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AHAHADID的提问:访ZHA公司北京项目部建筑师温韬

点赞:25204 浏览:1107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按]

在2010年底,在广州大剧院落成不久,本刊通过,向ZahaHadlaArchitects(ZHA)北京银河SOHO项目组中的建筑师温韬,提出了关于zahaHadid,她的公司以及她的作品等诸多问题,希望从一位ZHA公司员工的角度,解读zaha在中国的建筑创作.他以感性的方式描述了两位公司领导者以及ZHA公司的真实生活,使我们对Zaha有了更加近距离的感受,他同时以理性的方式阐述了自己如何看待Zaha在建筑设计中的努力和贡献,并延伸至对普利茨克奖以及中国城市的理解,值得玩味.

受访者与ZHA公司

《建筑创作》:您在ZHA公司工作了几年参与了哪些项目

温韬:我自2008年11月开始在ZHA公司工作.zHA公司会给每一个项目,甚至只是在竞赛阶段的项目,成立一个工作组.我参与了望京SOHO的一些前期组织、方案建议和评审的工作,但主要精力还是在银河SOHO(GalaxySOHO)上.从最早的方案阶段开始介入,现在的银河SOHO已经处于施工阶段.我的工作也从一开始的建筑设计、机电配合,转变到幕墙设计,室内设计以及施工配合上面.

ZHA公司在中国的设计团队

《建筑创作》:ZHA公司在中国的设计团队目前有多大规模这些设计人是如何进入ZHA公司的(临时当地招聘,或英国本土招聘)其中华人的比例是多少

温韬:ZHA公司在北京设立项目团队之前,已有一个团队在做广州大剧院.现在广州项目已基本完成,人员一部分撤到北京,一部分回伦敦,几个人留守广州.从2008年底开始,北京项目组(注意,不是分公司或办事处)随着设计项目的增多,已有将近4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设计者,而且人数在不断地增加中.这其中大部分是建筑师,一小部分的室内设计师,和少数的软件工程师.一半是ZHA英国公司的员工,一部分是在英国本土临时招聘的,只有很少部分国内招聘的实习生.值得回味的是(很难说是好还是坏),我们四十来个人,没有设立秘书、财务,IT等任何的后勤人员,都是设计人员做,作坊的感觉还是很强的.

大陆设计师比例是比较低的,大概四、五个.但是,台湾、香港的,或是外籍华裔还是有不少.这样的话,华人总共下来有十几个.

ZHA公司的形象及其优势与劣势

开始,Zana对于我是神圣的,因为她的感性和复杂性竟能成为现实,建筑背后必定是充满了某种神秘的逻辑性.而我在加入ZHA公司之后,对Zaha的设计方式方法、技术手段和公司侧重等方面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公司的理解和看法都逐渐发生了变化.

《建筑创作》:可否描述一下目前ZHA公司在您心中的形象ZHA公司的优势和劣势分别是什么

温韬:ZHA公司在我心中的形象从我加入公司之前到现在,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随着对公司的认识和介入的不断深入而发生的.

尽管在加入ZHA公司的时候,我已在新加坡工程集团公司这一大型企业工作了好些年,之后又在AA读书,算是多少接触认识了一些前卫的东西,但是我还是以一种崇敬的心情来看待Zaha.这主要是我之前一直都在做一些相对理性化的建筑设计去英国AA读书的时候,由于Zaha和AA的紧密的关系,常常会看到Zaha和Parrik的一些演讲,评论或展览,当看到Zaha的那种完全与众不同的建筑语言和设计手法的时候,我很自然的用自己所知道的知识和经验去考量.但是发现自己完全没能理解其中的设计逻辑、技术手段.比如罗马现代艺术博物馆(MAXXI),那些源自于城市肌理的线条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相互交叉相融干建筑中时,空间、形态的相互关系是那么的复杂和丰富.它是完全独特的,全新的,教科书上查不到建筑语言和手法,充满了张力和动感.而当看到辛辛那提当代艺术博物馆(RosenthalCenterforContemporaryArt)采用了块状形体爆裂瞬间的建筑语言时,建筑的空间,形态又是全新的,但还是一样的有张力和动感.这时,Zaha对于我是神圣的,因为她的感性和复杂性竟能成为现实,建筑背后必定是充满了某种神秘的逻辑性.

