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经济学框架下的政府预算管理探析

点赞:27049 浏览:12187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现今正处于一个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财政体制与制度框架使得我国的预算管理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在公共部门经济学的框架下分析了政府预算的经济学基础,阐述了我国目前政府预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追求绩效为重点,以西方国家经验为借鉴,试图从公共财政的视角下提出完善我国政府预算的路径选择.

关 键 词:政府预算 绩效 公共财政

一、引言

从经济角度看,政府预算是一种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边界的资金分配活动,由于其分配对象性质的特殊性――公共资金,使得这种分配活动纳入了政治程序.随着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改革的深入,政府的预算管理越来越受到关注,而完善公共预算体系,逐步实现绩效预算,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追求的最终目标.探索符合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特点的新型政府与预算管理,对于可持续发展及经济社会的进步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公共部门经济学框架下的政府预算管理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预算管理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政府预算管理的经济学基础

(一)公共品最佳供给的一般均衡分析

依据福利经济学中帕累托最佳效率条件,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帕累托最佳供给条件为,每个消费者在任意一组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组合中的边际替代率之和必须等于这组产品的边际转换率.公共产品的边际增量产生的社会总效用增量,是每个公共产品消费者消费公共产品的边际效用总和.

以UA和UB分别代表两人的效用函数,利用萨缪尔森的分析检测定,即已知效用函数、社会福利函数和生产可能性函数,寻求符合帕累托最优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目标的资源配置和产品分配方案.由社会效用可能性边界UU结合社会福利函数WO,得到切点B即社会最理想状态,即产品配置的最优,通过社会福利函数,确定财政支出的最优规模.如图所示.

(二)效率分析

1 “X一无效率”理论.“X一无效率”,实际上是指一些与组织或动机有关的因素所导致的效率损失,这种效率损失与组织结构给予处于组织中的机构或个人的激励和监督程度有关.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就是给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官僚机构更大的自由,使预算规模最大化的过程中有更少的限制.通过转嫁给纳税人的高税收以及低水平的公共怎么写作和产出来追求最大效用.

2官僚与配置无效性.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尼斯坎宁对官僚主义的经济分析进行了详尽阐述,提出了尼斯坎宁模型.在模型中检测定了官僚机构的预算―产出函数,利用简化的形式指出:公共部门的预算规模是社会最佳规模的两倍.官僚机构通过提供公共产品而换取最大的预算资助,使其效用函数中大多数变量产生有益影响,实现官僚机构的效用最大化.

三、公共部门经济学与政府预算管理的内在联系

公共品的一般均衡分析指出了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最佳配置与分配关系,得出了符合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约束条件,从理论上避免了“免费搭车”现象的产生,可以为政府以消费者及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前提的预算制定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于政府的预算管理以及预算目标的实现给以借鉴.

基于效率角度的“X一无效率”理论和官僚与配置无效性理论为政府预算的绩效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政府机构的浪费、寻租、效率低下,以及自由程度的最大化限制最低化,使得官僚机构的效用是预算规模的增函数.基于理论中所存在的问题,为实际管理提供了现实的指导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公共部门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以及经济学方法,结合我国政府预算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目前政府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四、我国政府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一)监督力度不够,预算透明度低下

人大、财政以及审计部门对预算的审查监督,是预算监督中的重要环节.由于法律赋予人大的审查批准权只是流于形式,对于审批监督的范围、内容、实施程序和操作办法,以及与之相应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都没有相应的配套法规,存在较大的随机性与滞后性.对财政部门而言,只有当预算出现了不平衡,才是《预算法》规定的预算调整的范围和内容,因此,各级财政可以在不违反《预算法》和不需要经过人大批准的前提下,将超收部分的资金安排支出,甚至“空转收支”.而外部事后审计以及对绩效的审计,由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使得审计部门的监督力量薄弱.我国目前预算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全面,甚至还处于保密状态,财政活动的透明度低下,使社会公众难以获得有关信息,社会监督机制无法有效建立,从而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二)预算执行过程中约束软化

政府预算是经法定程序审批的、政府在一个财政年度内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不得任意变更.但由于预算编制时间较短,指标的信息资料收集掌握不完备、不准确,导致后期预算执行时频繁调整,致使财政支出变动性变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以致财政资金使用中腐败现象和寻租行为频频发生.

