时也成为2005年出版的《创作视界论》文集框架结构的中心思想.

(5)作为学会一员走上学术讲坛,以眷恋之情关注建筑进行时态

回顾自己在建筑实践与建筑理论双向上走过的路程,我总会想起中国建筑学会和建筑师分会关照和帮助自己的许多往事.

1980年由吴观张和张开济先生推荐,我在中国建筑学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学术年会上宣读了论文《结构构思与现代建筑艺术的表现技巧》,从此,走上了国内最高学术讲坛.随后,作为中青年建筑师的代表,又应邀参加了在北京和广州召开的繁荣建筑创作会议.1985年在北京座谈会上曾得到戴念慈理事长的鼓励,他在总结发言指出要重视理论学习和研究时说:“布正伟同志把建筑创作与建筑理论同时作为努力方向,这种精神,我很赞成.”

1990年作为中国建筑师代表团正式成员,我在印度召开的第四届亚洲建筑师大会上用英语宣读了论文《中国城市建筑的环境,文脉与风格》.其后,还是以上述身份,又分别参加了在芝加哥,巴塞罗那,柏林,神户等地召开的UIA大会和国际学术交流大会.

1981年8月我被聘为北京市土建学会“中国及外国建筑历史及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1985年2月9日北京市土建学会又单独成立了建筑理论专业委员会,我和马国罄,王天锡、王伯扬等人都在名册之中.后来在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成立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时,我是最早成员之一.参加这些学术组织的每一次活动,都使我收获颇多,不仅可以得到各种新的信息,而且,对以新思维去看当今建筑也很有触动和启发.

2002年,关肇邺先生向学会推荐我接他的班,担任建筑理论与创作委员会(现称学组)主任委员.出于繁荣建筑创作的愿望,一心想依靠大家的积极性,在马国馨理事长的指导下,为学会做点实事.七年以来,除了广泛吸纳有作为的年轻委员之外,还有计划地将学术活动推广到了欠发达或刚刚起步发展的四川,贵州、辽宁,青海、内蒙等地区,务实高效地举办了学术年会,高峰论谈,建筑考察、作品观摩、设计竞赛各种活动.

在进入了新世纪的今天,国内外建筑的发展充满了生机,也充满了矛盾.要想在建筑实践和建筑理论方面与时代同步,这就必需具有可持续进取的良好心态.长期以来亲身参加的学术活动使我由衷感到,与中青年建筑师的对话和沟通,是保持进取心态的一个重要途径.直到现在,我也常常在不同场合,就建筑创作或建筑理论中的热点问题,和中青年建筑师们广泛交流.我从他们那里检验自己的思想,也从他们那里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

中国建筑设计年度报告(2016夏季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建筑师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七十人生,我为埋头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舍弃了年轻时就有的文学.音乐,摄影爱好,甚至还牺牲了读研时打下的四门外语基础,而唯独获取到的,则是“建筑直觉”与自己”神经”的勾连.我期盼着这份对建筑无怨无悔的眷恋之情,能使我返老还童,使我真的无愧于“承上启下”这一代建筑师的美名等

2009,4,15于北京山水文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