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老师的责任

点赞:25000 浏览:1173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的差异,但很少有教师能从学生的差异中去反观这种差异的由来.和其他学科相比,无论何种类型的政治教师,一旦站在课程的高度,他必将承载着更多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一名合格的有责任感的政治教师要学会反思,更要不断扩大视野和具备更高境界的专业品质.

【关 键 词】教师;职业;使命;责任

一、反思教师差异

有几个数据或许能反映一些问题:

有一课题组在两个重点中学同一年级的部分学生中进行有关政治课教学的抽样调查.在第一所重点中学,几乎占抽样总数的85%学生对政治课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把政治课列为最喜欢的课之一,有接近92%的学生表示很喜欢他们的政治教师,也有39%的学生表示将来会继续关注与政治学科相关的课程与专业.然而在第二所重点中学,几乎100%的被调查的学生都认为所有学科中最乏味的课是政治课,甚至还有学生在问卷上写道:希望能把政治课改成自习课,这样可以避免浪费他们的宝贵时间.①

两组强烈反差的数据,足以引起所有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师深思这么三个问题:

第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巨大的反差?教材相同和学生程度相当,我们似乎很难再把责任归咎于所谓的教材问题或者学科地位问题.这种反差源于教师的差异.

第二,教师究竟有哪些差异?虽然每个教师从内心深处都认同个体差异说,但几乎同质的专业背景和工作方式又很难令教师们信服差异源于起点.事实上,真正的差异并不在起点,而是在过程中被逐渐拉大的,最终的差异是体现在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上.

第三,教师的差异会导致什么?未必有很多教师会去考虑这个问题,因为它涉及教育的终极指向.教师毕竟不是宏观决策者,他们更多地着眼于个体所能改变的现实状态.长期以来,教师们一直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方法试图让学生有所改变,在努力推动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也制造了学生间的差异,教师很容易发现学生的差异,但很少有教师能从学生的差异中去反观这种差异的由来.因此,从根本上看,教师的差异首先是教师对课程理解的差异,其次逐步变成教学的差异,最终造成学生间的差异.教师间存在差异是客观的,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寻找差异的起源,而在于对待差异的态度.也许,课题组碰到的是两个极端类型的案例,更多的政治课可能以一种不引人注目的状态存在着,更多的政治教师也没有经受大爱大痛的过程.但和其他学科相比,无论何种类型的政治教师,一旦站在课程的高度,他必将承载着更多的使命和责任,他不能不关心自己应带着什么样的资源和心情走进课堂,不能不关注来自课堂用眼光和身体语言表达的另一种对政治教师的评价,不能不关怀学生希望获得什么,并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恰恰将会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很难想象,如果一个政治教师缺少这些思考会意味着什么?!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有没有这些思考,近处的差异可能仅会体现学生的认同度上,而远处的差异将体现在十年、二十年后,甚至在更长的时间里,社会的主流群体对公民责任、政治信仰、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的表现力上.

二、提高中学政治老师责任和使命意识的几点粗浅方法和建议

虽然政治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方式总会有差异,作为一名有责任意识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致力于研究由于教师原因带来的学生差异,并努力建构基于师生合作的教学共同体.这是一种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要求.

(一)在师德标准基础上,去度量并改变自身对标准观念的认识

作为一名有责任意识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致力于研究由于教师原因带来的学生差异,并努力建构基于师生合作的教学共同体.这是一种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要求.虽然并非所有的教学差异都是要被消除的,但教师应该用科学、理性的态度去思考,从崭新的视角去理解学生和理解课程,并把这种理解转化为有效的课程资源.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并不是让教师承担所有的压力和责任,但是,没有教师的改变,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推进.当下政治教师的改变,归根结底是教师行为的改变,这种行为改变不是简单意义的技术标准,而是基于现代教育目标被重新赋值的师德标准.如果今天对政治教师还必须用“认真备课与上课,认真批改作业等”等指标作评价的话,那么,无论评价者还是教师,都应清楚地知道教师付出怎样的努力和作出怎样的教学设计才算是“认真备课”;教师拥有怎样的课堂才算是“认真上课”;教师布置怎样的作业,并用什么方式批改作业才算是“认真批改作业”.“认真”一词在今天的思想政治课实践中有太丰富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因此,改变行为首先要从改变对标准的认知开始.②

中学政治老师的责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政治教师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虽然政治教师的能力和教学方式总会有差异,但是应该站在共同的师德标准基础上,去度量并改变自身的观念和行为.因为从课程意义的出发,政治教师承载着其他教师无法替代的使命.经常听到一些青年教师在谈论“底气不够”问题,何谓“底气”?“底气”从何而来?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底气”不仅是专业功底的深度,而且是知识更新的速度,更是站在现代教育视野的高度和对其理解的广度.“底气”从何而来?从反思中来,从学习中来.

