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社会经济与物流变迁(上)

点赞:25513 浏览:1178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本物流业经历了从手搬肩扛的传统物流模式.到高度自动化的现代物流模式的较为完整的变迁过程.中国经济的发展某种意义上与日本相似,因此日本物流的发展对中国有一定借鉴.

本连载邀请专家着重对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物流变迁、物流技术装备的发展与变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历程、连锁经营企业的物流状况等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物流以及物流技术与装备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有益的参考.

当前,日本社会经济发达、物流先进已是不争的事实.回顾二战后日本的社会经济,可以说并不乐观,对物流更是没有系统性的概念.从二战后至今,日本社会经济经历了怎么样的发展历程日本物流业有着怎么样的变迁这是本连载着重介绍和分析的两个问题.

日本社会经济由弱到强,其发展经历了战后复苏、高速成长、稳定增长、泡沫经济、长期萧条和经济复苏等诸多阶段.物流业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手搬肩扛的传统物流模式,到高度自动化的现代物流模式的较为完整的变迁过程.这一过程对于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中国物流业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战后复苏时期

二战后,日本财阀解体、生产设备受损、物流断裂、物资匮乏,经济一片混乱.联合国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在日本实施了经济化政策来促进自由竞争,如财阀解体、公布独占禁止法、鼓励成立劳动组合等.同时,生产由军需向民需转变.当时,主要物资采用配给制,资源分配主要向纤维、煤炭、钢铁、化学等基础产业倾斜.日本采取了“倾斜生产方式”大力发展基础产业,促进经济增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通过为美军提供给养,修理战斗机、战车等支援,日本经济大幅增长.

这时的日本重生产、轻流通,还没有物流的概念.企业把主要力量放在设备投资、技术革新和发展生产上.整个社会主要进行扩大生产建设,对物流怎么写作要求很低.物流作为流通技术,只是销售过程中的辅助,不受重视,普遍存在肩背人扛、野蛮装卸、包装简陋等现象.直到20世纪50年代,日本社会才开始使用简单的物流搬运设备,如传送带、起重设备、叉车等.此时,日本物流的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

高速成长时期

这一阶段是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阶段,也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初期阶段.

1955~1957年,以制造业为中心的日本经济获得爆发性增长,并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由于有劳动组合(相当于中国的工会)作为后盾,劳动者工资得到提升.1960年,池田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用7年时间实现了收入倍增.在此期间,东海道新干线开通,奥运会成功召开,日本经济极为景气.经济增长使雇佣持续扩大,失业率低于3%,基本实现了完全雇佣.由于居民收入增加,消费支出扩大,冰箱、洗衣机、电视、空调和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迅速普及,形成了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市场模式.

为了提高流通效率,日本派团到美国考察,并带回了PhysicalDistribution的概念(日语译为“物的流通”),奠定了物流发展的基础.超市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由于居民收入增加,与重体力劳动相比,年轻人更愿意就职于怎么写作业等劳动强度低的行业.企业生产及物流现场出现了用工方面的压力.于是,如何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成为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线的流水作业、自动化立体仓库等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的技术和设备出现了.

稳定增长时期

20世纪70年代,大阪世召开,经济持续向好.但1971年受日美贸易摩擦的影响,日本由固定汇率制转为变动汇率制,日元大幅升值,出口产业受到严重打击.1973年,第4次中东战争导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大幅上升,物价飞涨,日本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基于以上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1974年,日本经济增长率转为负增长,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结束.此后,日本进入了经济稳定低速增长的时期.

