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点赞:22957 浏览:1060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提要]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本文以黑龙江大学为例,系统介绍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建设方案和预期成效,以期为专业综合改革的顺利推进丰富建设经验.

关 键 词:专业综合改革;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510);2013年黑龙江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3B0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研究――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5月20日

为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此,国内部分高校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结合本校和本专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管理等相关重要环节进行综合改革,以加强本科专业内涵、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彰显专业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专业改革建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2012年12月,黑龙江大学经济学专业获批为黑龙江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本文以黑龙江大学为例,对高校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目标、建设方案和预期成效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改革目标

(一)总体目标.本专业将建成为黑龙江省重要的经济理论人才培养基地和经济复合型人才输出基地.特别是要借助黑龙江大学对俄办学和交流的优势,使本专业成为培养满足黑龙江省乃至国家对俄经贸发展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强基础、重应用”的基本理念指导下,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水平,继续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更多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有选择地培养部分具有潜力的理论创新拔尖人才.

(二)具体目标.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结合本专业特点,我们将本专业具体建设目标概括为“创新培养模式、增强教学团队、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

1、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分类施教,拔尖人才培养与素质化教育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以下两类人才:一是掌握基本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紧跟世界理论前沿,具有推动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二是具有“厚理论基础、宽视野、通历史、知国情”的经济学基本素养,适应于经济类实际应用工作的复合型人才,特别适合于中俄经贸往来的应用型人才.

2、增强教学团队.在建设期间内,组建以龙江学者为核心、拥有海外学历和国内重点院校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为主体,适应不同课程体系要求和特点的3~5个教学团队,并以此为依托,培育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3人,依托项目支撑外送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培养青年骨干教师、核心课程优秀主讲教师5~8人.

3、完善课程体系.基于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将建设成涵盖“荣誉课程体系”和“常规课程体系”的两大类课程体系:一是“荣誉课程体系”着重对经选拔的有潜力学生进行经济学理论卓越拔尖教育,与国内一流经济学专业教育接轨,使本专业的教育质量达到省内领先,进入国内一流经济学专业的高校行列水平,持续稳定地为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培养未来的经济学者,乃至经济学家.二是“常规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厚理论基础、宽视野、通历史、知省情国情”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中俄经贸需求,着重经济分析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4、改革教学方式.依托“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引导学生开展问题导向式学习,鼓励学生参与导师课题,进行探究式、讨论式学习,引导教师开展互动讨论式教学,增加教学环节过程中的实验环节比重与讨论式授课比重,变“传授知识”为“能力培养与提升”.为“荣誉课程”体系内的学生提供展示学习研究心得的学术平台,结合黑龙江大学学业导师网络工作平台、互联网即时沟通技术、e-mail、MSN等现代网络技术,延伸课堂教学,搭建研究型教学信息化互动平台.

5、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管理者水平,健全细化管理规则,辅之以信息化手段,建成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第一,制定本科教学过程与质量监控管理实施细则,动态调整培养模式运行状态;第二,建立奖惩机制,激励和支持教学团队高效率运行;第三,统一制定教学团队、教学组工作规划;第四,实施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建立听课评课制度.

二、建设方案

基于以上各项综合改革建设目标和新时期黑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以教学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增强教学实践环节和教学管理改革为工作重点,以培育具有推动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潜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对黑龙江省经济运行与发展以及中俄双边经贸活动的优化运行机制有较深刻认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继续保持和扩大本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十二五”省级重点专业等荣誉和影响.

(一)实施教学团队建设工程,以名师为“点”、以团队为“面”、以青师为“续”

1、以名师为“点”.对外积极引进“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和优秀海外学者,对内重点培养“省级教学名师”和“龙江学者”,以制度为保障,以教学团队建设工程专项立项为支撑,确保“十二五”期间拥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3~4人.

2、以团队为“面”.以名师为核心,按照核心课程群分类构建老中青搭配合理的3~4个教学团队.对于教学效果明显的优秀教学团队,在系内给予奖励,并优先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选派教师进修等工作;扩大教学团队自主权,赋予教学团队在制定工作目标、成员构成、内部经费使用、考核与评价成员、奖惩办法等方面自主权限,实现“专家治学”;设立专项团队建设基金,为教学团队提供资金保障.