(三)编制不科学,缺乏预见性

从预算收支上看,在收入预算的编制上,往往存在较多的随意性与随机性;在支出预算的编制上,缺乏科学的细化、量化分析与论证;从预算与中长期战略之间的关系上看,缺乏必要的连续性、长远性与预见性,难以提高预算的管理效率及资金的使用效率.

五、完善政府预算管理路径选择

(一)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

采用跨期编制,延长预算的编制时间,在上一年度数据基础上,增强本年预算的可比性、长远性和预见性.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尝试编制中期滚动报告以及财政中长期计划,以政策性、经济性为基础,编制1年、3年、5年的滚动报告.

(二)完善预算管理及监控手段

1 落实人大的监督责任,保障对预算的控制力.严格规范人大审批监督的范围、内容、实施程序和操作办法,充实与之相应的机构及人员,选用专业型的学者以及长期从事财政,审计以及统计分析的人员;改变代表的选举方式,以行业为对象,实现代表的专职化;增强审计力量,预算中应加强对审计的运用,保证预算的合法性、真实性以及效率性.

2 内部与外部控制相结合,保证执行的合理有效性.内部监控是政府或政府各部门管理者为本部门预算的执行所采取的政策和程序,能够保证全部政府和各个机构适当和有效的运行.外部监控主要表现为立法机构、审计机构和公众的监控.建立起立法机构、审计机构、公众不同层次的控制监督体系和制度,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型监督变为法律监督为主的现代化、多环节、多方位、多层次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


3 提高预算的透明度,实现预算管理的公开公正.对政府预算进行管理监督是社会的责任,体现了.“决策、管理、监督”的重要内涵,而预算透明是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前提条件.公众有权参与政府预算的全过程,通过对预算编制,预算草案讨论、批准等以及预算实施进行社会监督,从而提高预算的透明度,使其更具权威性、公开性与公正性.(三)推行绩效预算,提高资金运行效率

1 完善绩效预算的法制制度建设与评估体系.从政治学角度来讲,任何改革都是制度的变迁,当制度上升为法律,这种改革才更具有时效性与强制性.因此,推行预算绩效改革只有得到立法机关的强力保障,改革才得以实现.良好的绩效指标必须满足五个标准(CREAM标准),即清晰性、相关性、经济性、充分性及可监督性.以五个绩效指标为基础,以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等多种方法、多重价值标准、多向维度以及多元评估主体为辅助手段,建立多层、多向、多元的评估体系,借以对支出的绩效做出科学的评价.

2 政府预算与政府会计中引人权责发生制.从部门绩效预算的核心思想来看,权责制的引人,对支持绩效导向的部门,绩效预算管理模式提供重要的支持作用;从各国政府会计的发展形式上看,权责发生制会计可以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一定时期内提供产品和怎么写作所耗费的总资源成本.目前,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开始在政府预算会计中使用权责发生制,或采用部分权责发生制.

3 用绩效预算优化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在实行定员定额管理的基础上,坚持用绩效预算来优化基本支出:一是按照效率的原则,精简政府机构,限制人员编制,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二是财政部门对各部门的“人均支出水平”合理核定,以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坚持用绩效预算来优化项目支出,首先,对项目支出预算所分的三类支出细化;其次,将项目支出预算目标的设计、规划与编制融合为一体.按照效率规则,政府各部门对相关项目进行设计,提高实现目标的效率,计算每项实施计划的成本与效益配比,择优录入项目,以完成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

(四)设立单一财政账户,内外账户统筹管理.集中收支

首先,在以税收收入为主体的基础上,将非税收入纳入预算管理,逐步缩小预算外收入,最终实现政府收入、财政收入、预算外收入三者的统一.其次,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国库单一账户,“零户统管”,预算内收入直达国库,预算外收入直达财政专户,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建立新的支出拨付方式,实现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拨付,全面监控资金的流量以及流向,规范财政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的流动效率.最后,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把市场机制运用到预算分配上,提高资金的流转速度与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