为了生存,企业不得不将注意力从以前的重生产转向重成本,并且不断改善产品结构,开发新产品市场.生产、消费开始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模式向多品种、小批量的模式转变,物流也相应地从少品种、大批量、少批次的模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模式.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流通模式大大提高了在生产和流通管理上的难度和成本.为了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企业成立了独立的物流部门,使商流和物流分离,对物流进行重点管理.同时,通过条形码和计算机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库存、货位、拣货和分拣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及准确度.日本的宅急便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在降低成本方面,由于生产成本的消减已经降到极限,很难再有新的突破,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受到普遍重视.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使得对准确的物流信息进行简单统计、分析成为可能.这对于物流现场作业和管理的改善、降低成本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泡沫经济时期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快速、大幅升值.广场协议发表1年后,1美元兑换日元从230多日元下跌到150日元左右.从1985~1987年,日元升值51%.为了应对日元快速升值带来的经济不景气,日本采取了持续的低利率政策.这一政策促使了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从而导致了泡沫经济时期的繁荣景象.另外,由于日元升值,日本经济规模相对快速扩大,掀起了购写美国资产和海外旅游的浪潮.企业也纷纷将工厂迁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尤其对东南亚的直接投资急剧增加,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这改变了传统的在国内生产,然后出口到海外的供应链模式,日本物流也随其供应链模式的国际化而向国外延伸和发展.国际物流成为新的课题.

长期萧条时期

1990年海湾战争后,由于美国在战争中出色地完成了战备物资的繁杂运输,日本开始关注Logistics的概念.同时,由于1991年泡沫经济破灭,股票、地产等资产迅速下落,使得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之久的经济低迷时期.包括大企业在内的一批日本企业相继破产,导致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企业纷纷开始减量经营、压缩规模,导致国内失业率激增.

受此影响,消费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前的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的供应方主导的Push型市场,转变为消费者主导的Pull型市场,消费者只在必要的时候去写自己需要的物品.由于经济不景气,扩大消费难以预期,在此情况下,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成为企业的重要经营战略.为此,企业纷纷把物流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来提高收益率和利润率.在这一时期,许多企业大力投资建设高自动化水平的物流中心.

经济复苏时期

进入21世纪后,金砖四国崛起.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受金砖四国经济发展的带动,日本外需型经济持续发展,“失去的十年”中产生的过剩的设备、雇佣等多种问题得以解决.虽然经济得到发展,但是日本“世论调查”结果显示,对许多日本国民来讲,并没有真正感受到经济在恢复景气.这一时期,《人才派遣业法》的出台、高龄劳动者的经费消减(如提前退休等)、扩大非正规雇佣比例等使部分劳动者工资减少.


在物流现场,同样是通过提高契约社员、派遣社员及小时工等非正规雇佣比例来压缩生产一线的工资成本.这些措施虽然可以降低工资成本,但是非正规员工的不连续性,增加了企业的上岗培训成本.同时,新员工对工作非常生疏,直接影响了现场的生产效率.为了应对这些问题,许多企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倾向于提高物流现场的自动化水平,并且开发出“简单易用”概念的系列物流技术与装备,以便使新员工能够在短时间内熟悉工作,提高效率.

中日社会经济与物流变迁(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经济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此外,1997年签定京都协定后,世界各国、各个行业都在提倡节能减排、环境友好.许多公司都在商务基准中考虑了环境因素,积极应对IS014001认证和《绿色采购法》.由于物流在运输和配送过程中有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在政府的引导和督促下,企业纷纷制定相应的措施(如物流系统优化重组等),来实现节能减排.另外,由于物流中心内部消耗的大部分能源都是电能,为了应对节能减排,许多企业积极进行重量轻、高效能的物流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与开发.除了节能减排之外,物流活动的安全、安心也是近年来在日本物流界非常关心的重要问题.

小结

纵观日本战后社会经济发展和物流变迁的整个过程,不难看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对应着不同的物流发展模式及相应的课题.反之,不同的物流发展模式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势紧密相连.可谓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物流的变迁有着相辅相成的紧密关系.

目前,中国存在地域不平衡、行业不平衡等诸多发展特征.各个地方、各个行业、乃至各个企业在考虑到底应采用什么样的物流发展模式的时候,应对其所处的小环境、大环境进行充分的研究与分析,切忌一概而论和完全照搬他人模式.希望本文能为中国物流的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