而我在加入ZHA公司之后,对Zaha的设计方式方法、技术手段和公司侧重等方面都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公司的理解和看法都逐渐发生了变化.

Zaha及其公司有着对建筑形体的极端注重和不懈追求.当Zaha对于她的建筑语言和空间形态的阐述进入了纯熟的阶段时,这种建筑思想也逐渐成为一种新思潮.2004年Zaha获得普利茨克奖之后,把在相对小型建筑上实验的手法和形态,大量地运用到大型建筑的设计中去.这也使zaha的合伙人Patrik鼓吹参数化主义(Parametricmm)成为可能.从采种程度上,这确实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手法和领域.

Zaha及其公司有着对建筑形体的极端注重和不懈追求.公司几乎每个人都必须具备3D的能力,从而可以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来研究建筑.建筑是不规则或者是曲线、曲面的时候,就不再是从一维或两维来思考问题了,从而也突破了传统建筑上空间和形体的概念.墙面不再仅是墙面,它可能是地面的延伸、扭曲,或错位,也可能是空间的转换、重组等等.当有了维特拉的消防中心、辛辛那提博物馆、罗马现代艺术博物馆等几个杰出的建筑和大量家具设计的积累和艰苦摸索之后,Zaha对于她的建筑语言和空间形态的阐述进入了纯熟的阶段.

随着这种建筑理念逐渐成系统,这种建筑思想也逐渐成为一种新思潮,在一些建筑院校、设计公司成为一种设计的新方向.特别是AA和维也纳艺术学院的研究内容和Zaha是一脉相承的.Zaha和合伙人Patrik在这两所学校的地位举足轻重,大量的教学工作把这些理念传播给更多的人.很多学生都由此而进入ZHA公司工作,因此Zaha能一直在同一个脉络下,不断有新的语言产生和发展.

再者,Zaha的建筑设计在以前是很难精确控制加工的,设计需要处理的数据量是传统设计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以前的二维思考和手段根本无法表达或实现如此复杂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Zaha以往建成案例非常少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的电脑科技、数控技术和计算机编程的广泛应用也给这类复杂建筑开启了一扇大门.从而设计得以从数据上直接和加工生产对接.无限大量的数据可以通过导出实现.而建筑的各个部分都是通过无数的参数来定义和精确控制的,特别是在2004年Zaha获得普利茨克奖之后,Zaha在相对小型建筑上实验的手法和形态,终于可以大量地运用到大型建筑的设计中去.这也使Zaha的合伙人Patrik鼓吹参数化主义(Parametricl)成为可能.从某种程度上这确实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手法和领域.

ZHA公司在某些方面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很多员工(甚至可能包括Patrik自己)简单认为公司的方向和产品应当就是“应用参数化手段来处理彤体”,塑形已被认为是设计师能力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在公司扩大前原有的那种对场地的独特理解和对空间的阐述消失殆尽.ZHA没有去走商业化、集团化的道路,公司的组织呈现一定的混乱局面.

然而,ZHA公司在某些方面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从早期十几,几十个人的工作室性质的公司,急速扩张到现在的三,四百人的纯设计公司,很容易让人感到公司的繁荣.不过前面提到的几个重要特征――极端注重形态、新人的不断加入和数字化的应用――使得很多员工(甚至可能包括Patrik自己)简单认为公司的方向和产品应当就是“应用参数化手段来处理形体”.这使得很多时候建筑的内部空间、建筑的功能、设备、场地理解等被极大地忽视了.很多只会使用软件的“设计师”在公司大行其道,塑形已被认为是设计师能力最重要的评判标准.而经验,对建筑的本体的设计和管理变得似乎可有可无了,我记得公司对员工的评定中有一条是这样的,“是否能够使用Zaha的建筑语言,理解、维持Zaha的设计风格等”,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司的现状.相当比例的员工不清楚在前期塑型完成后该怎么继续进行.设计因而在很多时候变成各种形体和建筑语言的堆砌,甚至是利用现有的建筑语言,根据基地大小和形状进行放大缩小,和拉扯旋转等.这些带来的后果是,在公司扩大前原有的那种对场地的独特理解和对空间的阐述消失殆尽.对建筑的细部设计和工程总体的掌控的缺失或不足,使得“应用参数化手段来处理形体”后果被无限地放大了.尽管很多的人认为主要后果应当由中国糟糕的施工质量和加工水平负责,但广州大剧院还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案例.如果苛刻一些地说,它值得一提的只剩下了形体,“供人们臆想的石头”,这也许会极大地损害Zaha作为世界级建筑师的声誉.

