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农村合作经济

点赞:19728 浏览:915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的“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难题,1949年后中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解放初的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再到1958年的人民公社,以及1978年后的农村家庭承包制,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但成功只限于农民的温饱解决了,农民却始终没有富裕.文章从分析和反思家庭承包制和农村合作经济入手,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应该走村镇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道路,并用天泉湖旅游区新农村建设的例子进行了论证.在走村镇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道路上,我们又导出了政府的主导是关键,只有在政府主导下走村镇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道路,“三农”问题才能很好的解决,农民才能富裕.

关 键 词:村镇化;农村合作经济;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36-3

1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农民很贫穷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中国历届政府都想解决好的最严肃的现实问题之一.1949年解放以来,中国的农民一直处于比较贫穷的境地,只是在1978年以后包产到户的几年里农民才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农民除了守着几亩地外,其他的社会保障几乎为零.如果说1978年以前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度没有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那1978年以后包产到户应该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了,实际上包产到户只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并没有做到让农民致富.1978年以后的几届政府中,都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做了大量的事情.譬如取消农业税,取消各种摊派费,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等.但规费的取消和设施的改善并没有使得农民富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的支出.2003年,政府把农地承包年限延长至30年,希望能以此来弥补土地所有权的缺失问题.现实情况依然严峻,农业劳动产生率依然低下,农民仍未富裕.

实际上,在全国2860个县中,农民多是以户为单位,政府根据每户的人口数分配承包土地的数量.2010年第6次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村有6.6亿人口,按照每户4人计算,中国农村有1.65亿户.1.65亿户就像1.65亿家小作坊企业,生产着既没有规模经济又不存在垄断经营的水稻、小麦等农作物.如此多的小农经济使得农产品的只能维持在平均成本水平.现实的观察可以看到:经济条件较好的省份的农作物产量较高,这些省份的农作物也偏低,这样容易导致产量不高的省份的农作物也较低.更为现实的问题是:现在的农村基本找不到壮劳动力,年轻人和壮劳动力都进城打工了,剩余的都是老人和小孩.这种现象再过10年,农村的地没有人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解释令人喜忧参半,喜的是说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忧的是农村耕地基本抛荒.因为种地不赚钱.

因此,对于农村来说,其经济特性可以概括为:

(1)农村经济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体系;

(2)农村经济以户为单位,存在着以亿为计量单位的小农经济体;

(3)农村经济中的农作物的供给和需求弹性几乎为零,农民除了种地外,土地没有其他用途.中国政府实行的耕地保护制度,使得农村土地用途基本锁定;

(4)相对于粮食收购商来说,农户是完全竞争型的供给者;

(5)农作物附加值含量低,在农业、工业和商业中,农业算是最低的.

我们认为中国农民贫穷的根源是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形成的低价所造成的,1亿多(刨开约6500万户不种植小麦和水稻)的小农经济体种植着完全同质的产品,可想而知.诚然,造成农民贫穷的表观因素是很多的,譬如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或者在某种程度上仍存在着重工轻农的意识,农业新技术比较落后.要举出农民贫穷的实例实在是多,政府对“三农”问题要做的事情太多,譬如水利设施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业机械化、农业新品种创新、稳定承包制度等.我们认为2007年政府1号文件里提到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是对的,文件从各个方面重视了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但我们认为即使文件中讲的内容都实现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只是比温饱再好些,不可能达到富裕水平.因为农村还没有真正的“造血”功能,要使农村有“造血”功能,必须走村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道路.但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又要和农村合作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创新出新农村建设时期的新型合作经济模式.同时,我们也认为靠自由的市场经济是不能实现这个目标的,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2政府主导下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1978年以来实施的家庭承包制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30年过去了,承包制的优越性发挥到尽头.如今,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使农民富裕,步入小康阶层,是政府要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我们认为新的历史时期,新农村建设应该走村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道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应该是由政府主导的新型的合作经济模式.

自2007年政府颁布新农村建设1号文件以来,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已经在实行村镇化,即小村并大村,大村选址向集镇靠拢.村镇化建设首先有利于土地的节约利用,以前农村的宅基地占用了大量农村优质的农地资源,有些村庄的宅基地占用土地达到村庄土地总面积的1/3,根据相关统计,村镇化建设,可以增加约1/4的农地面积.第二,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到集镇居住,为当地乡镇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来源,有利于形成劳动力市场,节省了交通成本,同时也为农民到外地打工提供了方便.第三,有力于信息的共享.在偏远的农村,信息是闭塞的,而靠近集镇居住,可以成功地解决信息不完美.

