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分布情况

点赞:16912 浏览:724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对近年来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实际工作进行统计与分析,对如何加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加强就业指导进行了思考.

关 键 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81-0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也发生巨大的变化.就业制度由过去的“统包统分”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改革,再到现在建立的“双向选择、不包分配、竞争上岗、择优录用”的就业模式;“一次性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各学校以及各专业的招生质量.高校间、各学科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带来就业人数的剧增等因素,给学校的就业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如何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为大学生就业铺路,将是高等学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1就业情况统计结果

根据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统计数据,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4-2006届3年共有本科毕业生217人,其中2004届本科毕业生123人,2005届本科毕业生60人,2006届本科毕业生34人.学院按照事业单位、企业、政府机关、攻读硕士研究生、出国深造、自主创业、未就业等七类进行分类统计.

1.1总体情况分析

按照分类统计结果,从总体上看,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主要是到企业就业,到企业就业的比例占到毕业生总数的38.7%,接近四成.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次之,占到毕业生总数的四分之一.在次是攻读研究生的,毕业生总数的21.2%.去政府机关就业的毕业生比例排行第四,为7.8%.

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去公共部门工作,即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从这样的结果来看,武汉大学该专业的学生近40%到企业单位就业,去事业单位工作的只有25%,而去政府机关工作的还不到8%,二者合计33%左右.主要原因是,公务员录用现在采取公开统一招考,对于该专业学生没有特别的倾向.而政府体制改革也将大大缩减毕业生去事业单位的人数,加上近几年事业单位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本科生进入事业单位非常的难.毕业生只能去企业工作,或者继续攻读研究生.

1.2各年份情况比较

我们再对各年份就业情况进行比较,就可以从动态的变化中看到就业趋势的变化.

(1)毕业生去企业工作比例的比较.

从2004届毕业生到2006届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比例由30.9%上升到50%.结合2007届本科毕业生目前(截至2006年12月底)的就业情况,这个比例从2004年到2007年的趋势是明显上升的.

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企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持续上涨,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时间的推移,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法人机构也越来越多,这也给高校本科毕业生,特别是像武汉大学这类学校的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且外资企业招聘的很多岗位对专业要求不高,这也是该专业毕业生去企业的人数比例快速上升的一个原因.毕业生去企业就业比例显著上升与近年来事业单位招录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有一定的关系.


(2)毕业生去事业工作比例的比较.

与到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上升的趋势正好相反,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则是明显下降趋势.2004到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各年份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分别为30.9%、20.0%和17.6%.截至到2006年12月底,2007届本科毕业生到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下降到了10%以下.从2004年的三成到2007年的不足一成,事业单位这个本来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对口单位却逐年遭到毕业生的冷落.

与其说是遭冷落,不如说是门难进.事业单位相对于企业来说,招聘更加强调的不是能力和实用性,而是学历.由于社会风气的原因,事业单位比企业更加讲究“拥有博士学历的员工比例”、“拥有硕士学历的员工比例”等指标,而不是注重员工本身对于单位本身、对于社会公益的贡献.加上政府机制改革,众多原来在政府机关里工作的人员被调整到下属的事业单位工作,使得事业单位接收应届毕业生的名额被挤占,名额少则只能用学历来抬高门槛.以上两点成为本科毕业生放弃专业对口,不去事业单位就业的原因.

(3)毕业生去政府机关工作比例的比较.

将各年份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几年来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率略有下降,但趋势不明显.用χ2检验,按α等于0.05水准,不能认为各年份到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类型分布(构成比)不同.也就是说,各年份去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没有统计学差异.

由于公务员录用现在采取公开统一招考,招考要通过多次笔试、面试,人才选拔相对理性客观,所以每年进入政府机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不会有明显变化.即使出现差异,也可能是受到每年学生的自身状况、考试难度、报考人数的不同的影响.

(4)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的变化.

由于各年份学生报考国内院校的研究生的志愿,不论是学校还是专业,都有较大差异,申请国外或者港台地区的研究生也存在偶然性,各年份的数据不便进行比较.由于本文主要是讨论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变化和趋势,在此就不对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的变化进行讨论.

2问题和讨论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紧张.这其中的原因有客观的社会因素,也有学生自身的个体因素.高等院校扩招速度超过社会岗位增加速度,本科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次性就业率”已成为考核高校工作优劣的主要指标,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各学校以及各专业的招生质量,高校间、各学科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就业成为学生入学时考生、家长都会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一个专业的建设也起着指明方向的重要作用.

(1)科学认识学生的就业分布情况,转变教育理念.通过上面的统计可以看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到私人部门就业的比例超过了到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工作的比例,这并不能说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失败.这和当前就业竞争激烈、整体就业形势不佳有较大的关系.这也要求我们转变教育理念,本科阶段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重在教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思维方式,为学生今后在事业、学习方面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因此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我们更加注重培养宽口径、高素质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通过四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习,增强学生对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及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科学认识社会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

(2)加强宣传工作,吸引更多的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公共部门招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等密切相关,可以迅速适应工作环境,领会工作要求,为这些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近年来,学生到事业单位就业比例下降,除了就业整体环境不佳的原因,和宣传不到位也有一定的关系,以后应当加强和事业单位的合作,积极向他们推荐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优秀学生,达到双赢的效果.

(3)课程设置上增强管理类相关专业的设置,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最新的专业培养方案上可以看出,我们加强了对管理类相关课程的设置,涵盖了公共事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和管理的过程,这种管理取向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就业有较大的好处.不管是在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就业,熟悉管理的各个方面和过程,都将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4)教育学生面对现实,主动择业.由“统招统分”到“自主择业”是社会变革的产物,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必然结果,大学生应从积极意义来看待和理解这种变革.对就业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也要抱正确的态度,应认识到这是体制转轨时期的必然现象.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就业方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自主择业”、“公平竞争”、“双向选择”,这种就业观最突出的价值理念是自主性和权益性,即就业双方的自主选择,该选择既是其权力也是其利益所在.因此,无论是哪个学校、哪个专业,大学生都应该在就学期间接受职业导航和就业辅导的相关教育,学校有责任教育学生改变过去等、靠、要的被动就业观念,主动出击,寻找适宜自己发展的一片天地.

(5)顺应社会需求和传承专业学术的矛盾.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生积极地参与,需要高校的教育.毕业生作为高校一个即将出厂的产品,一毕业就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合格与不合格,好用和不好用,不管是对于企业、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都很重要.任何机构都希望招聘、录用的人能够为机构创造价值,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能适应岗位.学校作为产品的生产者,理应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研究和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能够较快适应社会的学生,对于学生就业、提高就业率会有较大作用.

武汉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分布情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公共事业管理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但同时,学校不能为了一位追求就业率,不断的调整专业设置,最终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本科教育在培养职业型人才的同时,也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本科教育,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要充分为学生今后的继续深造作准备.本科毕业生在自己的专业上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是授予学位的一个必备的要求.高等教育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也要保持它自身的独立性.很多难就业、社会需求量小的专业,不能因为社会上的企业、事业单位不需要就被取消招生,或者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去不停的改变专业设置,导致自身方向的迷失.很多学科的确不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是它本身作为一个学科,一门科学,需要有人来继承,需要有人来继续研究,在未来的发展中为社会创造价值.

所以,高校的专业设置要在两者间做一个选择是很难的,只能在两者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武汉大学的专业设置应该更多的体现学术的需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而对于社会的需求,学生具备了研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可以在高年级和工作后很快掌握社会工作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确定自身的就业意向后,学生可以主动的锻炼自己,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来弥补工作能力的不足,实现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