近几年的ZHA公司,Zaha除了做一些她喜欢的事,已经很少过问公司的事务,从某种程度上说公司是Patrik一个人说了算.管理几百人的公司对于Parik来说,不能不算是一个挑战.要同时兼顾设计,商场、客户怎么写作的他,更多的时候像是在赶场.ZHA没有和SOM,KPF或者NormanFoster一样,去走商业化、集团化的道路,设置多个部门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和任务.我记得当时我进公司时,等了两天,才等到Parrik的面试,他还需要和我谈论合同的每个条款,当我来北京工作的时候,他甚至还要过问我在北京的住所.公司几百个人都要这样做,简直不可思议,而每年上百个项目需要他来定方案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还要出书、学校教学,各地演讲等等.公司规模扩大导致的问题让他有点顾头不顾尾.很明显他不希望走集团化的道路,但又有点不知往哪走,因而公司的组织呈现一定的混乱局面.公司的人员流动性非常巨大,一些有才华的人在苦干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鼓励、上升的机会,最终郁郁离开,而补充的人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新人.流于形式的趋势看起来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Zaha还是公司的招牌,Patrik是公司的真正管理者.Patrik和zaha的设计理念和境界不完全相同.Zaha的设计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建筑的特性,关注类似城市肌理、复杂性、空间性等等内容,表达强悍、明确,有力度和充满.她管理公司的方式非常具有作坊制老板或家族家长的气势.Patrik与Zahm配合时,可以看到他的不确定性、妥协与圆滑.很多的项目在他的主持下开始转变方向,向曲面,弧线参数化过渡,开始注重surface和form.他的管理方式很懂得在商业和zaha之间找到平衡点.

《建筑创作》:您觉得ZahaHadid与Patrik两人对公司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他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对公司产生影响的7对他们的设计方法,公司管理方式,您做什么样的评价

温韬:虽然Zaha还是公司的招牌,但很大程度上也仅限于招牌.Patrik是公司的真正管理者.他亲自在AA和维也纳艺术学院教学,学生进入ZHA公司;他定设计方案,应付客户,他管理公司,负责日常营运,他出书演讲,制定公司发展方向等等.但是Zaha给Patrik很大的自主权,并不是意味着Patrik和Zaha的设计理念和境界完全一样,他们的理念不同,甚至有时可以说他们两个是相互矛盾的两个人.性格温顺的Patrik与Zaha配合多年,很合拍,但他的设计理念和追求并不是仅仅作为Zaha的附属,一直想有自己的影响力的Patrik自然会向公司注入他自己的血液和理念.

建筑设计和人的性格是相通的.Zaha虽具有极高的建筑天赋和审美情趣,但是脾气暴躁、口无遮拦、执着倔强.因而Zaha经常会在自己的坚持和业主的要求之间,选择自己的坚持.她早期的绘画、家具和建筑设计之中的设计多会强硬地出现很多锐角、斜切,快速运动的线和夸张折线等充满张力的表达,她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建筑的特性,关注类似城市肌理、复杂性、空间性等等内容.这些正如她自己一样,强悍、明确、有力度和充满.例如她的成名作维特拉的消防中心,罗马现代艺术博物馆等.直到现在,还有不少员工在延续这种风格.

