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困境中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定位

点赞:28661 浏览:1317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表现出了特有的心理状态和心理之惑.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对就业难的背景作简单分析,以期帮助大学毕业生认清形势,从而在“自愿失业”的艰难抉择下,调适择业心理障碍,为自身终极价值目标的实现而含泪播种.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定位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Z-3198(2009)08-0108-02

1 清醒对待就业背景

经济学界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经济分析和制度分析,认为我国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是无法根本改变的,供求失衡的严峻局面构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基本背景,供给与需求的结构错位构成大学生就业中的结构性失衡.一些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与结构性失衡,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可以通过机制来调节某种商品的供求平衡.在高等教育市场上,机制很难奏效,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其原因在于供应主要由政府控制;从需求方来看,学生和家长作为消费者个体的理性教育决策行为造成了群体行为的非理性,这表现为不管什么专业、什么学校在近期内都人满为患,人们考虑的是先占据这份社会资源,顾不上考虑机会成本,结果导致高等教育卖方市场格局.一些学者认为,教育只是一种筛选装置,它起着信号的作用,在高等教育逐步步人大众化阶段的时候,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慢慢变弱,仅凭大学文凭很难在人满为患的人才市场上脱颖而出.还有学者将就业难归因于大学生人力资本产权未得到充分保障、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对就业吸纳能力有差异、大学生自愿失业等等.

2 正确认识自愿失业

皮奥里(M.J.Piore)的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认为,整个劳动力市场可划分为第一劳动力市场和第二劳动力市场.第一市场的工资福利高,劳动条件好,职业前景美;第二市场的工资待遇低.生产条件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能在第一市场求职的往往是出身富裕家庭、受过良好教育、具有代际财富遗传的群体;在第二劳动力市场求职的往往是出身贫寒、所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处于社会弱势的劳动者.在两个劳动力市场的就职者相互流动是比较困难的.一般来说,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通常不愿光顾第二劳动力市场,而第二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几乎无法进入第一劳动力市场;当第一劳动力市场求职者供给过剩时.如果第一市场的失业者愿意进入第二市场,一般来说他们能够比较容易的找到工作.但是,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第二劳动力市场较低的工资待遇和较差的劳动条件,他们就只有处于失业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自愿性失业者.

就业困境中大学生心理调适与定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由于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割,比如一些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等体制性障碍限制了大学生的自由流动,使得他们一旦选择小城镇及农村市场,以后要进人大中城市市场需要付出很高的工作转换成本,这些成本包括工作接受、工作离开成本以及与原单位的交易成本,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从小城镇、农村到大中城市迁移的心理成本,即离开熟悉的朋友、失去社区联系以及放弃因熟悉周围环境而享有的收益等所造成的损失,随着迁移距离的增加和在迁出地工作时间的延长,心理成本也增加.显然,心理成本越高.大学生越不愿意迁移,有研究证明,心理成本对于迁移的影响甚至比交通通讯成本的影响重要的多.可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固然是人之常理,但“水往低处流”易,“人往高处走”难.所以.他们毕业时即使难以在大中城市就业,同时小城镇和农村需要大量人才,他们也宁愿暂时失业也不到小城镇和农村,对于许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的大学生,他们甚至宁愿缴纳数千乃至上万元的教育补偿费,也不愿回生源所在地就业.这种地域因素无法克复两个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来自农村的广大毕业大学生就被迫形成一种自愿性失业.

一些专业需求不足的大学生,毕业时难以在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他们本来可以选择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委屈就业,但前提条件是他们不久的将来能够顺利回归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这样他们的委屈就业就只是暂时性的.但是这两种劳动力市场之间也同样存在明显的分割,工人不能从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向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自由流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工作岗位对求职者有着较强专用性人力资本要求,知识更新快和学以致用难以践行使得大学生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不会自然保值,中初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必然使高等教育水平的人力资本长期束之高阁,最终将逐渐贬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市场需求形势变化,对其原有的专业需求旺盛时,他已然丧失本来拥有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依然难以进入高等教育水平的劳动力市场,加上婚姻家庭以及艰难生活的拖累,意味着大学生一旦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他就很可能被长期“锁定”在这一市场中,无法实现将来进入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的预期.于是,大学生毕业时宁愿处于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状态,也不愿意进人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自愿性失业由此产生.

