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大学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日喀则点的特点运用

点赞:5921 浏览:168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野外实践教学是地质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本文通过考察日喀则点实习教学路线,分析概括该点的地质现象特点以厦教学重要,并结合我区地质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提出了编写专用地质实习教材、补充规范实习教学内容及培养目标,建立实习基地,开展实习指导教师专业培训等针对性较强的措施,对加强地质实践教学和促进地质人才培齐具有现实意.

关 键 词:西藏大学;地质专业;日喀别实习点;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112-02

一、前言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呼声越来越高,高等学校逐渐加大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和投入,实践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各专业和学科教学改革的一大热点.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和探索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教学是其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我校现行的四年制地质类本科教育计划中,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二年级的日喀则地区野外地质教学实习以及四年级毕业实习等两次实习任务.其中,日喀则地区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是地质类专业学生真正步入地质殿堂的必要途径.

西藏大学地质野外实习教学日喀则点的特点运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实践教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日喀则地区在其太古宙到新生代漫长的地史演化过程中,形成并保留的较为完整的地质记录,成为岩石、地层、构造等研究的“黄金”场所,具有地质现象丰富、野外露头良好的显著特征,可为学生提供一次全面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日喀则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是一次综合性地质的实践教学活动,以常规野外工作方法(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等“老三件”)结合现代高新技术(GPS、数码相机和便携式电脑等“新三件”)的训练为主.要求参加实习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室内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增强和提高野外动手能力、文图表达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建立综合的地质思维和初步的科研意识,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国土资源调查、地质生产、地球科学等方面的研究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日喀则点的地质地貌特点

日喀则点的地质、地貌特征独特,是学生认识青藏高原地质地貌特征的地质环境.

(一)聂当大佛――下白垩统塔克那组结晶灰岩和板岩

该点观察的是聂当大佛岩体,其岩性是下白垩统塔克那组结晶灰岩和板岩,构造是一系列断层(向南倾复的逆冲断裂组合)此点塔克那组岩石类型与舆型地点差异较大,并非灰色、深灰色灰岩与砂岩、页岩,而是由一套结晶灰岩和大理岩与板岩互层组成,上部以砂岩为主.灰岩因重结晶强烈,残余结构不明显,偶见粉粒结构,上部厚层快状中薄层中一细粒石英砂岩、极细含云母石英杂砂岩、砂质板岩,平行交错层理.可能系河道沉积.从区域地层关系分析,此剖面地层产状倒转,并反映一系列向北逆冲的断层.聂当大佛是刻在灰岩上.

(二)曲水县南木乡(拉萨河边)――花岗岩和闪长岩的侵入岩体

此处主要有花岗岩和闪长岩两种岩石.1、花岗岩的主要成分有长石、石英及黑云母.具有油脂光泽,晶粒是半自形晶,花岗岩的结构是粗粒结构,构造是斑状构造.花岗岩形成于晚白垩纪到古近纪早期.2、闪长岩成分是钱色矿物主要是长石,暗色矿物主要角闪石,少量黑云母、花岗岩和闪长岩形成的.先后顺序是花岗岩先形成然后形成小断层,是两个花岗岩间侵入闪长岩形成的小断层.岩石具似斑状结构,基质为中粗粒,块状构造.矿物组合:斜长石(30%左右)+碱性长石(大约35%)+石英(25%)+普通角闪石(5%)+黑云母(大约5%).斑晶以微斜条纹长石为主.

曲水大桥向岗巴拉山方向南3kin处,可远观大地构造和岩石.(1]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分界特征;(2)冈底斯断裂;(3)基性一超基性岩.向东远观垭口处雅鲁藏布构造缝合带特征.由南往北,构造层序为:①冲蛇绿岩带内橄榄辉长石岩、辉橄岩、蛇纹石化超基性岩;②三叠系郎杰学群姐德秀组逆冲断片,呈透镜状分布,岩性为粉沙质板岩夹细砂岩、灰岩透镜体,内部夹红色硅质岩构造透镜体.③三叠系郎杰学群姐德秀组逆冲断片,呈透镜状分布,岩性为砂岩及板岩.露头上砂岩形成陡坎.板岩为平台;④蛇纹石化超基性岩片理化、透镜体化逆冲岩片带.最显著的特点是亚洲板块和印度扳块的缝合带.

