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

点赞:25243 浏览:1183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不仅是许多早教机构的广告语,更是许多家长对幼儿早期教育的普遍信条.“要让自己的孩子嬴在起跑线上”的做法,就是要抢在前头,就是掌握尽可能多的技能,就是提早的识字、背诗、读文、计数、做算术,就是歌唱、舞蹈、画画、武术、学英语.而全然不顾孩子是越学越爱学,还是越学越厌学.

但其实,幼儿的学习方式几乎可以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玩,玩童才是健康儿童.家长和幼儿园应在玩乐中教育幼儿学会做人,学会观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使其能一生持续地学习、有质量地生活.这种“隐形教育”远远比单纯的认几个字、会做几道题的“显性教育”重要得多.

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幼儿园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误区多多

如果不是被找到学校,杨先生说啥也不相信三年级的儿子竟然逃学去游戏厅.为了开发儿子的智力,夫妻俩可没少操心.孩子四岁多就认得近1500字、会背诵古诗50多首,2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张口就来,日常的英语单词也说得顶呱呱,人们都说是个“神童”.可没想到上小学后儿子上课不听讲、耍小聪明,成绩一直不好,打骂也不管用.

这种因早期教育不当造成恶果的例子已经越来越普遍.部分家长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知识,对幼儿教育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日渐突出.他们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为其设计未来,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所设计的发展道路成长,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意愿和实际情况,造成了各种早期教育的误区.

错误地认为幼儿教育就是提前的小学教育.把幼教的重心放在提早的识字、背诗、读文、做算术、学英语上,以致不断加码,甚至到了孩子难以承受的地步.但学习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盲目超前往往淡化了幼儿的学习兴趣,败坏了幼儿学习的胃口,使部分幼儿对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乃至恐惧,厌学情绪由此而生;而且幼儿到了小学上这些课程的时候,容易因为“我已懂”而不专心听课,不认真学习,反而会养成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等不良学习态度;另外,由于幼儿园缺乏专科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一定正确和准确,如不正确、不准确,幼儿到了小学便会先入为主,很难纠正,特别是英语口语,如发音不准,比完全不懂英语的学生还难教.

把幼儿教育狭义地理解为单一的知识和技能教育,而忽视对孩子的品德、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可怜的孩子们,除了沉沉的书包外,仅有的双休日,也被这样那样的特长班所占据.很多父母寄予厚望,不顾孩子的实际,忽视孩子的兴趣、爱好,追赶时髦,盲目培养,不惜一切带着孩子四处奔波.填鸭式、不顾幼儿意愿的学习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摧残了孩子的身心,剥夺了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而且影响孩子良好品德和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导致孩子人格缺失,给孩子的一生带来不良影响.

幼儿时期是决定个体性格形成的主要阶段,除非经历重大变故,今后个人的性格一般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而个人的性格和品质决定其行为方式以及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所以,注重对幼儿的性格培养,应成为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性格培养的情况.例如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家庭教育中,孩子多受着过多教条的约束,总是接受一些“不许怎样”和“应该怎样”的信息,容易使他们产生保守心理、怀疑心理和不稳定感.中国人之所以缺乏扩展性、主动性和创造力,与这种教育是密切相关的.

习惯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幼儿.幼儿年龄虽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需要、兴趣,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方法不同于成年人.因此不能把成年人的想法、愿望强加给孩子,应当给孩子以选择的自由、想像与创造的自由.例如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把小草涂成或红色就硬要孩子改成绿色,看到鱼画在天上,就告诉孩子鱼应该画在水里,粗暴地扼杀孩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原因何在

之所以存在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等误区,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面有幼儿园的责任,有家长的责任,有社会的责任,有教育部门的责任,还有教材编写者的责任.

许多幼儿家长把上幼儿园混同于“上学”,他们认为上学自然要学知识,哪间幼儿园所学知识多,就把小孩送到哪间幼儿园去.他们以自己的小孩所学知识多作为炫耀的资本,津津乐道,其喜洋洋.社会舆论也普遍以所学知识多少作为评价幼儿园好差的标准,迫使大部分幼儿园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走上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道路.

部分家长虽然认为提前学习不是他们的初衷,但只要现行的应试教育存在,就无法让孩子享受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所以孩子虽然才上幼儿园,他们不得不开始为孩子“恶补”拼音、写字、算术、英语等,以便使孩子能早起跑,领先于同龄的孩子,为以后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大部分民办幼儿园和许多自负盈亏或承包性质的公办幼儿园不是真正把培育全面发展的幼儿、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作为办园的宗旨,而是一味“向钱看”.为了多收幼儿、多赚钱,这些幼儿园一味迎合家长望子成龙和社会拔苗助长的心理,不顾幼儿的年龄实际、身心实际、接受能力实际而开设一些不该开设的课程,向幼儿提出过高的学习要求,以求幼儿拿出学习成绩来,满足家长的虚荣,并以此作为“办园成绩”向社会炫耀.