关于ZAHAHADID的提问:访ZHA公司北京项目部建筑师温韬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建筑设计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她管理公司的方式同样也是强悍,甚至有点粗暴,非常具有作坊制老板或家族家长的气势.公司有一个像公交车上一样的可以扩音的广播,如果她想和谁说话,就直接通过广播吼“XXX,etoseemerightnow!”不过随着公司的扩大,她已经不太在公司出现,开始沉浸于她感兴趣的其他地方了.她同样极度敏感,不顺眼的人,她是不愿见到的.公司曾流行一个玩笑:有一天,很多人收到,上面说:XXX,Zahawouldbe_ntheofficetomorrowPleasedon'teuntll2pm等”相对比的是,Patrik温文尔雅,体态潇洒.早年做过模特的他能够与称得上跋扈的Zaha配合得丝丝入扣,不能不是个八面玲珑的人.他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把重点转移到自己想要的方向上来.他与Zaha配合时,一边顺从Zaha的性格,另一边,又想摆脱Zaha的绝对控制,以证明他不仅仅是Zaha的附属.在这里,能读到他的不确定性,妥协与圆滑.令人称奇的是,他竟然也将这个发展成了一个学科,“AUTOPOIESIS”.他强调“Manydirectionsandpossibilites,ornondirectional”,“像鱼群一样,能够随意的随着外力的变化而改变形态”,“Thereisnocornerspace,everythingisrounded”等等观点.很多的项目在他的主持下开始转变方向,向曲面,弧线参数化过渡,开始注重surface和form.像伦敦2012年奥运会游泳馆、银河SOHO、香奈儿的移动展厅等等,以及许多家具灯具设计.

Patrik的管理方式和他的为人一样,很清楚客户想要什么,也很懂得在商业和Zaha之间找到平衡点,就像鱼一样,在各个外力之间游走.在建筑追求和商业之间,他不可能像ZHA公司一样孤傲,对于他来说,建筑艺术有时候是可以妥协、牺牲的,当然,他还是会精明地掌握其中的分寸.和他打交道,要小心不要中了圈套.套用在公司流行的有关新人来Zaha应聘的玩笑“工资多少得看你会不会谈了.”然而,和前面谈到的一样,当公司大了,管理起来就是不一样的.过于关注细节,确实很容易迷失.我想,这是Patrik要解决的问题.希望金融危机可以给他带来新的契机.

AA学院与ZHA公司的关系

Zaha毕业于AA.ALAA毕业的名建筑师中,2004年获奖的Zaha,是近几十年来和AA走得最近的.AA的试验性教学,探求新的建筑设计方向和方法,与Zaha的前卫的建筑设计理念和略带实验性质的公司模式不谋而舍.Patrik担任了担纲主持AA的一个研究组的教学,持续影响着AA的学生,Z&ha利用AA作为平台和喉舌,AA利用Zaha等诸多校友作为广告,相互利用、表达观点、扩大影响.

《建筑创作》:能否说说AA学院与ZHA公司的血缘关系

温韬:提到Zaha,就要提到AA.不仅因为Zaha毕业于AA,更是因为Zaha和AA走得如此之近.AA从20世纪初开始,就是欧洲最前沿的建筑院校.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欧洲的设计潮流.早期库哈斯、Zaha在AA的教学将AA带到了一个巅峰.AA那简陋的演讲厅几乎就是每个建筑师都想登上的神殿.但与同是AA毕业的2000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库哈斯、2007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罗杰斯,格雷姆肖、工作于AA的屈米等等相比,2004年获奖的Zaha是近几十年来和AA走得最近的.罗杰斯早就成名,公司事务和设计风格都非常稳定,并不热衷于教学,库哈斯和屈米的事务所都不是设在伦敦,后来就很少参与到AA的教学之中去.而Zaha和合伙人Patrik却一直在AA教学、评论.另外AA的试验性教学,探求新的建筑设计方向和方法,与Zaha的前卫的建筑设计理念和略带实验性质的公司模式不谋而合.随着电脑科技的广泛应用,异形建筑和参数化设计不再是空中楼阁,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参与谈论,研究Zaha公司提供了一个平台,开启了一扇前所未有的设计大门,供有追求的青年建筑师去实验自己的构想,探索设计的未来.Zaha也常常给自己套上“未来建筑设计”的名号.虽然Zaha已不再教学,但学校还是常常邀请Zaha前去演讲,评审,也常常组织学生参观ZHA公司,研究Zaha作品等等.我记得学校组织新入学的学生进行各种参观,其中一个主要项目就是参观扎哈哈迪德建筑师事务所.