(三)岗巴拉山――三叠统朗杰学群复理石沉积及变形特征

据历史记载,在21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称“特提斯海”.在海中沉积有数公里厚的砂岩、页岩、石灰岩等,这些沉积岩石中含有瓣鳃类和菊石等海洋生物化石.后经来自南北两边的挤压,使水平岩层向南倾斜,在力的不断作用的,岩层发生了褶皱,抬升形成今天的高山.在公路边可以看到各种形态的褶皱、断层等,属沟蚀地貌.岗巴拉山是板岩和沙岩为主.是朗杰群.了解掌握羊卓雍湖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发展和演化规律等.

(四)羊卓雍错一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构造湖

该点观察的主要是湖泊和湖泊背景山.羊卓雍错为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流湖,岗巴拉山南麓山间谷地中,整个湖面呈环形树枝状.风景优美奇特,湖面积为638平方千米,属微咸水湖,湖面高程4439米,湖水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部分为冰雪融水湖.羊卓雍错水有蓝色、黑色等各种颜色,是因为化学成分和湖的深浅决定的.羊卓雍错在200万年前的晚更新世是一个外流河,与拉萨河、年楚河一样,从西部的哲古一带向东经白地至雄曲然巴,从仁布流向雅鲁藏布.在喜马拉雅运动时期,浪卡子西部的宁金康莎一代形成南北向的强烈抬升,在则雄和龙桑之间相对上升较快,形成分水岭,现今分水岭处为一片沼泽地.东西边各有一个小湖水,西湖流向然巴雄曲汇入雅鲁藏布,而东面湖水注入羊卓雍错,这是因为原河段中部快速抬升隆起,变水流向,形成羊卓雍错.该湖泊的背景山是“U”型谷,是第四纪冰川时期留下的痕迹.

(五)浪卡子隆升构造一沉积盖层的环形构造

自喜马拉雅运动以来,青藏高原一直处于抬升隆起,但在整个隆升过程中,上升运动很不均一,仅从拉孜县到雅鲁藏布大拐弯就存在着四个快速隆升区和三个沉降带.由西向东分别是:拉孜至谢通门快速隆升区;谢通门至大竹卡相对沉降带:大竹卡至曲水色麦乡快速隆升区;色麦乡至山南桑日相对沉降带;桑日至朗县金东乡快速隆升区;金东乡至米林派镇相对沉降带;雅鲁藏布大拐弯快速隆升区;这些隆升与沉降区之间,都有一条北北东向的构造线所控制着.隆升区都形成北北东向的高山区,由于雅鲁藏布水向下磨蚀作用加速.形成峡谷,江面有时仅十几米至几十米宽.河床阶地发育与此相反.这些相对沉降区的雅鲁藏布河谷宽阔,形成很多河漫滩.河谷的两侧地势相对平缓.浪卡子正处于大竹卡至曲水色麦乡快速隆升区中.从卫星照片上可清楚地看到环形构造,经分析是属于沉积盖层的环形构造.由下面隐伏的岩浆岩引起.这些岩石的热变质现象说明它的形成与地下热事件有着密切关系.

(六)卡惹拉冰川――山岳冰川地貌

卡惹拉山口西,拉亚公路182km处,可看到第四纪地貌及外动力地质下的卡惹拉冰川特征及其冰碛物的特征.卡惹拉冰川是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属山岳冰川,而且冰川的前端搬运和侵蚀所以因侵蚀作用形成各种冰柱和冰裂隙,其搬运能力强,山口附近均为冰川堆积物,在沿途可见冰碛台地、侧碛、冰川阶地等各种冰川沉积.两侧山岭都有冰川地貌发育,有冰斗、冰舌、角峰等清晰可见.

