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生提前工作现象博弈探析

点赞:4840 浏览:1591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针对硕士生普遍提前工作的现象,提出就业压力动因,运用博弈论中的上策均衡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硕士生知识积累的探讨,给出了硕士生是否应提前工作的建议,并指出高校和用人单位应有所作为.作为一个探索性研究,提供了有助于管理工作的参考性意见,值得进一步深入,为教育管理方法和决策的理论与应用提供有益的补充.

关 键 词:硕士生,就业,博弈论,上策均衡,知识积累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13003

1提前工作的动因

高校毕业生包括本专科毕业生、应届硕士毕业生和应届博士毕业生.自本科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便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后更是成为热点问题.新闻报道2008年中国应届本专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70%,部分地区甚至传出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率首次低于应届大学生就业率的信息,社会惊呼“皇帝的女儿也愁嫁”.而2009年,正如前一年年底主席在辽宁考察时对大学生求职者表示的那样,“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将有超过700万应往届高校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伴随着全球性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日益恶化,国内人才市场的需求减少与高校扩招政策综合作用,形成了一个非良性的流程.

硕士生提前工作现象博弈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硕士生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如图1所示:大学生就业困难,于是转向升学,升学需求的增加迫使硕士扩招.硕士毕业生的增加使人才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在挤占大学生就业岗位的同时也造成自身就业水平的下降,因而出现了所谓“1500应届硕士竞聘卖猪肉”、“十万年薪聘请大学生掏粪”的新闻现象.并且,由于预计2010年博士学位的年授予人数将达到突破历史性的5万,已经开始有学者开始担心博士培养质量的下降,质量下降的博士毕业生以后还要去培养硕士生和本专科学生,势必进一步造成硕士毕业生和本专科毕业生质量的下降,从而更加剧了他们的就业压力,令他们倾向于尽早适应市场,做出提前工作地选择.

本研究仅以硕士生为对象进行探讨.硕士生是高级科研人才的后备军,而高级科研人才的培养对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对硕士生的培养需要投入充足的时间和资源,若硕士生提前工作则有可能令实际培养时间不足,培养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对其今后的就业也将产生影响.所以,于国于己,硕士生的选择都值得商榷了.

2博弈理论概述

博弈论也叫对策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冯诺依曼和奥•,摩根斯坦首先提出的,是一种“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博弈论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在经济学、政治科学、军事战略问题、进化生物学以及当代的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都已成为重要的研究和分析工具.此外,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以及诸如认识论与学等哲学分支有重要联系.

一个博弈论模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局中人,方案集和局势.局中人是指在一个博弈中有权决定自己行动策略的参加者,一般要求一个博弈中至少要有两个局中人.策略集是指可供局中人选择的,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策略的集合,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集中至少应包括两个策略.局势是指一个博弈中各局中人所选定的策略形成的策略组.当局势出现后,博弈的结果也就确定了.

本研究采用博弈论中的上策均衡理论.上策是指这样一种策略,不管其他局中人采取什么策略,这种策略都是最优的.博弈论中的均衡是指一种稳定的结果,当这种结果出现的时候,所有的局中人都不想再改变他们所选择的策略.因此,所谓上策均衡即指一种局中人选择的都是上策时的博弈均衡状态.

3高校、用人单位和硕士生的博弈

3.1博弈模型的建立

3.1.1三要素设定

出于能够更明确地表现分析结果的原因,本研究使用两两博弈的方式.局中人包括高校、用人单位和硕士生,其中硕士生按照意愿倾向还可分为两类,因此实际的博弈模型一共有五个,以报酬矩阵形式表现.

每个局中人的策略集都包括两个策略.高校可以选择允许或者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单位可以选择接收还是不接收在读硕士生,两类持不同意愿倾向的硕士生都可以选择提前工作或者毕业后工作.

每个局势包括模型中各局中人可选择的一个策略,每个模型产生四个局势,通过分析可得出其中满足上策均衡的局势.

3.1.2度量方式设定

本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每个局中人对各种选择所产生结果,检测设这种结果可以用满意或不满意两个属性值来度量.

