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森林资源现状保护

点赞:12797 浏览:558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分析了洛阳市林地资源的现状,提出了林业可持续利用的保护对策.

关 键 词:洛阳,森林资源,现状,保护

中图分类号:S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185-1

洛阳市位于黄河中游、河南省西部(111°08′-112°59′E,33°35′-35°05′N),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占河南省总面积的9%.市辖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伊川县、宜阳县、嵩县、洛宁县、栾川县、汝阳县等1市8县和洛阳城区.洛阳市不仅是九朝古都,林地资源也比较丰富,拥有白云山、花果山等国家级森林公园和老君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文借助全国1:10万比例尺土地覆盖图,进一步明确了洛阳市林地资源的分布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洛阳市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建议,以期为洛阳林业资源保护与发展提供相应依据.

1洛阳市林地资源现状

全国1∶10万土地覆盖图中将林地分为4类:有林地是指郁闭度>30%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等成片林地,灌木林地是指郁闭度>40%、高度在2m以下的矮林地和灌丛林地,疏林地指郁闭度为10-30%的天然林或人工林,其他林地包括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及各类园地等.根据该分类结果,洛阳市林地面积共有58.6万公顷,其中96%为郁闭度大于30%的有林地,且林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的中低山区,北中部林地较少,主要为水保林、经济林或城市绿化用地等(图1).

图1洛阳市林地资源分布图

从各县林地资源的分布来看(表1),栾川县和嵩县林地资源最为丰富,林地面积分别为20.5万公顷和18.3万公顷,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35%和31.3%,其中有林地的面积占全市有林地面积的36.8%和32.6%,在洛阳市林业资源中占用重要地位.其次为洛宁县、汝阳县和宜阳县,林地面积分别为8.1万公顷、5.9万公顷和2.9万公顷,这3县林地面积之和也占到全市林地面积的1/3左右.而洛阳市区、伊川、新安、孟津、偃师等5个县市的林地面积只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5%左右.

表1洛阳市各县林地资源面积(单位:千公顷)

林地类型市区栾川县嵩县洛宁县宜阳县伊川县汝阳县新安县孟津县偃师市全市

有林地0.18193.61171.6664.0821.520.2556.3313.470.005.16526.25

灌木林0.0110.104.939.043.373.401.512.650.020.6235.65

疏林地0.001.316.616.803.000.150.461.790.131.1221.35

其他林地0.280.050.150.650.880.120.250.020.070.062.53

合计0.47205.08183.3580.5628.763.9158.5517.930.226.96585.78

2林业可持续利用及保护对策

与1998年第四次森林资源清查相比,目前全市的林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这可能与人口增加、经济开发以有气候变化等因素直接相关,但管理上的不善也是造成林地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大力加强林业资源的建设与保护,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1加快林业资源建设

依托国家正在积极实施的生态建设战略,抓住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契机和黄河上中游防护林工程、速生丰产林工程等林业建设项目,积极开展相应林业工程建设.如在南部山区加强对天然林的保护和水源林的营造,在中北部丘陵平原区则应大力发展经济林和绿化林地建设,而在伊河、洛河沿岸及小浪底水库周边应加大水土保持林的建设力度.

洛阳市森林资源现状保护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家级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2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建设

保护区在林地资源保护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洛阳市现有自然保护区4个,分别是伏牛山、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熊耳山、青要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8.2万公顷,森林公园13个,总面积7.1万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如宜阳县花果山森林公园、嵩县天池山森林公园、栾川县龙峪湾森林公园、嵩县白云山森林公园等,这些保护区的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10%.这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差距,因此在进一步加强对现有保护区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加紧保护区建设.

2.3林业旅游开发要倡导以保护生态为前提

林业旅游开发为全面禁伐以后林业职工的生活保障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大部分森林公园和部分保护区都进行了旅游开发,如栾川老君山、嵩县龙池曼、孟津黄河湿地等.开发势必与破坏共存,同时人类活动的增加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也显而易见.因此,在开发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引导,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提高游人与管理者的人与自然和谐意识,“涸泽而渔”式经营开发的后果最终的受害者还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