3、以青师为“续”.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系列讲座”,邀请国家级教学名师传授经验.完善青年教师的国外访学与国内进修制度,加大对于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方面的资金资助力度.建立本专业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项目,引导中青年教师用心投入教学.

(二)以分类施教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方案.本专业坚持“分类施教,拔尖人才培养与素质化教育并行”的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并完善“两型并行式”人才培养方案如下:

1、拔尖型人才培养方案.从一年级本科生完成秋季学期学业后,选拔20%品学兼优的学生进入“荣誉课程”体系,自此到毕业前开展与特定专业培养不分离的贯通式的专门训练和强化培养,与国内顶尖高校经济学课程对接,培养卓越创新型基础理论人才.贯通强化式培养,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前后衔接,变为横向平行融合与强化,从而强化专业培养,提升学生竞争力.

建设“理论创新人才培养基金”项目,以面上项目和重点支持项目分别资助本专业学生的科研项目和创新性课题研究.面上项目每年5项左右,每个项目支持500~1000元,主要资助小型科研项目.重点支持项目每年资助1名拔尖学生(或团队),开展大学生创新性科研活动,项目支持5000~10000元(项目周期2~3年),该计划将打破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自主项目研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和探索,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各类优质资源(包括开放各类实验室、数据库、名师指导等),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设计,加强思维和方法训练,鼓励学科交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鼓励探索科学前沿,力争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产生一批省部级,乃至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成果.探索“荣誉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各类拔尖创新,且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2、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于“荣誉课程”体系之外的学生,采取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强调学以致用,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依托黑龙江大学综合学科与专业优势,突出对俄办学特色,在通识教育阶段,加强俄语应用能力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跨专业引入本校优势课程资源,强化学生俄语听说读写能力;在专业教育开始阶段,采取课上主流经济学教材精讲与课下经典原著导读相结合的方式,学生每学期提交2~3篇读书报告,将其纳入到课程考核体系中来;在专业教育后期阶段,围绕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开展社会实践调查与科学理论研究,学生每学年需提交至少1篇学术论文,将其纳入到专业创新实践的考核体系中来.在专业教育全程中,增加实验教学比重,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适应跨国经贸活动的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方式,与社会相关经济单位合作,在二年级实现“社会导师进课堂”,三年级实现“学生入社会实践”,实现学生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有效互动.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建设

1、课程设置.按照“两型并行式”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求,经济学专业设置了“一基两支”的三套课程群,即通识教育课程群、荣誉课程群、常规课程群.通识教育课程群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哲学、外语、自然科学常识及中国传统文化为骨干课程,加大自学学时比重,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荣誉课程群就是以中高级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前沿动态、主流经济学分析方法、经济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经济数学建模等为骨干课程,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与研究能力,加大实验学时比重,在课程中引入导师制,以科研项目为引导开展教学.常规课程群就是以西方经济学、中国经济学专题、俄罗斯经济专题、区域经济学、东北亚经济政治、国际贸易实务等为骨干课程,将对俄特色教育引入课程教学内容,同时加强理想、信念与团队合作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经济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教学资源建设.首先,增强双语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引入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优秀教师、教材及课件资源,充实本专业双语课程;其次,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开发和使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结合世界范围内的著名高校经济学专业网络视频公开课资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特别是龙江特色的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课程资源,并实现网络化,将其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高校同专业师生和其他研究人员及有志于经济学理论学习的社会人员的免费优质教学资源库;再次,以规划教材建设为核心,开展有龙江特色的系列教材建设.在建设期内,编写完成省科顾委专家乔榛教授主持的《中国经济学》;省科顾委专家郭力教授主持的《开放条件的区域经济学》;国家开发银行专家、省科顾委专家、“六个一批”创新人才刘文勇教授主持的《黑龙江经济问题》等五本“十二五”规划教材;最后,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制定精品课培育规划,争取建成1门国家精品课、2门省级精品课、3门校级精品课.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1、开展双语示范课程建设工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教学的优秀外文原版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双语教师队伍为前提,以前沿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为手段,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在拔尖人才中使用双语进行课程教学.