AA的校长BrettSteele形容AA是最早开设建筑实验研究室(DRL)和研究组体系(Team)的学校,专门探索新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和技术.在这之中,Patrik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并担纲主持一个研究组的教学,持续影响着AA的学生、AA的技术的老师,如应用程序、编程的老师很多都是在或曾经在Zaha工作.每年会有三,四十个毕业生会自然而然地进八ZHA公司工作,作为一种学习的延伸.而这些毕业生进入ZHA公司后,由于ZHA公司和AA学校很近的空间距离,他们又会很自然的影响那些在校的学生.这些年,这些影响在逐渐扩大,并且掀起一个新的潮流.其他大学如哥伦比亚大学、马清运执教的南加州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等等也开始或已经开设类似的研究方向.国内的建筑学院这几年也大有不甘落后的趋势,纷纷效仿.

可以看出,Zaha利用AA作为平台和喉舌,AA利用Zaha等诸多校友作为广告,相互利用、表达观点、扩大影响.

ZHA公司对三维曲线曲面的评判标准

欧洲是一个比较讲究系统和理论的地方.评价的标准很多的时候并不是“好看”还是“不好看”.Zaha的线性和曲面建筑理论只是很多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在AA的DRL,学生首先需要通过实验,来寻求一些规律和自己的解读.掌握电脑软件帮助实现设计目标、制作模型、了解生产加工,动手建造自己设计的东西,也是学习的重点和能否通过考试的关键.精通数学的zaha在AA求学多年,然后教学多年,受这种教育系统影响极其深远.

《建筑创作》:近些年ZHA公司的作品总是具有优美的三维曲线曲面形体.对于一条曲线来说,ZHA公司内部,如何判断它好或不好评判的标准是什么这种评判是否有更多的理论的,实验的探讨在背后支撑这种判断是一种理性分析还是一种感性体验

温韬: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很难用一句话阐述清楚.像前面提到的,在ZHA公司内部,“是否能够使用Zaha的建筑语言,理解,维持Zaha的设计风格”,是员工能否得到好的评价或晋升的很重要的因素.

首先公司大部分的设计人员都毕业于AA,哥伦比亚大学等与ZHA公司风格系统类似的学校.这些学校有一整套理论和专业方法来探求有前瞻性的建筑语言.像AA的DRL一样,学生首先需要通过实验,来寻求一些规律和自己的解读.另外,大部分的设计方案都需要通过主要Associares(类似于合伙人)和Patrik的批评和建议.这些人都是在ZHA公司经过很长时间的磨合和历练.欧洲是一个比较讲究系统和理论的地方.在他们的系统中,评价的标准很多的时候并不是“好看”还是“不好看”.虽然还是有很多人在用这几个词来评价建筑设计和理念,但不会是主流的声音.很多的时候,Zaha的线性和曲面建筑理论只是很多系统中的一个分支.

