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问题到生态美学

点赞:14945 浏览:675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引发人们从新的角度思考和讨论生态问题.本文旨在从美学的角度审视此问题,并且结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着重阐述“生态美学”在当下存在的意义.

关 键 词:生态问题;生态意识;生态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B83-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2-0201-02

一、从生态问题说起

前些年偶然翻阅杂志看到这样一则消息:1997年,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份题为《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的声明.上面明确谈到:“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的无限开发,资源浪费,臭氧层变薄,海洋毒化,环境污染,人口暴涨,生态平衡的破坏,已经严重的威胁着人类自身生存的条件.这其实已是继1972年6月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后科学家们再次对“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的严正呼吁.继而,在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一场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

放眼我们周围的环境,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问题:空气污染;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沙化,耕地面积日益减少,沙尘暴频频光顾;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滥用导致的农产品质量严重下降;自然灾害频繁等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每天呼吸着有毒的空气,吃着被污染的菜肴,被迫接受着大量声光和粉尘污染,忍受着交通拥堵之苦等

可见,生态问题已不是一个时间段内的一个局部问题,而是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它不仅关涉到对生态平衡的维持,对环境的保护,对濒危物种的抢救保存,更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质量,甚至还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途和命运.但是,仅仅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实践问题来解决,没有哲学的深度思考,没有对于人的生存问题的形而上的考察,不把它上升到一个哲学和美学的高度,仅仅就事论事,是不能够真正清晰地认识和彻底解决的.或许大家认为,哲学、美学、生态问题,彼此毫不搭界没有瓜葛,但其实问题并不是这样.

美学是一门感性学,它研究的是人感性生存的相关问题.而生态问题恰好正是涉及到人的感性生存方式.因此,美学家们特别是中国的美学家从关注和思考人的生命存在的质量出发,从美学角度开始思考和和讨论生态问题.生态美学由此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二、何为生态美?何为生态美学?

严格说来,生态美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它是否成立还需要打一个问号.因为任何美,它之所以对人来说成其为“美”,是因为它具备某些形式因素.如韵律、比例、节奏、对称、均衡等等.无论是自然美还是社会美,其“美”之所以成立,究其根本原因,都是这些形式因素在起作用.而这些形式因素之所以对人来说成为美,是因为被人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和体验到了,并且跟人的心理结构有某种对应或应和.而生态美似乎不具备或者说没有这样完善而明确可参考的形式结构.

生态问题到生态美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态美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但是,换个角度从哲学层面讲,生态美概念却可以是成立的.按照李泽厚先生的分类,“美”概念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美的对象;美的性质;美的哲学规定,也就是美的本质.[1](p476)就美的对象而言,象自然美和社会美这些概念是从这个角度提出来的.仔细分析,生态美概念其实也是从审美对象的角度提出的.而且从它的定位上说,它应该是介于自然美和社会美之间.它既有自然美的因素,也有社会美的因素.所以说,就这个角度而言,生态美的概念是成立的.那究竟什么是生态美?我们接下来从美的本质的角度具体分析.

我们先从自然美入手.关于自然美的本质,李泽厚先生已反复论述过.自然美看起来是一些与人的实践无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形式,但当人的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征服和改造自然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便发生了变化.自然对于人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异化的力量,而变成让人可以亲近的对象.就像成为农业大国的我们对于土地是格外依赖和有感情的.因此,自然美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1](p376)而在自然人化的过程中,形式美的产生是一个关键.人类在长期、大量、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掌握了自然之中的各种感性形式――节奏、韵律、比例、大小、对称、等等,并使这些形式成为人类所掌握的形式力量,再利用这种力量创造出美,这便是社会美.社会美有着不同于自然美的独立的规则和力量,是人类艺术探索和表现的主要对象.

而生态美则不同于二者,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在“自然的人化”基础上产生的.如果说,从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当自然经历着一个不断被“人化”的过程中的时候,其实人类也在经历着不断被“自然化”的过程.因为人类本身就产生于自然.因此,人于自然便不只是索取和改造,还有另外一面的关系,一种更为源初、更为本源性的关系,那就是人对自然从精神上和生存层面上的依赖回归和共生共在的关系,即人的自然化.而人的自然化的审美表现就是生态美.