1951-1958年间,中国农村走的合作经济道路,是一个从互助组、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的合作经济道路.当时农民的积极性很高,7年中,每年的粮食产量比上年有较大提高.但1958年实施的“大跃进”运动,完全了违背了经济规律,粮食指标从1957年的3900亿斤要求增加到1958年的7000亿斤.高指标的要求使得全国各地的人民公社形成了“浮夸风”,各地人民公社竞相浮夸的做法,错误地影响了领导人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大饥荒.应该说建国初期的农村合作经济道路是正确的,但受到某些错误思想的指导,才导致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合作经济是有问题的.

1978年以来的家庭承包制为中国农村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空前释放.在土地、资本、技术和劳动等生产四要素中,1978年以前,农村劳动力人口丰富,但由于中国的“”运动和集体性质的合作经济,使得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出工不出力,管理者很难监督农民的劳动效率.1978年后承包制的实行成功地解决了农民的激励问题.土地承包制(耕地承包为30年)也部分解决了“有私产者有恒心”的问题.产权和激励问题是经济学近几十年最激动人心的课题,1978年以前农村集体合作制形成的产权过大,容易导致所有权、收益权、占有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缺失;农村承包制形成的产权又过小,原子式的家庭作坊制,使得这种经济模式没有很高的效率,生产成本、交易成本都比较高,农作物同质,竞争惨烈.家庭承包制形成的是一种自耕农经济.

最近几年,很多经济学者开始重新研究农村合作经济,他们着重研究农村合作经济的形式、特点,强调“加入自愿、退出自由、管理、盈余返还”的合作经济原则,用承包的农地加入合作经济.但我们认为:这种建立合作经济的原则是不妥的,用承包的农地自愿加入在合作经济初期是合适的,因为农民对于合作经济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当合作经济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时,农民加入合作经济就会有个加速的过程.当农民加入合作经济后,退出不能是自由的,这时农民是要受约束的,新型的合作经济模式原则应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上.以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原有的合作经济和承包制,形成新型的合作经济模式是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如此,我们可以给出新型合作经济的5个命题:

命题1: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应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指导原则.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法人制度、企业自负盈亏制度、出资者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领导体制与组织管理制度.

我们认为:新型农村合作经济中农民是不能来去自由的,农民加入合作经济后,需要用现代企业制度的理念来激励和约束,将农民的利益与合作经济的利益结合在一起.农民在合作经济体中就是企业员工,当然员工可以是技术工和管理者.

命题2: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规模以产生垄断利润为原则.

自耕农经济的农作物竞争是惨烈的,即使政府有粮食收购价,也是比较低的,仍处在完全竞争水平.新型合作经济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将原子式的完全竞争模式变为垄断竞争的模式,首要的是确定合理的规模,合作经济的规模以产业合理规模为标准.当然产业合理规模的形成还需要有政府的引导.

命题3:新型合作经济中要设立农会.

农会的职能是要保护产业农民的利益,农会作为一个独立的机构,其运作管理不受合作经济体制约.农会受区域总农会的监督和管理,农会应与合作经济体签订合同,内容涉及产业农民的基本工资、福利待遇、各种保险等.

命题4:新型合作经济的初期发展需要政府的引导.

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自发实现将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底,全国农村合作经济体共有25万个,合作组织人员数量约为1500万个.与农村总人口相比,合作组织是很微弱的.因此,新型合作经济的发展需要有政府的引导,政府先从村镇化着手,村镇化后,农民自己种地的成本急剧上升,这时,农民考虑更多的是在村办企业就业,还是加入合作经济.

命题5:新型合作经济中的农作物应该有适当比例的高效农业.

传统的农作物(譬如小麦、水稻等)涉及到粮食安全,在合作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是需要的.但传统农业附加值低,同质竞争,加上政府考虑到的粮食安全,传统农业的不可能高.而高效生态农业则可以表现出产品差异,有利于形成垄断竞争格局.各个省的农业科研院所会结合本省的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条件,研发高效农产品,并希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些高效农产品有些是与国际市场紧密联系的,有些比国际市场还要先进.只有生产高效农业,新型合作经济才可能盈利.

2007年一号文件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纲要,要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更多的支持,根据农村经济的特点,我们将依次阐述可以改进的关于政府安排的五个命题,这给出了农村建设可能变得更好的五个原则.

