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与教育公平

点赞:32667 浏览:154942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作为新中国存在50年的户籍制,其弊端已日益显露,其中之一就是造成了教育不公平.自1992年国家启动户籍制度改革至今,改革步履维艰.从新制度经济学中的路径依赖理论的视角分析户籍制度改革遇到的阻力,并试图提出改革的建议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方式.

关 键 词:户籍制;教育公平;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7-0152-02

1户籍制的产生

中国的户籍制度始于周朝,从商代的“登人”到汉代的“编户齐民”,再到宋代的“保甲制”,展现了我国户籍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户籍制度的发达.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加快工业化步伐,走农业补给工业的道路,同时为了应对冷战需要,我国于1958年1月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籍管理制度,包括常住、暂住、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变更等7项人口登记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因此而生成.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确实曾对当时社会秩序的稳定和重工业的发展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户籍制度的弊端也日益显露,诸如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居民就业机会不平等、城乡社会保障权利不平等.其中,户籍制度造成的不同省区的居民教育资源享有的不均等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2户籍制度造成的教育不公

2.1高考“同分不同校”

高考作为中国当之无愧第一大考,牵动着无数家庭和寒窗学子的心.能够步入一所理想的大学继续深造是每一位学子梦寐以求的目标.选拔和培养最优秀的人才也是高考和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但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考制度以严格的省市划分单位,同样的考试,报考同样的大学,户籍分属于不同省市的考生却有着不同的录取分数;不单单是地方院校,所有的大学,包括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在内,对于本地的生源都有预留较多招生计划的特殊照顾.作为高考大省的河南,2007年高考报考总数达近90万之多,录取率只有52.3%,而高等教育和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上海,高考报考人数只有11万多,录取率高达84%.下表是复旦大学对于上海本地和河南考生的招生情况统计.

从上表不难看出,仅仅由于考生“户籍”的不同,上海考生和河南考生考取复旦大学的难度有着天壤之别.以上数据并非个例,“同分不同校”不仅仅侵犯了考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力,也将不利于最优秀人才的选拔.

2.2外地人员子女就学难

接受9年义务教育是每一个适龄儿童的权力,而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年龄,一个孩子如果离开了出自己的户口所在地,那么他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也就随之被剥夺了.因为非本地户口的外地子女要想上条件优越的公办学校,只能缴纳数倍于本地学生费用的高额的“借读费”或“赞助费”.

对于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人群,其子女就学更成难题.统计显示,北京市外地户口人员的子女进入公立学校上学的不到64%,而这个比例还主要是针对白领阶层和相对富裕的农民工.月收入八百元以下农民工的子女,进入公立学校的非常少,各种名目的借读费、赞助费让农民工子女望而却步.民办学校成为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这些学校大多存在“四低”问题――“低投资、低收费、低薪酬、低质量”.政府不补助,社会不支持,教师的工资比农民工还低,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2.3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在我国,政府垄断着几乎所有的教育资源,但是教育资源再分配的时候,由于经济发达地区掌握着更多的财力和权力,因此他们能够在利益博弈中获胜.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大多用于支持少数名校的建设.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果是教育资源和成果主要被所谓的经济发达省市占有,这也就意味着被相对富裕、相对强势的社会阶层占有.教育资源配置上日渐生成“权贵集聚效应”.当那些有权力背景和有金钱实力的孩子轻松地走进大城市的“名校”、重点学校时,就意味那些家庭贫寒的孩子被剥夺了受到良好教育的机会.经济落后地区的孩子、农村的孩子得不到良好教育,终究难以走出贫困的阴影.教育是用来缩小社会阶层差距的,可是建立在严重的地域区划上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造成教育成为了保持乃至扩大城乡差距的可怕的筛选机制.