说到这里,很有必要说一下,欧洲许多主流学校的教育系统的方式和目标,与中国存在很多不同.我不太清楚现在国内的高校是否已经做了很多的改变.我清楚地记得我在大学的时候,教学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手绘和建筑的功能流线的学习,目标非常明确,培养可以迅速参与和适应社会建设的建筑师;很明显的特点是传输实践知识过多,研究和试验性不足.相信大家对这个都非常的清楚.而欧洲的教育是很不一样的.引用AA英国建筑联盟学院毕业生高岩的一段话,“等所有的学生都要十分谨慎地选择自己要学的单元,因为每个单元都要进行长达9个月的研究学习,以保证研究的深度,使研究成果可以向建筑实践应用的转换成为可能等”AA学生通过研究实验来获得第一手资料的方式方法很多,我清楚的记得当时有个同学进行实验是这样的:将鸡蛋打碎和蜂蜜一起搅拌成稠密且有一定流动性和粘性的半液体物,然后进行各种测试,其中一个是向里面分别高速射入一个,两个、或几个金属球,再记录下液体表面的变化过程和曲面形状;另一个是用木棒搅拌液体,往外拉扯,然后观测物体的拉丝状态.有人通过观察砸碎,挤压晶体时的各种状态来获得第一手资料等等.这些都是物理的手段.有人通过做各种水泥的硬化性、可塑性、混合各种材料等来进行各种测试,也有研究自然界的生物形态、细胞、水流、沙丘、木头腐蚀出项的肌理等等.当然也有人从城市机能、社会、空间着手.总而言之,研究的方向是多元的,开放的(参见学生展览图片).研究实验是先行条件,和实践的结合是最终目标.通过长时间研究积累的信息,要通过实践表现出来.有一个学生的阶段作品是通过研究生物形态和细胞肌理得到的元素,通过木构件来建造一个亭子.在导师的帮助下,通过各种参数化的手段,最终加工组装了起来,十分地不可思议(参见2008年夏季三年级学生作品照片).同一年的另一个亭子也一样神奇,它是由DRL的毕业学生设计,工厂生产所有构件,然后由学生自己安装建造的(参见DRL十年纪念学生作品照片).两个亭子相同的地方是,它们所有构件都编了号可以拆卸,然后在任何其他地方组装.因此,掌握电脑软件帮助实现设计目标、制作模型、了解生产加工,动手建造自己设计的东西,也是学习的重点和能否通过考试的关键.

精通数学的Zaha在AA求学多年,然后教学多年,受这种教育系统影响极其深远.早期在计算机的应用之前,她都可以通过精密的计算来实现曲线.拿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之前,我就已经在使用参数化设计了.”这段时期可以说是她一个人,或是少数几个人在坚持这条建筑设计之路.这时建筑是Zaha一个人的语言,后来越来越多的人逐渐加八到这个团队和平台,进行实验、探索、实践,这时就是一大群人共同的智慧和语言了.

普利茨克奖为何授予ZahaHadid

普利茨克奖的评判标准不是建立在设计师名气、商业业务量、或者简单的建筑表象上面.它从不拒绝鼓励前卫的独行者,它提倡促进建筑设计的进步和理念的推广:评审委员会给zaha有如下评语:“她创造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独特的建筑构造方法.每一个项目都比以前有更多的独创精神,而创造力的来源似乎是永无止境的.她将那些竞赛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实验室’,继续发挥着她杰出的天分去创造更多非凡的建筑.”

《建筑创作》:您觉得普利茨克奖为什么会授予ZahaZaha的作品,真的可以代表未来的一种可能吗

温韬:将普利茨克奖授予扎哈,哈迪德(zahaHadid),肯定有一定道理的.

让我们先看看这个奖项的简介吧.它的评判标准不是建立在设计师名气、商业业务量、或者简单的建筑表象上面.有一点值得注意,像前面说的,西方的学术注重思想性、创新性和系统性,普利茨克奖获得者在获奖之前,并不是都像贝聿铭、菲利普,约翰逊、罗杰斯等人一样已经声名显赫,很多人的作品非常少,甚至没什么名气.像2002年格伦马库特,2009年彼得卒姆托(瑞士),2010年获奖的妹岛和世虽说获奖前有比较大的国际名气,但其所建成的项目规模比较小,数量也是有限的,公司类型还是工作室性质的,不是大型的全球化公司.这是很值得思索的.百度百科中是这样描述普利茨克奖的:“普利茨克建筑奖像一架选拔建筑大师的机器,目光犀利,下手精准,绝大多数获奖者的确名副其实.它似乎自成体系,从第一届得主菲利普约翰逊(1979年)开始,到凯文罗奇(1982年),丹下健三(1987年).雷姆库哈斯(2000年),勾勒出一条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思潮脉络,它能打破地域偏见,三位日本人和两位拉丁美洲建筑师的入选,显示了评选范围的全球性特征,出生于巴格达的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2004年)的登场,多少弥补了它在性别取向上的一些遗憾,而对弗兰克盖里{1989年)的关注,足以表明该奖的前瞻和远见;当时盖里只在美国西海岸做过一些美学冒险性建筑,其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尚未出现,但后来的事实证明,弗兰克盖里确实能够为世界创造惊人的建筑.”