命题1:农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体需要向农村合作经济体转变,政府应该提供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

众所周知,中国推行的农业承包制并没有使农民富裕,只是基本解决了温饱.这种制度部分解决了个体劳动力的激励问题,也是经济学界已讨论的非常清晰的人民公社制度的劳动难于监督的问题.但农民要想致富,光靠这种自给自足经济模式,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需要深刻反思1949-1966年农村合作经济的做法.我们认为,时代提出的农村合作经济思路是进步的.这也是那个时代的领导人看到旧社会农村的景象,迫切想改变农民的生存环境,经过深思熟虑形成的观点.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农村,早就有佃农,长工,包身工等.佃农制就是农户租地主的土地,根据收成或者固定数量或比例,交给地主,自己留剩余部分.但这种制度在旧社会存在严重的剥削行为.因此,这也是在解放前为什么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解放后,时代的领导人非常干练地提出:走农村合作经济的道路.至于为什么这种模式变了味,以至于后来很多经济学者撰文批判那时的做法,我们认为是很牵强的.很多学者只是学了点西方经济学的皮毛,就拿点皮毛(譬如激励理论、委托写作技巧理论),就把农村合作经济和人民公社制度批的一文不值,是很不妥的.农村合作经济是好事,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制度.这种制度的中断,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从1951年农村搞初级合作社到1958年的人民公社,这7年中,农村合作经济搞的是比较成功的.到了1958年,在国际大环境压力下,在全国思想的影响下,时代的领导人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在生产发展上追求速度,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7000亿斤左右.这一不切实际的高指标要求,严重违反了经济规律,造成了农村经济的大饥荒.

农村合作经济需要政府的介入和引导,政府在这方面首先要有制度安排,需要说明农村合作经济比自耕农经济有什么优越性.第一,农村合作经济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有效地节约成本;第二,实行农村合作经济,可以村为单位或者以百亩数(产业规模)为单位,实现垄断竞争,提高经济效率;第三,实行农村合作经济,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第四,实行农村合作经济,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第五,实行农村合作经济,可以使农户减少风险.

命题2:政府应支持农村中有利于合作经济的行为,支持有效竞争,反对过度竞争.

农村经济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产品同质,过度竞争.产品同质主要指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要么种植水稻,要么种植小麦,产品没差别.过度竞争则是在一个区域内分散着无数个小农经济体.走农村合作经济的道路,就是要打破这种局面.政府的行动要支持这种制度安排.农村合作经济有利于形成有效竞争局面,首先表现为村与村的竞争,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成本上,都是有效竞争的起点.也是企业规模的最低点.经济学上谈的最多的是企业规模到底多大最适合,很少谈及企业规模最小的要求.过小的规模注定是自耕农经济,解决的只能是温饱.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是对自耕农经济的超越,也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

命题3:政府应将农村经济中的不完美信息变为完美信息.

一般而言,农村都处于比较偏远的地区,交通、通讯等较为不便,信息量匮乏.对于农业方面先进的技术、肥料、农作物新品种等了解甚少.政府要在这些方面提供帮助和指导.帮助农民和农村合作经济体了解更多信息,选择信息,将不完美信息变成完全信息.从而减少交易成本.根据阿克洛夫、斯蒂格利茨等人的分析,完美信息市场与不完美信息市场的差异是巨大的,不完美信息市场的效率损失有时不可估量.阿克洛夫的柠檬市场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存在信息不对称,最后可能导致一个市场的消失.二手车市场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不完美的信息市场也很可能导致农村合作经济难以为继.

命题4:政府应在农业创新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

创新是一个经济体能够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中国的农业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通过财政拨款,政府应建立起激励创新的机制.除了专利制度外,政府还应建立起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激励约束机制.政府还应在农村合作经济体与研究机构建立起联系,使农业研究更贴近现实生产力.以现实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要比纯理论研究创新的产品更有市场.

命题5:政府在农产品扶持上要起重要作用.

在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初期,政府需要对农产品的进行扶持.政府对农产品要有指导,并且每年的指导价不能偏差太大.指导价应根据科学的测算,结合市场情况定出的.这个应比市场价略高.在进出口方面,政府结合国际市场情况,也要定出指导价,保护国内农产品,从而保护农民利益.

反思农村合作经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村经济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案例研究

天泉湖旅游开发区是南京金陵饭店集团和盱眙县人民政府合作的一个旅游品牌项目.天泉湖旅游开发也涉及到“三农”问题.整个环天泉湖区域有5个行政村,共800多户农民需要迁移.农民要能致富,我们认为的好的方式是村镇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的路子.村镇化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一个重要内容.村镇化就是将小村并大村,大村的新址靠近乡镇.首先,村镇化有利于将农村人口向乡镇转移,有利于农民在乡镇打工,有利于农业上土地的节约利用.第二,村镇化有利于农民获取更多的信息,有利于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第三,有利于形成劳动力市场,从而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3.1天泉湖旅游区村镇化模式

天泉湖公司为迁移农户在景区大门边的一块青山绿水地修建了安置房,让农户切实感受到离土不离乡.在修建安置房前,天泉湖公司就规划了安置房在未来旅游景区的定位.首先在设计时就按照农民小镇的思路进行设计,安置社区建好后,最终将成为一个旅游餐饮、购物、住宿的集镇.符合旅游区功能要求的配套设施也都会在这个农民小镇体现.第二,在功能设计上,每户都布置有门面房,栋与栋之间的道路设计成能方便游客休闲购物的景观道路.经过3年的精心建设,农民小镇已日显成熟.小镇有餐饮、便民超市、土产品超市、药店、住宿等商业设施,开展经营的农户生意基本能持平.随着旅游景区的发展,旅游人数的逐渐增长,农民小镇的生意会越来越好.