一般来说,高校希望硕士生能够静下心来搞科学研究,一方面能够对导师的研究方向进行进一步的实践,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硕士生的目标就是使硕士生具有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如果没有科研和论文的培养则有失这个目标的要求,如果硕士生提前进入找工作阶段则科研的最佳时期――研二和研三――就没有发挥作用.从上述角度来看,可以说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才能保证满意的结果,若做出允许的选择则总会有一部分硕士生提前工作,高校的培养结果达不到效用最大化,可以认为是不满意的.

而作为用人单位,也有出自短期利益的考虑,他们要求自己员工的综合素质越高越好,独立行为能力越强越好,因此硕士生能否提前来单位实习决定了要不要在硕士生毕业正式上岗后付出一笔培养成本――工作上手前支付的工资和其它费用.可以认为,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是令自己满意的,而选择不接收的结果则是不满意的.


最后,按照硕士生的意愿倾向可以把硕士生分为倾向提前工作,倾向毕业后工作两类.对于第一类,检测设选择提前工作将得到满意的结果,选择毕业后工作将得到不满意的结果,对于第二类,检测设选择提前工作将得到不满意的结果――提前工作影响学业完成的质量,选择毕业后工作将得到满意的结果.

为了便于分析,设满意的值为1,不满意的值为-1,以此量化不同选择带来的结果.

3.2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博弈

根据上文对高校和用人单位选择结果的检测设,本研究可以构建如表1所示的报酬矩阵,矩阵的每一个局势设为(E,S).

当高校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时,若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则能得到满意的结果,而高校则因此不满意(1,-1),若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则必定不满意,而因为在读硕士生即便找工作也没有接收单位,所以高校最终得到满意的局势(-1,1).当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时,硕士生受到纪律限制,则高校不管怎样都将得到满意的结果,而用人单位无论做何种选择都接收不到在读硕士生,结果必定是不满意(-1,1).

由此可以分析得出,高校与用人单位的博弈达到一个上策均衡,即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用人单位却接收在读硕士生.两方的最优决策是相冲突的,而这恰恰解释了现状,即本研究前面说的高校要实现培养目标,而用人单位要追求用人成本的最低化.后面的分析中,高校与用人单位的这种冲突将不断得到体现.

3.3两类意愿倾向的硕士生与高校和用人单位的博弈

3.3.1倾向提前工作

如表2和表3所示,本研究把硕士生与高校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1,S),把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1,E).

先来分析硕士生与高校的博弈,现实中总存在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用人单位.当硕士生选择提前工作时,若高校也允许提前找工作,则前者与后者形成的一个局势是(1,-1),若高校不允许提前找工作,则前者受到纪律约束的局势为(-1,1).当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时,则高校的选择不再重要并总会获得满意的局势(-1,1).由此本研究又得到了一个上策均衡,即硕士生选择提前工作而高校不允许提前找工作.

再来分析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博弈.当选择提前工作的硕士生面对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用人单位时,结果自然是“双赢”(1,1),若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时,则结果自然是“双输”(-1,-1).当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时,用人单位的选择也不再重要,结果总是双方都不满意(-1,-1).这里的上策均衡是“双赢”.

在这两个博弈中,硕士生面对的最优决策总是选择提前工作,而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最优决策与由它们之间的博弈得出的上策均衡相同,互相冲突,这就解释了倾向提前工作的硕士生们为何会采取各种手段“欺骗”高校,出去寻找工作.

3.3.2倾向毕业后工作

如表4和表5所示,本研究把硕士生与高校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2,S),把硕士生与用人单位的报酬矩阵内的每个局势设为(M2,E).

迫于经济压力以及别的原因不得不提前找工作的硕士生只要高校允许,就会达成(-1,-1)的局势,若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并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补助,则硕士生和高校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当硕士生不存在经济困难或自己另想办法克服了困难时,必然会坚持好好完成学业,毕业后工作的选择,这种情况中高校与硕士生总是“双赢”.所以高校不允许硕士生提前找工作和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是这一博弈中的双方最优决策.