(七)江孜县热龙乡那底村一断裂构造

该地构造线主是从当雄开始当雄~羊八井~热龙~亚东的南北向构造,地线以正断裂为主,正断层,属白垩纪.三角形经后期侵蚀作用破灭.观察宗卓组的岩性和加不热沟里的化石:l、该点岩石的岩性是沉积岩的硅质岩,基质粉沙岩为主,还含有泥质岩.断口为贝壳状断口,沉积岩是从不同的各世纪来的.洋壳向下俯冲使陆壳和陆壳碰撞在白垩纪末.地层属宗卓组.2、加不热山的构造为背斜.化石主要有深色页岩、中头足纲软体动物门化石,如菊石和双壳,属白垩纪晚期.

(八)康马县少岗村一构造片岩带变质特征

主要观察变质岩,岩石有两期一是寒武奥陶.区域变质带反应不同温压条件的变质相.更多的强调升温的过程,沿着温度升高的方向岩石分布如下:1、云母片(片岩、片麻岩),主要有矿物黑云母:2、黑云母角闪片岩含有有黑云母、角闪石;3、石榴子石片岩;4、十字石呈深红色长柱状.


(九)白朗县中学后山崖露头――地幔橄榄岩

白朗县位于江孜至日喀则之间,地理位置很一般,但所在地出露地质体却有重要的研究意义.1.蛇绿岩是超基性岩:是火成岩,洋壳补充低温高压下形成.2.异剥钙石榴子石:主要成分是钙溜石、透闪石,属变质岩.它在低温高压下最典型的是蓝片.变质岩岩石变绿,是蛇纹石化,而没变绿的则是橄榄石、火成岩这两个是超基性岩的分类.附近还出现玄武岩、石榴石角闪岩、席状岩墙群、堆积岩和紫红色含放射虫硅质岩等.因此.这一带是研究地幔橄榄岩的形成发展、后期变质变形等特征的重要地质场所.

(十)日喀则加错乡群让村一枕状玄武岩

在群让村西山上,有典型的球颗状玄武岩分布,枕状玄武岩是基性喷出岩,岩石具有粒玄结构、细碧结构、间稳结构、斑状结构等,矿物成分为80%以上的长柱和针状的长石,并有少量辉石.基性的浅成侵入岩是辉岩、长石.枕状玄武岩构造具有冷凝边,它的环境是洋底喷发(海相)有冷凝边.熔岩除枕状构造外,还有岩筒状构造、杏仁状构造、球壳状构造等,本区珍贵的地质遗迹景点已建立了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十一)夏鲁沟-蛇绿岩(雅鲁藏布缝合带南侧地质特征)

夏鲁沟为日喀则蛇绿岩出露较为完整的地区之一,出露有硅质岩段、镁铁质杂岩段;类复理石沉积与镁铁质火山熔岩段、超镁铁岩段.北侧断层带为洋壳变质岩,南侧冲堆组为火成岩,左右两侧是最原始的沉积接触.日喀则蛇绿岩套冲堆组是硅质岩为主,有泥质岩、硅质泥岩、砂砾质等,还有灰色、红色硅质岩等放射虫硅质岩.经鉴定,硅质岩中的放射虫有:属晚侏罗一早白垩世.硅质岩南侧与一套早第三纪柳区群红色砾岩呈逆冲断层接触,断层走向陡倾.砾岩中含大量蛇绿岩砾石.

(十二)日喀则东部__上白垩地层中的褶皱构造

在日喀则东、西分布着海相沉积的砂岩、页岩,根据古生物化石和同位素地质年代测定属晚自垩世,距今有7千多万年.在燕山运动晚期至喜马拉雅运动期间,整个西藏高原逐渐抬升,古特提斯海由东向西退却,后在南北两侧的挤压力的不断作用下.使该地层产生了强烈的褶皱.其褶曲形态千变万化,有圆滑的对称褶曲、平卧褶曲、尖棱褶曲、斜歪褶曲和复式叠加褶曲等,因覆盖少.又无植被,褶皱构造形态清晰可见.

