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中的

点赞:3751 浏览:108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提要:论文首先提出临夏州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其次,根据文化产业范畴,盘点了临夏州拥有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并指出临夏州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最后,对临夏州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提出了若干建议对策.

关 键 词: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1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3―0153―05

在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则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在这样一种国际环境中,最近几年来,国内各地区都在探索自己的发展文化产业的特色之路.实践证明,没有特色的文化,必然缺乏内在的创造力和拓展空间;没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很难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生存和发展.

作为欠发达的西部民族自治地区,如何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新审视文化传统,迅速调整文化战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大做强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是摆在临夏各族人民面前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1.临夏州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 发展传统经济自然条件不佳

临夏回族自治州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降雨量537毫米,蒸发量1198至1745毫米.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由西南向东北递降,呈倾斜盆地状态,属高原浅山丘陵区,平均海拔2000米.基本特征是:1/3面积为河谷川塬地区,1/3面积是黄土干旱山区,1/3面积则高寒阴湿.所以,从气候、地理等自条件看,农业发展的先天条件不佳,潜力也不足.

1.2 地理位置较偏,交通欠发达

临夏州地处甘肃的西南部,北部与东部与兰州和定西相连,西部、南部与青海省和甘南藏族自治州接壤.从区位上看,除了和兰州相距较近外,临夏州不是和地区与其他省份相连的必经之地,即临夏州地理位置较偏.其次,临夏交通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至2008年该州投人使用的高速公路为零.地区和地区、县与县之间的交通网络发展薄弱.先天不足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的欠发达成为制约临夏州发展大规模传统经济的瓶颈.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中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产业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3 资源匮乏,人均占有量少

就土地资源来讲,临夏州现有耕地215.13万亩,其中山旱地达1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土地容量小,人均占有量低.而且临夏地区的矿产资源极为匮乏,仅在祁连山――西秦岭一带有一定的有色金属矿藏,山地区域有部分野生药材资源,但数量相当有限,而且均属不可再生资源,并不足以拉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1.4 生产力水平不高,城镇化率低

随着改革事业的不断推进,临夏州经济有了快速增长.2007临夏州生产总值为729181万元,比2004年临夏州生产总值425046万元增长了1.716倍,但与发达经济圈相比,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较为落后.首先,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小.2007临夏州生产总值为729181万元,只占全省生产总值2699.20亿元的2.7%.其次,财政不能自给.2007年临夏州地方财政收入为27199万元,而地方财政支出却高达367571万元,自给率仅为7.39%,绝大部分县市全靠财政补贴过日子,赤字严重;还有城镇化率低,城市化是现代化实现的核心指标,2007年甘肃省城市化率为31.59%,而临夏州仅为12%,城市化水平和全省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1.5 传统商贸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费孝通在三次考察临夏后所写的《临夏行》中谈到的:“我认为必须有人把提高牧民生活所需要的用品送上高原去换取牧业产品.等但不应忘记藏族牧民是居住在三千米上的高原和交通十分不便这一事实.商品自己不会走动,要有人去运输,还要有人去出售.这支流通队伍在哪里呢藏族牧民还很少有商品意识,汉人又大多不习惯上高原去活动.我曾为此发愁.这次访问临夏,却见到了这支队伍事实上已经形成,而且正在活动,这支队伍主要就是等历史上形成的,生活在陇西走廊里的回族.”的确,“西部旱码头”、“经济二传手”也曾是临夏的名片.但我们身边的社会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青藏铁路修通了,从平原通向高原的路也四通八达,居住在三千米上的高原上的藏族牧民和内地交通十分不便的事实已经成为往事.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藏族牧民”也有了商品意识,“汉人”也开始涌上高原去活动,这意味着被费孝通认识和认可的回族流通者和相似度检测角色被严重挤压,传统商贸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1.6 文化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临夏文化相关的产业发展滞后,例如,在文化旅游方面,临夏州不用和文化产业发达的云南丽江做比较,就是和临夏州一衣带水的甘南比较,也相差甚远.2007年临夏州旅游人数为1247470人次,而甘南州达1888200人次,在旅游收入,尤其在国际旅游收入方面,临夏州为256.2万美元,而甘南州高达1338.67万美元,以旅游为例,两州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差距一目了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临夏州社会经济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后发优势,需要强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可持续性发展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囿于诸多因素制约,临夏州已不大可能再走沿海乡村和小城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势必要探索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而当前,我国政府已逐步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将文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途径的重要性.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就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国家的总体发展规划和战略性发展目标为临夏州的产业发展指出了发展方向.