至于为什么扎哈,哈迪德能够成为如此重要奖项的第一位女性和最为年轻的获奖者,我们或许可以从历次普利茨克评审委员会给出的评语中,看出一点端倪.下面索引了一些内容:

普利茨克评委给2002年马库特的评语是:“格伦马库特是一位集现代主义者自然主义者、环保主义者、人道主义者、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特质于一身的专注的建筑师”,“他的建筑是场所的建筑,是对景观和气候作出反应的建筑”.给2010年新科获奖的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评语是:“他们以异干常人的眼光探索连续空间、光线、透明度以及各种材料的本质,从而在这些元素问创造出一种微妙的和谐感等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建筑截然不同于那些视觉爆炸式的、或过于修饰的作品.相反,他们始终追寻建筑的本质,这种追求赋予他们的作品以率直、经济和内敛的特征.”给予库哈斯的评语不是因为某个作品,而是因为他对建筑环境的贡献和他的思想.评语中写到:“他的建筑还原建筑的本质,思想赋予建筑以形式他是一位显而易见的轻松面对未来的建筑师,并且与未来那快速的步调和变化着的结构保持紧密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他的设计中,思想的力量支撑起一所房子、一座会议中心、一个校园规划或是一本书.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他已经牢固地确立了自己在著名建筑师神殿中的地位.因他20余年来致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定义建筑和文化之间的新型关系范式,因他对建筑环境的贡献和他的思想,授予库哈斯普利茨克建筑奖.”

普利茨克从不拒绝鼓励这些前卫的独行者,它提倡促进建筑设计的进步和理念的推广,而不是设立一个固定的标准,或跟风时髦的潮流.它提供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平台,每年约有五百多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建筑师被提名,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建筑师及学者组成评审团评出一个个人或组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才智,洞察力和献身精神,以及其通过建筑艺术为人类及人工环境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由此可见,普利茨克奖极其善于发现具有创新性、前瞻性,或者某方面有独特成就的建筑师.

正因为如此,评审委员会给Zaha有如下评语:“她创造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独特的建筑构造方法,每一个项目都比以前有更多的独创精神,而创造力的来源似乎是永无止境的.哈迪德女士由于不断地赢得世界建筑竞赛,已经变得家喻户晓.为了实现她那些非凡的设计,她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勇敢无畏地走在自己的建筑之路上.,她将那些竞赛的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实验室’,继续发挥着她杰出的天分去创造更多非凡的建筑.”从这里可以看出,Zaha的杰出贡献不在于像马库特一样的全能场所建筑理念,也不是像妹岛那样还原了建筑本质,或像库哈斯~样的建筑环境和思想的杰出贡献,她的贡献在于她独特的建筑语言和形式,以及将之付诸于实践的不懈努力.

很明显,普利茨克奖在传达一个信息:Zaha的建筑风格完全可以代表未来建筑设计的一种可能,或者说已经成为一种可能.现在我们对这类建筑的探索和对方法技术的研究,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随着工业加工,科技手段、设计理念的进步,这类建筑会越来越容易实现和被接受.很多学校,公司已经开始大量类似的探索尝试,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

同时,各种可能会不断的涌出,设计会更加多元.Zaha的风格不会是唯一的未来可能,甚至有可能不会是主流的方向.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杰出的建筑师一定是经过不懈的坚持和努力通过形式或理论,技术或思想等等方式,对建筑设计做出自己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Zaha的中国项目是否考虑中国因素

有一点,但主要是考虑城市空间的连续或呼应、市政法规的遵守、自然气候等因素.有思考当然好,思考的少或没思考并不代表这一定就是错误或不好的设计,需要受到批判和推翻.只有实验、探索、实践才能出现好的、新的建筑设计和思路.有内涵灵魂的建筑,才是真正的建筑.我想ZHA公司非常知道中国现在需要什幺

《建筑创作》:ZHA公司在中国的项目,除了带有明确的Zaha特征外,您认为项目设计中是否考虑过中国本土的因素呢比如对中国城市问题的考虑对中国人行为方式的考虑等等

温韬:很直接地说,有一点,但是不多.主要是对于城市空间的连续或呼应市政法规的遵守、自然气候等.至于城市问题,坦白地说,那是库哈斯常常谈论的ZHA公司是不太谈论的.以前的ZHA公司是讲究肌理脉络、城市复杂性等等;但现在当Zaha无法每个项目都亲自构思设计时,年轻的设计师很容易流于形式只讲究造型了.多数时候是利用学到的建筑语言,根据基地状况,设计一个形体,然后再挖空心思,想设计概念,讲历史、城市,社会、理念、未来等等.