对于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入学之处就经历着高校教育制度改革,背负沉重的上学成本,肩负父母倚门而望的期待,怀揣着凌云壮志的梦想,大学四年筚路蓝缕,毕业在即确面对几近于惨烈的就业形势,一方面,绝大多数人出身贫寒,不具备财富和人脉的良好代际遗传基因,考上大学基本就是改变和改善生产生活和生命条件的唯一期盼途径,然而这种地域因素和家庭因素目前根本无法打破两级劳动力市场的壁垒;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逐步步人大众化阶段的时候,普通大学如雨后春笋,普通大学毕业生比比皆是,大学文凭的信号作用慢慢变弱,对于这些来自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除了和少数诸如“985”和“211”高校等“出生名门”的大学生竞争外,还要面临来自社会各方面就业再就业的压力,要在人满为患的人才市场上脱颖而出,实在是“囊中羞涩”,感慨“技不如人”.如果目前尚不愿意进人第二劳动力市场.剩下的路,要么再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要么“自愿”选择失业.然而,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并非绝大多数人能做到,更多的只好“自愿”选择失业.

3 调适就业心理状态

(1)把握形势,正视自我.

美国学者舒尔茨创立的“人力资本”认为.一个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生产力就越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越大.一个国家如果普遍发展与提高教育水平,经济便会得到迅速的发展和增长,仅仅培育高级专门人才,并不能完全替代一般具有基础文化水平和技能的劳动力及整体公民素质提高的需要,尤其在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的国家更是如此.当我们单方面检讨大学教育扩张带来沉重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如果不是因为扩招,对于初高中不太努力的人来说,我们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麽我们还能享受这种高品位的公共怎么写作麽当我们有了这种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反而感谢社会再次给了机会,否则,我们将永远排除在第一劳动力市场外.


对大学生择业而言,“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的执着是需要的,“挑肥拣瘦,挑三拣四”也是应该的,但必须时时反问:自己适合做什么大学教育更多的是提供一个性格、思维和学习方法的锻炼场所,走人社会的人在回忆大学时光时,几乎都不再觉得自己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了.就业之际,我们应该更多的检讨大学四年所奠定的学识结构、知识层次和心理成熟度,一边寻寻觅觅以何机会,一边在与市场的讨价还价中不断对自己重新估价和心理调适,避免慌不择路的择业短视.

(2)含泪播种,含笑收获.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极少数人能成为社会中某一领域的耀眼星辰外,绝多大数人只能普普通通终其一生,而能够在苍茫历史长空中流芳百世的则寥寥无几.对于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无论其个人素质怎样普通,对“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情愫总是梦牵魂绕.然而,人类社会从来就是依据实力排座次的,上帝同情怜悯弱者,但不欢迎那种不劳而获的食客;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却罕有人首先想到改造自我.从来在职业场上,你笑,全世界都跟着你笑;你哭,全世界只有你一个人哭.那么,此时最好去学些有用的东西,知识永远不会背叛你,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因为,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为决心实现自我目标而含泪播种.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形成合理的知识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

(3)忍受蔑视,超越自我.

时下,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途径是由主导的自主创业,政府从减免创业阶段的税费、给予小额无抵押贷款、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行政审判制度等方面研究出台的组合措施,同时联合舆论界、学术界予以劝导和论证.然而,要自谋生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拼杀出一条血路并非易事.实际践行历程并非如此简单和轻松承受;一是目前中国的中小企业生命周期尚停留在四年左右,如果应届毕业生所创立的企业走完生命周期,那么,是选择再次创业,还是规复到打工状态并且.企业走完四年的生命历程,预示着亲手缔造的企业要么破产要么被收购,其中的生产生活成本怎么计算,由谁埋单残酷的市场冲击和惨烈的市场竞争,无疑时这些创业者不堪一击.二是政策扶持、资金贷款、技术培训、社会怎么写作,这只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不懂食品卫生知识,怎么能办起饭店;不懂商品成本、利润、批发、零售等基本知识,怎么能干好经营销售业务;不懂工商税务知识,怎么能办起各种手续,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呢不懂历史和旅游知识,怎么能干好导游而这些知识对大多数毕业生来说,很多都是空白.三是由于贫困和知识的代际遗传,致使一般大学生在社会市场中不具备“议价能力”的话语权,难以参与社会制度和游戏规则的制订,加之从业经验沉淀的溃乏和资本实力的薄弱,对于行业的选择和市场的占有,处于绝对的劣势中.

在上帝面前,人类的尊严不值几何;在严峻就业形势下,所谓的尊严无不通过蔑视、屈辱和不屈不挠的奋斗而重新获得;现实生活中,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可以征服的命运.因此,对照以上制约因素分析,如果无法克复其中致命的障碍,还不如低下高昂的头颅,重新客观认识和评估一切,摒弃择业功利心理,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跟着感觉走”的盲目从众心态,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完全成熟时,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缺的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取得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