2.临夏州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所谓文化产业,是指通过工业化和商业化方式所进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怎么写作的生产、再生产、供应和传播.文化产业的一切产品(包括物质、知识、技能、教育、娱乐、怎么写作与精神消费等产品),都必须具有能够提升人类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品质的特性.可以纳入文化产业范畴的行业有旅游业(含为旅游而提供的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以及旅游提供的食、宿、行及导游、娱乐怎么写作等),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消费品的生产与销售业,社会性的娱乐消遣业,社会生活及娱乐性的大众传媒如报刊杂志,提供多方面文化信息的书籍出版业,商业性的文化艺术演出与会展业,竞技性体育的商业化操作以及娱乐性的体育表演等,艺术(如音乐、美术等)以及各种知识与技能(如健身、武术等)的教育培训业,各种业,等等.临夏历史悠久,是远古人类生息繁衍地之一,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史前文明高度发达,遗迹和物质文化遗存丰富.两千年前秦汉王朝就设县、置州、建郡,古称罕,后改称导河、河州,是沟通中原与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古丝绸之路南道之要冲,唐蕃古道之重镇,有“河湟雄镇”之美誉.而且临夏拥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境内有22个民族共196万人口,其中回族在临夏州境内的总人口约61万,而信仰伊斯兰教的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占全州人口的56.4%,保安族、东乡族是临夏州独有的两个民族.所以,根据文化产业范畴,必须先要盘点临夏州拥有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临夏特色的文化产业可以从以下资源领域挖掘.

2.1 临夏民族民俗文化资源

虽然回族遍布全国,但临夏的回族却有全国得天独厚、独一无二的民俗文化资源,堪称临夏民族民俗文化资源的一大亮点.在临夏州内,还散布着东乡、保安、撒拉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这些民族共同组成了临夏州的穆斯林民族民俗文化圈.要发展临夏文化产业,必须要从现有的民族民俗文化中挖掘和提炼出特色的文化元素,打造一些特色文化名片.如:

2.1.1 临夏市八坊文化中的“特色回坊文化”.在历史上,临夏市回族聚居在城南,具体是指现在临夏市广场洪水河以南,三道桥以北,东至上二社以西,西至西巷以东的这片居民辐射的地方,这块区域也被称为“八坊”.八坊是一片浓缩穆斯林建筑、文化、社会和经济特点的商业、饮食、民俗历史的回族聚居区.

“特色回坊文化”――“八坊文化”承载着众多的文化元素.第一是历史文化元素和信息.根据研究者对“八坊”由来的研究结果认为,“坊”源于唐代,是唐时的一种区域划分,而“八坊”的概念至少在明代已经存在,而且它是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坊”,特别是明代的作为“地域实体”的“坊”的沿用.而中国的古老的“坊”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被改造殆尽,在八坊人们可以感受到过去人们的生活音像;第二是“坊”的内部规划、街区布局以及坊内建筑.在八坊这块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地方,街巷密布、纵横交错,道道相通,巷巷相连,曲折迂回.八坊内部没有高楼大厦,只是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一座座的民居院落,以传统的四合院居多,既有中国古典建筑的庄重,电有当代建筑的气魄.八坊内部的街区布局从它形成之后就少有变化,一直存在到现在;第三是八坊是中国清真寺最密集的地区,是清真寺文化的大观园.几乎每条巷道中,甚至在百米之内都有巍峨的清真寺,每座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各异;第四是在八坊感受最浓郁的回族民俗.回族完整而纯粹的民俗文化,例如,人生礼仪民俗、社会组织民俗、节日民俗、服饰民俗等在八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使用,八坊人用自己的文化来运作自己的生活.当人们走进八坊,扑面而来的就是传统而完整的回族民俗文化;第五是八坊周边还体现着回族的商业文化.八坊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作为城镇社区,商业文化是八坊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八坊的商业活动中除了满足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外,还有一些特需商品交易、古董交易等,这些都是特有文化.

