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工学结合”模式的引进

点赞:12591 浏览:485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深入分析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引进高职高专“工学结合”培养方式模式的构想.“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将以满足学生未来岗位需要为目标,以典型工作过程为参照组织教材,把课程看成是育人的计划,以“双师型”教师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前提保障.本文旨在探索一种符合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方式、满足其未来岗位需求的培养方式,以推进艺术类大学英语改革.


关 键 词:工学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艺术类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3-0171-02

自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于2002年启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多所高等院校积极推广新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带动下,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也有了新的进步,如多媒体的引进,听力教学时间的延长,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等.但教与学的矛盾依旧突出.本科艺术类学生成了尴尬的群体.其一:大部分学生无法掌握所学知识,达到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尽管基础薄弱,其课程设计、教学要求、教学手段和大学本科学生基本相同并和其他所有专业学生一样,以大二第二学期末通过四级考试为目标,其薄弱的基础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教材要求产生了巨大鸿沟.其二:学生缺乏满足未来工作必须的英语知识.由于本科艺术类学生没有像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一样获得职业英语等和未来职业相关的培训,本科艺术类学生相对职业技术学生来说又缺乏和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无法满足未来工作的需要.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本文将在分析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在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中引进高职教改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旨在为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艺术类大学英语的现状和分析

本科艺术类专业通常包括摄影、动画、美术、装潢、服装艺术、纺织艺术、环境艺术、工业设计、广告、音乐等专业.由于专业特点,艺术类学生通常具有比较强的形象思维能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个性较为活泼多动,发散性思维活跃,但自控能力较差,他们比较感性,情绪容易波动.同时,尽管是本科生,这些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入学成绩一般在50-80分之间.在学习过程中,普遍积极性差,自觉性不强,把英语当作负担,相当多的学生对英语产生了自卑,害怕的心理.以下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教师四个方面分析艺术类大学英语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选择,教学目标定位和学生需求的差异

学生需要更为简单,更为适用的英语.艺术类专业,如工业设计、艺术设计、音乐学、动画等等专业其最终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培养我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也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实践为主的专业,强调实践性而非理论性.如平面类设计的就业方向主要在各种设计公司以及印刷行业,工业设计则主要在企业产品设计和开发部门,动画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分布在影视制作公司、传媒公司、网站,服装设计主要面对雇主是服装厂家.为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更多使用到的是商务活动中的英语交际,工作过程中的英语交际和专业研究中过的英语交际.

传统艺术类大学英语所使用的教材一般是《新视野大学英语》《新体验大学英语》,版式新颖,图文并茂,但重心仍是语言知识的掌握.教材注重思想性、现代性、科学性、前瞻性,但趣味性和实用型不强,没有满足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学生的学习目标―通过四级,把教师异化为四级通过培训师,学生异化为考试工具,在此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感觉到沮丧,无能为力,丧失信心.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实际水平,工作需求存在明显差异.很多学生认为,四级太难,很难通过,目前上课内容和将来工作没有联系.

2.教法单一,不符合艺术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的特点

艺术生具有形象思维强,逻辑推理思维弱的特点.但由于教材偏难,学生对课堂进行回馈有限并且反馈需要时间较长,教师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大纲要求,所以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以教师“教”为主的方法.课堂上形象生动的例子少,师生进行互动的时间少,理论联系实际的练习少,以“教”为主的填鸭式教学逐渐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由主动想学变为被动不得不学.

3.教师观念落后

报考艺术类是进入大学的捷径,很多文化课基础薄弱的学生都采取了报考艺术类的方式进入大学.文化课分数低是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很多教师由此认为艺术类学生是“学习不努力”、“很难管”、“学习差”的学生.智商存在多元性,这种观点是很有局限性的.在教学实践中,这种观点对于教学改革起到了消极影响,导致教师不反思教学成果,不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教师的这种消极思想导致的消极行为―上课态度不积极,对学生进步的漠视,对学生的抱怨,同样影响到了融洽积极的师生关系,教学成效的提高,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造成打击.

二、“工学结合”培养方式下的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的模式是指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与就业结合、教学目标,以职业为导向,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办学形式.世界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模式都体现并突出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都体现了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

在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题更为宽泛.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也就是说,我国工与学的结合不仅仅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而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结合.是模块式的组合,“全程式”工与学的结合则是渗透式的融合,“阶段式”结合的主要目的是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职业素养的提高,而后者除此以外还要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目的.在英语教学中,“全程式”工与学的结合也就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未来岗位需要,教学内容反映实践反映工作,教材组织形式反映工作过程,教学设置以育人为目标,而不是以教学为最终目的,教师队伍以“双师型”教师为主.

1.“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下的教学目标调整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模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交际能力.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的目的不单纯是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还包括提高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在未来岗位当中自由运用语言知识,把语言知识转化为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2.“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材改革与课程设置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材应具有职业性、实践性的特点,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材编写方面应由英语教师、专业教师、行业人员共同完成,以保证教材的真实有效性和应用性.在编排上,教材不是以素描、色彩、构图、技法等学科知识为排列方式,而是以艺术设计行业主要职业的典型工作过程为参照系来组织内容.在内容上,以过程性知识为主,以陈述性知识为辅,以经验和策略知识为主,以事实、概念和论证的知识为辅.在保证学生一定量的阅读、翻译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其听、说、写的能力,英语学习策略、交际策略、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能力.


陈解放先生认为从课程设置角度看,目前可以归纳为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从教学的角度理解课程,认为课程的核心是反映学科内容或教学内容的文本,另一种是从育人的角度理解课程,把课程看作经验,认为课程是活动,是育人的结果,或认为课程是育人的计划、活动的计划,是获得经验的计划,活动是课程的中心.后者是目前越来越受世界各国重视的“大课程观”.本文认为在艺术类专业是以应用为主的专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单纯从教学的角度理解课程会使课程和学生需要脱节,使课程枯燥化、复杂化.相反,把课程认为是育人的计划,满足学生对将来所必备知识的需求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课程设置上,“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应反映工作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在内容组织上反映工作过程.在此,引用马骏波先生在2010年高职高专研讨会上上所做报告中对课程设置的构想.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进行基础英语教学,和高中知识进行衔接,查漏补缺高中知识的盲点,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第二学期开设职场英语,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商务活动当中的英语交际,第三学期开设行业英语,满足学生在工作过程中英语交际的需要,第四学期学习专业研究中的英语交际,使学生可以用英语进行专业研究.

艺术类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工学结合”模式的引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艺术类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是“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必然要求,也是“工学结合模式”的前提.社会需要复合型教师,市场经济要求英语教师不能是纯学者型、教学型的,而是能教学、懂生产科技、了解市场经济的综合性人才,既能在英语知识上给学生以帮助,又能指导其在未来岗位中使用英语.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职业教育理论、教学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

三、结语

高职教育是一种和本科教育并行的教育类型,而不是本科教育的一个低级层次,本文引进高职教育中“工学结合”的培养理念,旨在探索一种符合艺术类大学生思维方式,满足其未来岗位需求的培养方式,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推进艺术类大学英语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