我想说明一点,有思考当然好,思考的少或没思考并不代表这一定就是错误或不好的设计,需要受到批判和推翻.虽然我自己的硕士研究课题是关于城市和社会密度问题的,但我想提出的是,我们一直在被灌输一种理念,建筑设计不能不考虑协调城市环境、综合社会问题,组织功能流线等类似问题,也许这是狭隘的.我们被限制住了.现在的建筑教育和建筑环境很多时候太过单一,不够多元.像我在前面提到的,只有实验、探索,实践才能出现好的、新的建筑设计和思路.不管是像赫尔佐格、德梅隆一样研究表皮,Zaha一样研究形体,福斯特一样研究节能,还是像库哈斯一样研究城市和社会,有内涵灵魂的建筑,才是真正的建筑.

我想ZHA公司非常知道中国现在需要什么.北京,上海、广州正在逐渐成为国际城市,需要的是国际性的地标.广州大剧院、银河SOHO是新颖的建筑形式.如果想要做中国的、传统的,又何必去请Zaha做设计呢.有谁比我们中国人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城市和传统7很明显,我们的城市设计者或者说决定者们也很清楚自己要什么.

安德鲁做国家大剧院时,不管是民众还是专业人士都深表担忧,认为它将会对北京城,特别是天安门广场、故宫等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众多专家联名上书,忧心忡忡,力谏推翻该方案,然而,就像一开始作为临时建筑、差点胎死腹中的巴黎埃菲尔铁塔最后竟成为永恒一样,大剧院的落成,似乎逐渐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延续或阐述着传统.谁能说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它不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经典呢大城市都具有很大的接纳性和自我更新能力,但人却很容易局限在自己的经验和价值体系中,来判断现在和未来.可怕的不是创新和勇敢,而是人心的陈旧和保守.所幸的是,奥运会、世博、亚运及时带来了一股新的空气,开放了国人的见识和观念.而ZHA公司从广州大剧院开始到现在,近十年的探索和适应,正给中国带来更多优秀的设计.zHA公司在中国的几个项目和奥运场馆、世博建筑一起,打开了一扇让大家了解新类型建筑的窗户,让城市从千篇一律中解脱出来,设计从而有了更高层面的追求.同时也悄然发出一个信号,未来的建筑设计将可以从形体形态、空间类型、城市政策、社会内容、功能和技术等众多不同的范畴,来解读阐述城市和建筑.


令人担心的现象是,我们的建筑师,教育工作者们和建设决策者们有时是比较功利的,跟风出效益比较容易,踏实做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通常是寂寞和艰难的,很多人会选择容易的路.如果这是我们的现状的话,我们的城市将出现一片追求表面形式的建筑空壳,外形独特但施工粗糙、内容空洞、功能呆滞、造价昂贵的建筑垃圾.

城市应当是开放的、包容性,多样性的.就像纽约一样,不光是接纳众多的新兴移民,吸收多样的文化,也自由地鼓励和接纳各种各样的城市、建筑设计和理论.从而给城市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和丰富多彩的城市天际线.我记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到,城市最大的问题是要从功能、空间、形式,类型等多方面保证城市的多样性.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当我们解读这些新建筑形态时,不要仅仅停留在建筑形式这扇显而易见的窗户上,而应当解读这些建筑设计背后的理论和实践.国家大剧院出发点是现代建筑的几何与比例,“鸟巢”是建筑表皮和肌理研究的延伸:水立方是新材料的创新,广州大剧院是zaha公司对形体和曲面的挚爱,而CCTV的由来则完全是库哈斯城市主义思想的产物.

因而我们对建筑和城市的阐释需要不断地鼓励和培养多样性和开放性.当我们多一点耐心,少一点功利时,我们的城市才能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