(二)从课程目标和学科方向上要求,政治教师应该具有更高境界的专业品质

今天的政治教师,在传承过去方法论的基础上,还要作更多的行为改善和突破.从课程目标和学科方向上出发,政治教师应该具有更高境界的专业品质,包括坚定的课程信念、持续的学习状态、恒久的学生意识、深入的研究精神以及独立的思考能力.

1.坚定的课程信念,这是关系到政治教师能否理直气壮地站在讲台上,能否成为新课程的解读者和执行者,能否承担起培养合格接班人重任的问题.为什么缺乏信念?因为确实有一些教师不清楚自己所承担的课程的内涵和全部意义.在这些教师的头脑中,始终有着所谓“过去政治课”的定势,不少政治教师带着自己从学生时代起就被烙上的“死记”、“枯燥”、“空洞、“大道理”等政治课的印象,伴着被迫、无奈、羞怯的情绪走进课堂,无形之中又把这种印象传递给了学生.这样的老师即便能地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却何以建立课程信念?这还不仅仅是知识结构的问题,课程信念除了教师源于对专业的理解和深入程度之外,更主要的是来源于对教师职业的认知.

2.持续的学习状态,是对现代教师的普通要求.学习会让教师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宽阔的视野.政治教师往往存在这样的尴尬:知识结构快速老化.从大学校门出来后,很多教师往往就不再关注专业知识的发展和更新,虽然头脑中的各种信息在不断地扩容,但在课堂里,政治教师仍会经常“失语”.逐步发展,便使教学陷入了“三惟现象”(惟教材、惟教参、惟标准答案).有的教师下了课后不敢与学生多交谈,原因在于实在不敢直面学生的问题.其实,教师缺的并不是信息,而是缺乏一种持续的学习过程和钻研能力.在学习中,教师会逐步了解如何筛选与选择信息,如何把新知识和新信息转化为课程资源,这样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提升专业化发展的能力,只是需要教师能沉得下心来.

3.恒久的学生意识,是判断一个教师有多长的教学生命力的重要标志.有教师曾经困惑:政治课不是应该强调灌输吗?既然要灌输,那就意味着要有强制的教学和课堂.这一类观点明显反映出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对教育理解的偏颇.从某种角度出发,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观念和行为的灌输,教育的针对性不同,最终的效果也将不同.当教学不需要学生的个体独立性的时候,教师就会充当一个孤独的“知识点”的输出人角色,这时候,所有的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所有的教学是知识点的教学,教师无从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很少有教师在这种过程中能停下思考一下:知识的输入端准备好了吗?显然,教师如果脱离了学生的存在,教学关系便不复存在了,教师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起点,就不知道该教什么了,教师如果无视学生的未来发展的需要,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将是无效的.改善行为,从关注学生开始,这应该值得所有政治教师深入研究.


4.深入的研究精神,这是促进政治教师不断发展的动力.当前很多政治教师普遍缺乏这种精神.一些政治教师的成长基本遵循这样的规律:新教师依赖教参,并严格遵循有经验教师的模式,而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则依赖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缺少对课程的研究,而且缺少对学生的研究.有一句经典的教学行话:备课首先备学生.所谓备学生,是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和对生活的评价,教师以此可以掌握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起点.要通过更多的实证方法,分析学生的现状和未来态势,以增强教学的有效性.政治教师尤其要强化“教学即研究”的观念,把研究作为日常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并以此带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进.研究和学习一样,同样要有中心下移、潜心深入的态度.

5.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是政治教师人格建构的关键.课程的独特功能决定了政治教师的独特功能.作为教师,政治教师更多地承担了影响学生世界观和价值观建构的责任.给学生什么?怎样去教学生?这都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政治教师要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快速地更新过去的旧知识?是否敢于否定几十年如一日的课堂状态?能否以批判的眼光和态度,质疑过去的经验和观点.教师还应该多听学生的意见,从学生身上,教师会知道该为什么和能为什么.教师从来不是知识的权威,但教师是唤醒学生获取知识的潜能的专业人员,以此来建立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平台.

三、结语

当每一个政治教师每天都在思考这些问题,并都在努力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时,那么政治教师无疑将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教师,思想政治课的地位和命运也将不再受制于考试与否,真正的思想政治课程目标就能实现.

注释:

①案例选自《上海思想政治课德育实训德育》周增为.

②陈爱平,周增为.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