(十三)日喀则江当、大竹卡一起壳断裂的坳陷带

日喀则市向东沿公路5公里可见到紫红色复成分砾岩:在江当附近雅鲁藏布中心岛上,也同样可以见到该层砾岩,后在大竹卡才有出露.这层砾岩时代属渐新世至中新世,距今已有1-3千万年.它是古地中海退却后沿着东西向的雅鲁藏布超壳断裂的坳陷带中沉积的,属山间磨拉石建造.因此,它的出露指示着雅鲁藏布断裂带的位置.它不整合沉积在北面的冈底斯中酸性花岗岩之上,南面的上白垩统由南向北逆冲而上.

(十四)雅鲁藏布江边河床阶地--雅鲁藏布断裂组合

由于从大竹卡至曲水县的色麦乡处于相对上升速度较快的地段,所以雅鲁藏布加速向下冲磨.在仁布县北的雅鲁藏布江边,现仍保留着至少四级河床阶地,每个阶地的高度均在十多米以上,说明全新世期间这段地面至少抬升了60多米,自大竹卡至色麦乡90多公里的距离内,雅鲁藏布两侧的地形成陡峻的峡谷,在狭窄地段江面仅20多米,由花岗岩和闪长岩体形成的峭壁十分险峻.色麦是峡谷地段的结束,雅鲁藏布峡谷突然开阔起来.峡谷是雅鲁藏布断裂经过区.在断层带分布着有第三系罗布莎群砾石,其中还有超基性岩体的断续分布.在第三系砾岩南侧为上三叠统朗杰群的砂岩、板岩,它由南向北逆冲在第三系砾岩之上.该处地形地貌特征和地层出露及接触关系,都与其它地方所见雅鲁藏布断裂组合形式完全一致.

三、日喀则点的教学实习运用

地质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学完普通地质学后进行的一次野外教学实习,其目的是在教师带领和指导下,通过对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的认识、描述、分析,使学生获得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以加深对室内所学的基本地质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地质思维能力和时空观念,掌握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通过观察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开阔眼界,激发学生学习地质专业的兴趣.

日喀则点实习点极具特色的地质地貌构造特点,是学生地质认识实习的黄金场所.通过组织实施日喀则点的野外实习教学,可让学生对青藏高原不同构造单元、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地层系统和构造运动,进行观察、分析,构建区域时、时空地层一构造格架,研究地质事件、分析区域地质结构构造特征,探讨区域地质演化过程,可训练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达到本科地质学专业的野外教学目标要求.

如何更好地利用好地利用好日喀则点,对学生进行更具特色的地质认识实习,我认为,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归纳、分析该点的地质地貌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调动专业课题组.投入经费,编写日喀则点专用野外实习教材;另一方面,从高度重视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角度,投入一定的资金,选出其中两、三点,科学规划建立特色鲜明的地质实习基地.不仅供本校学生开展野外实习,还可向社会开放使用,有利于地质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和研究.第三,通过开展教师培训、选派教师进修、组织教师实地考察等多种途径,对地质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加强有关日喀则点实习教学内容的培训指导,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第四,进一步补充、完善、规范地质野外实习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设计合理的野外实际教学计划、进度,认真研究建立实习成绩考核指标体系,改革实习成绩考核办法.第五,鉴于日喀则实习点的独特地质地貌特征极其价值,我们要不断拓宽思路,不仅在地质专业学生野外实习中充分利用该点,充分借住志愿者活动、“暑期三下乡”等大学生设团活动平台,通过社团活动形式,组织相关专业学生或者爱好地质研究、旅游观光的学生,积极开展日喀则点生态旅游、环保专题活动等,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掌握日喀则实习点的地质特征,从而认识更多关于青藏高原的地理地质知识激发更多学生去发现、去研究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