2.1.2 临夏州特有民族文化.保安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州所属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保安三庄中.保安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无文字,大多数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保安族是临夏州独有的民族.保安族的饮食习俗、居住习俗、婚嫁习俗都是丰富而多彩的.而且保安族有着高超的制刀技艺,他们制作的腰刀,锋利耐用,精致美观,在当地各族群众中享有盛名,被称作“保安刀”.保安腰刀的锻造技艺已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保护.保安腰刀是保安族民族民俗旅游的最佳的纪念产品.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也是临夏州又一个独有的民族.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大多数东乡族人都兼通汉语,通用汉文.东乡人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和民间口头文学,竞技活动主要有、摔跤、打土块等.“花儿”是东乡族喜欢的歌舞形式.东乡人的乐器有“四弦子”、笛子和泥制吹器等.

在推介临夏州特有民族文化时关键要挖掘他们自身的特有民俗文化,如保安族的“保安刀”.使保安族、东乡族民族民俗文化和这个地域内回族、撒拉族族民族民俗文化可以形成规模的民俗风情圈,带动整个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

2.2 以“花儿”为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蕴涵的丰富文化产业资源

“花儿”发源于临夏回族自治州,这里素有“花儿”的“故乡”和“圣地”之美称.2004年4月和10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临夏回族自治州“中国花儿之乡”称号,同时,临夏的康乐县、和政县分别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中国花儿传承基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永靖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2006年5月20日,“花儿”被批准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花儿”经审批,已正式向设立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相关申报资料,冲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围绕“花儿”,首先可以整合各种资源,做大做强一年一度的松鸣寺、莲花山“花儿会”;其次,发展“花儿”音像市场,创出“花儿”的品牌;还有进行艺术革新和发展,搞活一些“花儿”方面商业性的文化艺术演出,作为旅游的配套产品,进行推介.所以,“花儿”是临夏州最丰富的文化产业资源之一,“花儿”文化产业大有文章可做.

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开发砖雕、雕刻葫芦等临夏特有的民间工艺产品,也是临夏发展文化产业的出路和优势.临夏砖雕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典型代表之一,首先对它的保护发展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对其传统产品进行改造提升,并使之产业化,既继承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为发展地方文化产业经济作出了贡献.

2.3 以古动物化石、彩陶和齐家遗址、炳灵寺为主的古文化资源

临夏州是古动物化石蕴藏丰富的地区,所辖7县1市都有古动物化石,分布面积达3250平方公里,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出露点达48处.临夏州出土古动物化石数量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保存之完好,在中国十分罕见.和政古动物化石博物馆是我国唯一一座古脊椎动物化石博物馆,是继四川自贡恐龙化石博物馆、西安半坡民族社会遗址之后兴建的全国为数不多的中国国家级专业博物馆之一,该馆的建成使用为科学、长期、妥善保护这一具有垄断性的珍贵资源,为形成自贡――和政――西安这样一条地球演化、生物进化、人类出现的专题旅游,举办风格独特的科学展览,接纳国内外专业研究人员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和青少年及游客科普修学,提供了便利,也为临夏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的黄河流域是文明的发祥地,有这样一句话:1000年历史在北京;3000年历史在西安;8000年历史在甘肃.甘肃大地湾是一个令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地方,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遗存之一,这已经为大家所熟知.而中国人所熟知,所公认的“彩陶王”的出生地到底在那里不在大地湾,也不在西安的半坡,而是在临夏州的积石山县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的三坪遗址.“彩陶王”是全世界史前陶器中的“”,“彩陶王”和它所处的遗址的价值和地位是至尊和独一无二的.所以,出土“彩陶王”的三坪遗址是临夏州具有的独一的、品质极高的、能够打响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特有品牌.除此之外,临夏的广河、东乡等地还拥有大量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和文物,这些也为临夏打造彩陶产业文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资源.

2.4 其他文化产业资源

临夏为“中国的小麦加”.伊斯兰教“四大教派”,即格迪目、伊赫瓦尼、西道堂和赛莱非耶在临夏俱全;“四大门宦”,即哲赫忍耶、虎夫耶、库布忍耶和尕德忍耶在临夏颇有影响.临夏是清真寺和拱北的博览园,这些都是临夏特有的文化资源.

临夏作为中国经堂教育的兴盛地,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穆斯林青年在临夏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义务教育,这种教育形式也应该向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产业发展,这不仅充实了临夏州的文化氛围,而且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3.临夏州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

3.1 文化观念传统

长期以来,临夏经济开发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对于文化,很多人仅仅把它看成是精神产品,忽视了“文化也是生产力”,少有从产业化角度来谋求文化发展.尤其这种文化传统观念体现在人们对于临夏穆斯林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方面.