3.2天泉湖旅游区的农村合作经济模式

分散的自耕农模式,在天泉湖(其实在全中国也是)是没有出路的.天泉湖区域的农民住的很分散,劳动生产方式也是简单的传统农业农作方式.山里的道路不畅通,出一次门比较难,农民想把收成的农作物卖了,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很高.800多户农民种植着完全同质的农作物.多少年来,这个地区就一直维持着这种状态.没有政府的新农村建设政策,没有金陵饭店集团的投资开发,天泉湖的农民会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可以解决温饱,但离致富还很远.自金陵饭店集团与盱眙县人民政府合作以来,就一直把天泉湖区域的农民如何致富作为重要民生来构想.就是如何解决一个旅游景区的“三农”问题.天泉湖公司对该区域的“三农”问题提出了很多构想,并在一步步实施中.

(1)将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村镇化,响应了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将天泉湖区域的农民就地安置.

(2)天泉湖公司内部成立劳务公司、工程公司和农业公司,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劳务公司的成立,目的是为各专业公司和未来天泉湖旅游区内的投资商提供专业劳动工种.劳务公司根据每个农户的性别、年龄、特长等,经过专业培训,向区域内公司输送各种劳动工种.对于农业公司,我们走农村合作经济的路,农民的土地全部流转到天泉湖公司,由天泉湖公司内部成立的农业公司统一规划,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状况种植附加值较高的高效、生态农业.每家可以安排一个劳动力到农业公司,当然,这是自愿的,农民也可以选择到其他专业公司工作.对于高效农业,由天泉湖度检测管委会与南京的农业科研机构联系,获取有关农业创新的产品,对认为符合天泉湖农业定位的农作物引入天泉湖.目前生产的生吃玉米和无籽西瓜都取得了很好的产量.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将生吃玉米和无籽西瓜打开市场,获取正常利润.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盱眙县政府利用自身的政府资源创造客户群,第二,盱眙县政府要从上进行指导,如果开始达不到正常利润水平,政府应提供补贴.第三,盱眙县政府要瞄向国际市场,通过各种资源与省级外贸公司建立联系,从而不断地为高效农业销售提供信息来源.

在农业公司的合作模式中,采取天泉湖度检测管委会和天泉湖公司共同管理农业公司,农业公司按照现代企业运作模式进行管理.农业公司内部成立几个事业部,专业从事高效农业生产.农业公司还专门成立农会,维护农业公司的产业农民的正当权益,尤其是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等.结合旅游景区的特点,农业公司还将高效农业和旅游农家乐有机结合起来,提高高效农业的附加值,同时也为景区增加了旅游亮点.

对于新型农业生产,我们也采用了另外的方式.即将农地直接发包给外面的专业农业承包商,首先由管委会与农业承包商签订合约,规定种植的范围,收成的分配形式,劳动力的来源,农民的工资和福利等;第二,管委会负责农业信息的收集与提供;第三,管委会负责部分销售,的扶持.

天泉湖旅游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行,大大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改变了当地农民世代为农的生活方式,改革了承包经营制度,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模式借鉴.中国走新农村建设的道路,目标是让全国的农民变得富裕起来.农村承包经营制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农民却不能致富.农民要能致富,必须进行农业的“产业革命”,革新自耕农经济,通过制度创新,加快农民致富的步伐,从而推动中国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4结论

对于在今后的中国农村,走新农村建设的道路,这不仅是政府主导的方向,更是实现富裕的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本文在改革“三农”这一最严肃的现实问题上,力主农村走新型合作经济的道路.承包制下形成的原子式的自耕农经济竞争,注定是无效率的,无法形成规模经济,竞争惨烈,信息不完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能形成规模经济,产品可以差异化,可以形成垄断竞争,可以享有完美信息.农村合作经济的竞争将是以村或百亩数(产业规模)为单位的竞争,这种竞争表现为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农民将变成产业农民,合作经济可以使农业走向产业化和现代化.合作经济内部需要解决的是人的激励和约束问题,这是内部体制问题.

新型合作经济必须由政府更多的引导,在没有条件的区域,政府可以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在农村合作经济的初期阶段,需要有政府的扶持,政府可以在高效农业的投入,市场的指导,信息的来源等方面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