3户籍制度的改革的阻力――基于路径依赖理论

早在1992年,国家就成立了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组.1993年6月,起草小组草提出了“取消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性质,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原则,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基本落户条件,调整户口迁移政策”的改革目标.然而,10多年过去了,国内户籍改革总体进展依然缓慢,改革目标也远未实现.户籍改革的阻力究竟源于何方?

3.1路径依赖理论

路径依赖来源于物理学和数学的概念,指在混沌理论的非线性模型中,一个系统的潜能取决于系统的初始状态:决定性因子,或者可能因为一些小概率事件和无关紧要的事件而发生锁定.在经济学中,路径依赖是“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是指,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了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户籍制度作为一种存在了50年的制度,其变迁存在着路径依赖.

3.2路径依赖的原因――利益因素的影响

社会组织的状态深刻的影响着制度引起的报酬递增状况,从而决定着制度变迁的轨迹.然而,这些组织都是存在着自身利益需求的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对现存的路径有着强烈的需求.在户籍制之下的教育体系中,诸如北京、上海等教育发达的城市享有着更多的利益.

户籍制度与教育公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公平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如果废除户籍制度,在高考中允许全国考生以同一录取分数进入大学,那么教育发达城市的集团利益将遭受损失.如下图所示:

横轴R为考生的人数,纵轴C为考生成绩.B为报考人数,成绩越高,相应分数段考生数越少,所以B为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高校,尤其是重点高校,已基本不再扩招,录取人数L可以看做是一定的,即缺乏弹性,是一条垂至于横轴的直线.如果户籍制度取消,那么现在所谓的“高考大省”的考生对于发达教育城市的名牌大学的报考将会大大增加,报考人数从B1增加到B2.在录取人数不增加的情况下,考生的录取成绩就会从C1上升至C2.如此一来,大学所在地的生源将不再享受到可以以较低分数考入名牌大学的利益,而与全国考生站在一条起跑线上竞争.所以,虽然废除户籍限制,以统一分数可以录取到更优质的生源,可以更好的为国家培养人才,但是教育发达地区为了维护本地居民的利益仍然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哪怕新的体制比现存体制更有效率.

4户籍制的改革方向与教育公平的实现

4.1不要让户籍歧视成为最大的教育不公

教育是每一个公民应依法平等享有的权利,也是国家得以振兴和强大的后盾.在呐喊科教兴国口号的同时,应该更多地考虑教育的公平性的实现,为兴国选拔更多的栋梁之材.高等教育资源享有的不均源于以居民所属地为限定条件报考的户籍制;基础教育资源享有的不均源于户籍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体系和区域发展失衡.所以,不要让户籍制成为最大的教育不公.

户籍制改革所遇到的阻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发达地区的公共财产拒绝外来人口的占有.虽然,户籍制的废除会使得发达地区的既得利益集团受损,但是其它的广大地区将会受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户籍制已经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计划经济的平台,更多地更自由的劳动力流动成为经济发展的必需条件.户籍制的废除存在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户籍制的改革是必需的,顺应历史潮流的.

4.2欲行户籍制改革,先改其它附加制度

要想改革户籍制度,必须解决其路径依赖问题的根源.也就是说,必须先对其赖以生根发芽的各项制度进行一系列的革新,才能真正推动户籍制改革.户籍改革本身并不复杂,但附加在户籍制度之上的相关社会经济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利益分配格局却是错综复杂的.中国户籍制度背后承载的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以及在接受教育、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所衍生出的许多具体规定,整体构成了一个利益向城市人口倾斜、包含社会生活多个领域、措施配套、组织严密的体系.政府的许多部门都围绕这一制度行使职能.彻底的改革,绝非改掉一纸户口所能解决.

要从根本上保证教育的公平性,首先,先应进行欠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引进教育人才.其次,国家不应只对少数重点大学的建设进行资金支持,应更多的关注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最后,要从根源上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增加地方财政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支持.只有当地区差距逐步缩小之时,户籍制度的改革才能减少阻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破冰”,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换汤不换药”的阶段止步不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