用人单位选择不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必定与硕士生的意愿“合拍”,局势总是(1,-1).当用人单位接收在读硕士生时,只有选择了提前工作的硕士生会让其实现满意的局势(-1,1).这里的上策均衡却是硕士生选择毕业后工作而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

高校最喜欢的自然是愿意毕业后工作的硕士生,就如同用人单位最喜欢选择提前工作的硕士生.然而这并不是说无论持何种意愿倾向,只要选择了提前工作,用人单位都无差别的一视同仁.本研究在前面就已经探讨过,用人单位希望聘用的员工综合素质越高越好,而硕士生的科研水平无疑是衡量其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认为只有愿意毕业后工作的硕士生才最有可能主动静下心来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从而达到令高校和用人单位都满意的科研水平,很遗憾用人单位选择接收在读硕士生的结果恰恰不可能接收到其最满意的对象.也就是说,用人单位的最优决策与其最满意的硕士生的最优决策相冲突,再换句话说,用人单位的成本最低化目标与对员工素质的期望相悖.

本研究的博弈分析就进行到这里,此时的问题是,硕士生是否应该提前工作以及高校、用人单位是否应该有所作为.本研究在最后就此进行一个探索性地讨论.

4关于硕士生是否应提前工作的讨论

4.1硕士生是否应该选择提前工作

让硕士生们产生不同意愿倾向的重要原因可能是对未来预期收益的不确定,对此本研究认为可以从知识的可积累性给出探讨.

知识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不同,“知识溢出足以抵消固定生产要素存在引起的知识资本边际产品递减的趋势.因此知识积累过程不会中断.”社会知识就在人类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并得以延续和更新,而个人知识积累得益于社会知识的积累沉淀,同样不断增长.这种知识积累是质和量双方面的,在当今的经济形态下,已成为整个经济的基础.在校学习可看做知识积累的最稳定途径之一,因此硕士生花在在校学习与科研方面的时间越长,作为生产要素的知识积累得越多,其创造价值的潜力越大,可以预期较大的未来收益.若提前工作,放弃的学习时间不谈,在工作中能获得知识多少也是不确定的.

事实上人们选择读硕士的目的不外乎希望在科研方面有所建树和找到比之前更好的工作两个,这两个目的的实现都要求知识积累到一定水平,因为前面已经分析过用人单位也希望能招聘到科研水平最高的硕士生.如果硕士生都能明白这一点的话,就不会受到经济环境和就业环境的影响,认真完成学业,在毕业后凭借优异的知识积累接受社会的选拔应该成为他们的最佳选择.

这里不能不提到的是,整个社会,包括所有的高校和用人单位,都应该为促成硕士生做出这种选择而有所作为.

4.2对高校和用人单位提出的建议

(1)高校安排好硕士生的日常生活.在推广自费制的同时,设置更多的奖学金和生活补助项目,提高物质激励的比重以降低硕士生的总成本,解决高校与持提前工作意愿的硕士生的冲突,并保障完成对硕士生的培养目标.

(2)用人单位要把目光放长远,对接收在读硕士生工作的决策应当有所限制.应当看到一个科研功底扎实的硕士在未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为单位创造的价值将远远大于一个水平一般,仅仅多半年或一年工作经验的硕士,足以弥补用人单位短期的成本损失.

(3)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冲突的化解之法,除了提高各自的认识外,最好能够更多地进行“产学研”合作.用人单位欢迎高校前来调研和利用知识储备解决问题,高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确立科研项目,设置硕士生的培养计划.如此,一方面硕士生通过“干中学”和“学中干”把科研和实践联合起来,必能提高其知识掌握水平,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为高校协助解决的问题支付的费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硕士生的经济状况.

(4)整个社会应当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不要宣传急功近利的浮躁思想,并为创造良好的就业条件努力发展经济.

5结论

本研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推导,提出了硕士生提前工作的动因.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报酬矩阵,运用博弈论中的上策均衡分析了这种现象.最后通过对硕士生知识积累问题的分析,认为硕士生不应该提前工作,并对高校和用人单位如何促成硕士生做出这样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作为探索性研究,在各种条件的设定难免带有主观意愿,使用的方法有限,分析结果也有必要经受实证的检验,进一步探讨是之后必须要做的.总之,对该类问题的深入研究,将为教育管理方法和决策的理论与应用提供十分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