而幼儿园教材脱离幼儿实际,幼儿教师业务素质偏低,教育部门对幼儿教育的错误倾向也并不予以制止和纠正.一些小学用考试(调查、面试)等手段检智测幼儿智力,无形中给幼儿园增加了压力,也使他们不得不沿着“小学化”的道路越走越远.

另外,社会上的早期培训宣传很多在欺骗家长;电视台上众多的少年儿童才艺展示和表演,突出了孩子的特长,鼓励了家长的功利,也误导了多数人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观念.

“哥哥从46周开始每天接受10分钟的爬梯训练,第52周时能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而弟弟到了第53周时,即使有人扶着也不愿尝试爬梯,可第54周之后当他再看到楼梯时,却能一直爬到楼梯顶端,并且不用旁人帮助.”心理学家格赛尔这个闻名世界的双胞胎兄弟爬梯教育实验表明,对幼儿进行的任何提前教育只会事倍功半,“到什么年龄进行什么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规律.

我们都知道,起跑线上的争分夺秒,只有对100米、200米的短跑才有意义,而人生则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其教育的成效、成才、成功与否的评价在二三十年后,根本就不是一场速战速决、比起跑,比爆发力的竞赛.将教育喻为一场短跑,是误导,是某些商家的经营之道.高质量幼儿教育关注的应该是幼儿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其目的是要培养身心健康,具有探索精神、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表现力的孩子,绝不仅仅是背几首诗、算几道题那么简单.许多孩子入学时学科知识“丰富”,并非天生早慧,而是在幼儿园接受了机械记忆训练死记硬背的结果,由于忽视孩子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些孩子往往短暂的领先后,就“泯然众人”了,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给以后的人生留下阴影.实践证明,在小学课堂上爱发言、爱参与、有后劲的常常是没有盲目进行超前教育的孩子.

正确的幼儿教育是怎样的?

对各种早期教育方案效果的追踪研究表明,早期教育中学业知识传授和读写算训练的后效往往是短期的(大约可以持续到小学4年级左右),真正体现早期教育价值、使它成为人一生良好发展之基础的因素是其间形成的学习动机、态度(佩里/HighScope报告).而按照国际21世纪委员会的观点,判断“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标准,是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终身继续学习的动力和基础”.如果是,这种教育可以说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的确,幼儿教育不是不可传授知识,但不应拔苗助长;幼儿应该享受快乐和幸福,但也不能放任不管.幼儿教育应坚持快乐、宽松、自由原则,让孩子通过游戏、活动的方式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行为习惯.让幼儿在玩耍和娱乐中增长智慧,在新奇好问中得到知识,在故事情节中幻想着奇妙,在儿歌中品尝着文字的优美等幼儿期是人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想象力和创造性十分活跃的时期,只要能够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支持、鼓励儿童的探索和想象,他们的求知欲、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就可以保持和发扬下来,否则便会很快消失.

幼儿教育一定不能是机械式、填鸭式的,一定要能唤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幼儿进行一切活动的起点和动力,是幼儿最好的老师.《论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如果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会自觉地去钻研学习,并使其以专注的精力、忘我的精神从事这一活动.当幼儿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这便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并有可能使幼儿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比知识、技能等智力开发更为重要的是开发幼儿的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意义上,非智力因素对于开发智力,优化品质,塑造良好道德行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如某位人大代表所言,现在是幼儿园小朋友学小学内容,小学生学初中内容,初中生学高中内容,高中生学大学内容,而大学生却在学幼儿园内容――对人要讲诚信、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给老人让座!可见现在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开发是非常不平衡的.

实际上,孩子在儿童时期最好的教育莫过养成良好的习惯.所谓的好孩子一定是有好习惯的孩子,所谓有问题的孩子一般都是坏习惯较多的孩子.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凡有良好习惯的人,一般都会有较高的素质和修养.人在自己的一生中,要不断培养各种良好的习惯,从小到饮食习惯、睡眠习惯、卫生习惯,大到接人待物、礼仪礼貌、工作学习等方面的习惯.好的生活习惯,思维的良好习惯,学习的习惯,都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形成的.幼儿时期养成良好习惯,将使人终身受益,可以极大地提升未来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