历史上穆斯林在临夏的定居,使得伊斯兰文化成为临夏回族、保安族等穆斯林民族的天然文化根脉.伊斯兰文化已经渗透到他们传统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临夏穆斯林对于自己的民族传统习俗,更立意于信仰层面而非文化层面.在临夏人们更多的是体会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非文化的商业产品属性.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传统的文化观念和意识将会束缚临夏文化产业的更广更深的挖掘和展示发展.

3.2 从产业结构上看,临夏文化产业发展极不平衡.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出游的需要,临夏旅游业也有所发展,但其他文化产业门类还未能真正进入发展的正轨.就是“一枝独秀”的旅游业,也在打造“生态旅游”品牌的过程中,在强调自然生态景观开发利用的同时,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民族文化资源在景区文化内涵打造上的作用.因此,临夏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缺乏文化“因子”的广泛介入,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未能紧密结合,显得枯燥乏味,开发层次总体偏低.

3.3 许多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够,濒临危机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类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都在变迁或消失.在临夏,由于文化保护意识的缺失,这种文化变迁和消失速度更快,许多的文化产业资源濒临危机.例如:临夏市的八坊古老民居几乎就消失殆尽了.近期临夏市成立了“八坊民宅保护修缮领导小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八坊民居濒危的现实;还有“花儿”的情况也不容乐观.随着我国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和转型,“花儿”受到了很大冲击,由于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削弱了“花儿”的地位.此外,大量青年农民外出打工,学会唱流行歌曲,这也让临夏的“花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所以,“花儿”也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列中了;还有,临夏是新石器时期的文化中心,许多赫赫有名的文化遗址都是以临夏的许多地名而命名的,如以齐家、半山古文化,但我们只是在博物馆中领略了它们的璀璨,但无从从具体的遗址中感受它们的历史的轨迹和人类发展的脉络.所以,恢复或者开发考古遗址已迫在眉睫.

3.4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的资金匮乏

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文化产业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程度直接关联,经济社会越发展,越有利于该地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总体而言,临夏州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局面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产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2007年,临夏州国内生产总值虽然达到729181万元,增长11.44%,人均GDP达到3690.69元,但是,这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10335元.2007年临夏州地方财政收入为27199万元,而地方财政支出却高达367571万元,自给率仅为7.396%,大部分县市全靠财政补贴过日子,赤字严重.所以,临夏州财政为吃饭财政,能够投到文化产业方面的资金是杯水车薪.由于资金投入极其有限,加之在投资方向和融资共享渠道上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投入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资金较少,远远不能适应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这样,因资金的制约,会造成一些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无法启动,或者无法正常运转,或难以为继.


3.5 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资源稀缺

人才资源是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文化产业发展更是离不开人才.目前,临夏州文化产业发展,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民族文化产业人才规模跟不上产业形势发展需要.临夏州目前缺乏一支规模较大的民族文化产业研究、开发、经营和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尤其是缺乏既熟谙临夏民族文化又懂策划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第二,民族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素质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现有一些民族文化研究者、开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不适应文化产业化的要求,这主要是与现有的一些民族文化研究者、开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思维和能力等有关.第三,民族文化产业传人后继乏人现象严重.

4.临夏州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议对策

4.1 全州上下解放并统一对文化产业思想认识

要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它的商品产品属性分开,同时要明确文化可以作为产业来发展.当然这种认识普及到领导、干部群体是没有大问题.但在临夏这样一个伊斯兰文化兴盛的地方,最主要也是最难的是让普通穆斯林群众所认同.

临夏回族自治州存在国家社会管理组织体系和社会民俗组织体系共存而又各司其职的现象.对于临夏穆斯林来说,哲麻尔提是民众社会组织中的民俗组织.每个哲麻尔提中的清真寺,尤其是清真寺中以开学阿訇为首的教务系统和以学董为首的寺务系统则代表了这种民俗文化主体部分的权威.所以,让普通穆斯林群众了解和甄别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和它的商品产品属性,首先要让临夏各哲麻尔提中的代表者理解这些文化现象.所以,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如:组织全州相关人员学习认识,或组织到其他穆斯林相对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西安回坊、宁夏银川等地)学习考察等形式,把穆斯林群众的思想工作任务移交到临夏各哲麻尔提中去.这样就能从上到下解放并统一对文化产业认识思想,为临夏文化产业的发展解除思想上的羁绊.