2、结合读书工程,精选经济学经典著作与论文,扩大学生的理论视野,提高其分析与研究能力,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定期召开基地班的读书研讨会.

3、联合实践部门、知名学府进行“走出去联合教学”.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短期访学”活动,到国内重点大学学习,并与其学生交流,发现差距,激励学习热情;到实际经济运行管理部门“访问”,了解经济学基本理论在经济实际运行中的应用.

4、强化经济学专业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深化与黑龙江大学生产力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的科研活动互动,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以及学生读书汇报会.

5、利用多媒体、现代网络互动技术,实施信息化网络教辅自主性学习与课外辅助自学计划.

6、鼓励实施模拟情境教学、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

(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开展以计量经济学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整个实验教学环节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适用于拔尖人才培养的建模实验环节.该环节强调基本技能与独立操作的训练,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模块、计量分析软件应用模块,使学生熟练掌握SAS、Stata、Spss、Matlab统计等经济计量分析软件,强化学生应用软件系统的操作能力;二是适用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环节.该环节强调运用计量统计软件分析经济运行的基本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操作1款经济计量软件,掌握时间序列分析、因果检验等常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强化学生分析实践操作能力.

2、增加课上实验学时占总学时的比重,激励学生学以致用.对宏观经济学、博弈论等传统上的纯理论课程,经过改革探索,适当加入实验项目,如预测国家GDP走势等,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互结合.

3、加强与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开辟高层次、有影响力的理论经济研究实习基地2处.

(六)教学管理改革

1、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引入项目负责制管理机制,形成以教学院长、专业负责人、教学督导、教学秘书、教务员等的多层次、系统化管理团队,项目进行期内将制定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制度,使教学管理人员职责清晰化,提高管理和怎么写作的效率和水平.


2、充分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将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通过网络进行,完善选修课遴选、试卷评语、指导论文等工作平台建设,确保管理工作的透明、高效、有序,实现管理信息化.

3、完善制度建设,实现科学规划、有序监控、绩效评估激励、动态调整的完整教学管理链条.修订完善《教学管理条例》、《教学奖励条例》等制度,贯彻以学生和教师为本的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保障教学秩序.制定《教师业绩考评细则》,增加本科教学业绩在教师考评指标体系中的比重,调动教师本科教学的积极性.

三、预期成效

(一)建立具有“因材施教”、“实验嵌入”的教学体系.建立符合本专业办学定位、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怎么写作龙江经济,面向中俄经贸理论发展.完善“荣誉课程体系”和“常规课程体系”,选拔和培养卓越的经济理论拔尖人才和适应中俄经贸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材建设

1、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中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和多媒体课件.

2、出版专业建设系列教材10部;建成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1人、省级教学名师奖1人、校级教学名师讲4人,教师发表教研论文80篇,教师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获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6门.

3、主持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20项以上.

4、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三)形成师资队伍可持续提高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相容的师资队伍成长机制,引入全国有影响力的教学名师1名,力争培育省级教学名师2名,长江学者1名,龙江学者2名.

(四)大力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未来五年内,争取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以上,出版专著30部以上,并将科学研究的成果运用到本科教学中去.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强与国内本专业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举行4次高规格、高水平的特色专业学术或教学研讨会.

(五)发挥推广和示范作用.通过改革和建设,形成高效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能够有效地推动本科教学不断地提高水平,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经济学专门人才,其建设经验和实践效果作为其他专业建设内容的参考规范,最终建成黑龙江省一流的理论经济学培训基地.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政府文件].,http://.moe.gov./.20120101.

[2]王璐.经济学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12.11.

[3]石其宝.高校综合改革探讨[J].教育评论,2012.4.

[4]乔榛.新形势下政治经济学教学的困境与突破[J].黑龙江教育,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