就本质而言,如果说自然美的实质,是自然的人化,是在“真”的形式结构中积淀了人的本质力量,其形式是“真”,其实质是“善”;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呈现,其形式是“善”,其内容是“真”;那么,生态美的实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本真化,即是在自然人化的基础上人对自然的回归和依赖,是在自然和社会呈现人的“善”目的的基础上对自然的之“真”的回归和强调.因此从形式上说,生态美与自然美比较接近;从具体感性形态来说,生态美又更倾向于社会美.综合分析,生态美其实是对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更高基础上的超越.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生态美”依然成立并且还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于生态美学,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国外也有EcologicalAesthetics(生态的美学)这样的概念,但这个概念在国外特别是英语世界多指景观设计、环境美化、水资源利用、森林保护以及城市建设的构思构图,带有很大的实践操作性,和我们所谈到的“生态美学”的概念不大相同.国外的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Aesthetics)更为接近,因此,西方在谈论生态美学时更多地是在谈生态实践和生态观念的应用,而我们所使用的生态美学概念更多地是指高于生态实践的哲学思想和观念,即一种精神理念或美学原则.引用著名学者曾繁仁教授的观点: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存问题.

三、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

今天,一场旨在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革命正在西方风起云涌.进入八、九十年代以来,这一运动更向纵深发展.“绿色运动”、“深层生态学”、“生态学”、“生态中心主义”、“生态女权主义”等都是这一革命的重要组织部分.这一生态革命的核心是超越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世界观,树立一种崭新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念,将以往只从人类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为从自然的角度综合地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

西方思想家在认真检讨生态危机的思想和理论根源的同时,也努力为这场生态革命寻找自己的思想依据.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西方思想家将探求的目光投向东方,投向中国,特别是老庄哲学.试图从中寻找某种可资借鉴和启发的东西.当代西方著名学者卡普拉曾明确谈道:“依我看来,在诸多伟大的传统中,道家提供了最深刻的而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2](p89)大量《老子》、《庄子》英译本的出现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这一点.其实不仅在道家,在佛家和儒家美学中也多有表现.让我们简单看一下中国的传统哲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哲学是“生”的哲学.《易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说:“生生之谓易.”生,就是草木生长,就是创造生命.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天地以“生”为道,“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主张人与万物同类、平等.

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大自然(包括人类)是一个生命世界,天地万物都包含有活泼泼的生命和生意,这种生命和生意是最值得观赏的.人们在这种观赏中,体验到人与万物一体的境界,从而得到极大的精神愉悦.程颢说:“物之生意最可观”;宋明理学家都喜欢观“万物之生意”;周敦颐喜欢“绿满窗前草不除”.他从窗前青草的生长体验到天地有一种“生意”,这种“生意”是“我”与万物所共有的等.

中国古代画家最强调要表现天地万物的“生机”和“生意”.明代画家董其昌说,画家多长寿,原因就在他们“眼前无非生机”.中国古代文学也是如此,这里便不再列举.他们共说明一个问题,就是“人与万物一体”之美,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谈到的“生态美”.

这些内容,体现的正是当今全人类的普遍价值观念,极富现代意蕴.这些传统哲学与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与今日西方生态革命所倡导的“生态意识”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似乎更豁达、更睿智,更具包容的眼光.

四、“生态美学”存在的意义

首先,在当下人和自然都已经充分实现“人化”的条件下,如何保护人类的自然之根,即如何保护人类所生存于其间的环境――大自然和人类本身的自然之性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我们如何才能呼吸新鲜的空气、享受充足的阳光、喝到未经污染的泉水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其次,从人和社会的关系来讲,提出生态美学的意义还在于提醒人们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生存的环境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说,生态美问题不仅关涉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关系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整个生存环境的关系.

总之,“生态美学”的提出,把生态美从一般的美的形态中提升出来,使人们开始从美学角度关注生态问题,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同时,也能在全球生态恶化的今天重新认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审美观.

最后,引用费孝通先生概括多元文明的文化差异与沟通交流时一句话作为全文的总结,我想也可以概括当下生态美学的立场,那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