4.2 加大政府层面的宏观引导统筹

从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经验来看,发展文化产业首先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因此,发展临夏特色文化产业,需要临夏州政府和县、市各级政府站在战略高度,对临夏州特色文化产业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首先,可制定相关的倾斜政策,为临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加强宏观统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在《临夏州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对县(市)建议开发项目中就充分体现了政府层面的宏观统筹和资源整合.

4.3 合理开发文化资源,保护文化生态

当下许多地区文化产业化过程中较普遍地存在短期行为:一些古迹、文物、建筑在开发的名义下遭到严重破坏.许多民间歌舞、习俗被庸俗化、简单化、奇观化.这些行为损害了文化原有的神韵,破坏了文化的生态平衡,无疑是得不偿失、竭泽而渔.文化产业是保护与开发并重的事业,是合理保护意识指导下的合理开发.因此,临夏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应依循科学发展的原则,遵循艺术生产和市场经济规律,对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合理、有序地开发.而且还应该建立一套文化资源的评价体系,将可资开发的文化资源进行评估,甄别出可优先投资、盈利的文化资源,从而可更合理的开展开发指导,避免一哄而上.

4.4 改革旧有体制,培养市场主体,鼓励多渠道资金进入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改变现有体制,培养市场主体,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发展临夏地区文化产业,首先应鼓励多渠道资金进入,尝试文化机构与企业的重组和联姻,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以公司行为的方式进行运作,探索文化企业的新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同时,对于临夏地区的文化企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偏小、底子薄的问题,建议从资金、财政税收等政策到人才配给给予一定倾斜.并且应该选择具有潜力的文化企业重点扶持,以培育规模化、集团化的大型文化企业,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4.5 树立文化品牌意识,打造临夏特色文化产业品牌

品牌,特别是名牌,是一个企业产品和怎么写作在市场中求生存和谋发展的重要资源和宝贵财富之一.发展文化产业也不例外,需要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文化.临夏有彩陶王、和政羊,还有原汁原味的回族民俗“博览苑”和独特的保安族、东乡族等文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临夏现有文化产业市场竞争力弱,还没有出现特有文化的品牌产品,拥有丰富民族文化产业资源的临夏人拿着金碗要饭吃.因此,我们自身要积极挖掘临夏的特有文化资源,培植特有文化产业.在民族文化产业对外宣传方面,要转变观念,采取一些特殊措施,集中力量重点推出能代表临夏州民族文化的一两个宣传品牌;重点办好一两个对外宣传的风情节,切勿遍地开花;加强民族文化研究成果在国内外的宣传力度,扩大民族文化艺术精品在国内外的展演,争取一些全国性、国际性的民族文化活动和学术会议在临夏举办,让临夏州民族文化和文化产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总之,要十分关注品牌级的文化产业发展和打造.为此,临夏州文化产业发展要走特色战略之路,这就需要注意深刻理解“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内涵,把握临夏州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需要展示临夏州有别于其他地方的差别优势,实施差别化竞争.

4.6 培养发展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新人才、夯实智力基础

人才是临夏州文化产业乃至整个地区发展的智力基础.临夏州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加大基础教育投入,为临夏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准备后备人才;另一方面,就是在临夏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培养民族文化的开发者、经营者和管理者.还有对临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要有整体规划,使临夏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在变迁的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如可考虑让民族文化进课堂,在民族地区的中学和大专院校增设民族传统文化课程.制定规划,系统地培训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扩大专业人才队伍.对目前散居的民间艺人建立专门档案,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工程、“民间艺术大师”评选活动和建立“民间艺人人才库”等多种方法.集中有限的资金为从事民族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提供必要的经费,创造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当然,人才培养是个长线过程,不可能一簇而就,在目前文化研究、开发和经营人才匮乏的情况下,聘请相关人才也不失为良策.

发展文化产业对于临夏州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特殊意义.首先,经济上看,发展文化产业对临夏州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劳动力转移,增加人民收入都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其次,发展临夏州文化产业,拉动民族地区发展,也是落实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此外,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也是临夏州少数民族文化实现自身产业价值和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临夏州发展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迫在眉睫、时不可待!

(责编:梅 文;校对:正 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