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的

点赞:10926 浏览:447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的佳木斯市为例,系统梳理、分析、总结其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方面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 键 词:新型城镇化;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045-02

一、佳木斯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佳木斯市地处我国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汇流而成的三江平原腹地,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区域中心,辐射人口超过1200多万.近些年,佳木斯市围绕打造特色城市、经济强镇、区域重镇、文化名镇,切实抓好城镇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体系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构建中心城市现代化、县域镇村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一)规划先行,用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指导城镇化建设

结合当地具体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人文环境和产业基础,按照功能定位准确、区域布局合理、产业支撑有力、文化品位高尚、建筑风格独特、个性特色鲜明等要求,科学编制市城镇化总体规划、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增强市域和小城镇产业发展、公共怎么写作、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进一步完善市、县、镇(乡)及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逐步建立起了以佳木斯市区为核心,五县城区为依托,10―15个中心镇为骨干,50―60个小城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层级清晰、功能明确的城镇体系.

(二)产城融合,坚持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两手抓”

坚持以产业化振兴城镇,以城镇化助推产业,进一步强化大项目带动、大企业引领、大产业集聚、大园区承载、大市场配套五大支撑,努力做大做强以煤机、电机、联合收割机、骥驰拖拉机和沃尔德电缆为代表的“四机一缆”产业项目群,着力抓好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富锦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同江经济开发区和木材加工园区等十大重点园区建设,促进二、三产业向城镇延伸、集聚.富锦市二龙山镇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将村屯原址规划为20个农机具停放区(农机合作社)、10―15个畜牧养殖小区,规划建设一个对俄贸易园区、一个工业园区、一个农贸综合市场和一个生态农业观光园,并将村屯剩余建设用地按比例退耕,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融合.

(三)强化基础,提高城镇化的承载能力

积极适应城镇化对综合交通体系怎么写作差异化和多元化的需求.积极推进对外通道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等对俄口岸运输枢纽工程.构建区域城际交通网络,重点建设哈佳高速铁路等城际快速铁路工程.加强城乡公路建设,完善城乡道路网络,形成快捷的城镇联系通道.实施城市路桥畅通工程,推进外环、中环、内环路建设.健全完善基础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城市骨干电网建设、灌区水利工程建设、城乡信息网络工程和“三供三治”工程,为城乡发展积攒后劲.

(四)市场运作,以多元投入保障城镇化建设

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参与城镇化建设的合力.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结合整乡(镇)推进、城中村改造、旅游资源开发、房地产开发等项目建设,拓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富锦二龙山镇以地融资实现了整乡推进,郊区四丰乡以旅游资源融资实现了由村民向市民转化,东风区建镇以房地产开发实施了城镇各项建设工程.深入研究国家和省各项鼓励政策,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灵活运用金融政策,积极筹措城投债、私募股权等.

(五)以人为本,完善城镇化各项保障体系

正视农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差异性,关注和致力于解决农民的利益问题,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把好事做好.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优化医疗卫生怎么写作,不断提高小城镇社会保障水平.优化劳动就业怎么写作,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下大气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养老难等问题,不断提升小城镇的吸引力、凝聚力.目前,已成功探索实践了一些有效模式,如郊区四丰乡通过旅游带动、富锦二龙山镇通过宅基地置换开发及建国镇的市场化运作等,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4年,全市重点推进了7个城镇化试点、7个新型农民社区和14个中心村.

二、佳木斯市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

推进城镇化建设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需要实现城镇与乡村的双重转型,还将面临各种挑战.

(一)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面临高成本、高风险的挑战

土地和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农业用地、用水成本不断增加,农产品上升空间有限,抑制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的增长.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身体健康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加大.受国际市场影响和冲击大,保持主要农产品供需总量与结构平衡难度加大.从近几年佳木斯市的情况看,水稻、大豆、生猪等主要农产品都先后受到国际农产品市场冲击,柴油、化肥等主要农资也受到国际市场影响.

(二)城镇化建设中农村土地问题的挑战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还将吸纳更多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因此工业化和城镇化必将逐步占用农村土地.从目前情况看,一些地方以拆除农民住宅、撤并村屯的办法,将农村节约的建设用地用于城镇建设,这固然解决了城镇扩张建设用地的问题,但却把许多的矛盾和冲突留给了乡村和农民.尤其是撤屯并村后集中居住的农民,由于没能改变生产方式,但却必须改变生活方式,往往陷入收入没有增加而生活费用明显高涨,从而入不敷出的窘境.

关于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村经济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三)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变市民问题的挑战

农民市民化的真正目的是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社会福利待遇,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民市民化不仅仅是户籍制度改革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城乡公共怎么写作、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乡就业均等化、一体化.其身份转变和享受市民待遇问题已成为城镇中日渐突出的一大社会矛盾.(四)农业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的挑战

佳木斯市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中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和深层次矛盾,还将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至今,农业大而不强的弱势地位没有改变,农民单纯靠农业很难富起来;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不同步,农业资源优势没有转换为经济优势,更没有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性产业;城乡一体化发展不协调,政策不配套,制度不完善;发展机制体制与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农村宅基地使用、农房拆迁、农房改造、整村搬迁、户籍管理、社区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怎么写作、税费征收等还一直延用城市相关政策和办法,与城镇化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

三、促进佳木斯市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促进佳木斯市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需要中心城市、县城(城关镇)、特色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等不同规模、层次、等级的增长极协同发挥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中心城市是实现依城促产、以城带乡的主导力量,应按照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自身特色,加快经济发展,壮大城市规模,增强聚集和辅射带动作用,使之真正成为各区域空间组织的核心.要统筹推进老城区改造和城市复合型新区建设,加快城市新区建设,培育综合商业商务怎么写作区,推动现代怎么写作业和高端制造业集聚,形成功能互补、集群发展的中心城市发展空间布局.

(二)提高县城的承载和承接作用

应抓住黑龙江省县域经济较快发展的有利时机,支持有条件的县按设市的规模和标准进行规划建设.全市的县级市和一般县城要按照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提高县城规划建设水平,注重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强化产业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怎么写作设施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区、县城新城区和旧城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三)增强小城镇的重要节点作用

小城镇具有产业与人口聚集、辖射带动、怎么写作、吸纳农民就业与带动农民增收等重要功能,是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传统农村向现代社会转变,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节点.要坚持分类指导、合理布局、适度发展原则,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对产业基础强、区位条件好、发展游力大的重点镇,实施扩权强镇试点,赋予部分县级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积极探索交通导向开发模式,优先支持位于中心城区与组团之间快速交通通道节点上的小城镇发展,使之成为密切中心城区与组团联动发展的支点和现代化小城镇.支持具有资源和产业优势的特色镇,加快发展矿产资源、农产品加工和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逐步扩大城镇规模.


(四)强化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作用

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城乡统筹方略,既要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又要下大力气抓好美好乡村建设,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怎么写作向农村延伸,从根本上缩小城乡差距.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按照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区建设规划“四规联动”的要求,因地制宜选择建设摸式,综合考虑生态宜居、自然景观、传统文化等因素,体现地方特色.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培育现代产业体系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县域二三产业,带动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