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经济行为特点与校园经济诚信建设

点赞:6996 浏览:234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经济行为,有其独立的特点,进而影响一代青年的行为趋向.经济诚信透过大学生的经济行为对经济发生作用,体现了主体的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主体意识在形成深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在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上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主要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的影响下,其心理和行为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特征.因此,诚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践行经济诚信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分析大学生经济行为特点为基础,明确大学生经济诚信内涵;提出建设诚信校园的有效方法和机制.

【关 键 词】大学生,经济行为,经济诚信,内涵

中华民族素有崇尚诚信之传统,在古老的诚信道德思想学说的传播和熏陶下,理应形成一种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一个诚信缺失的人在社会中绝无立足之地,他的工作和生活都会面临危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更应该以诚信为本,真实无妄,信守承诺.在当代大学生中,绝大多数都具备诚信的道德品质,对诚信道德有着较高的认知水平和较强的认同感,能够遵照法律法规和道德行为准则履行经济行为.

一、大学生经济行为概述

(一)经济行为概述

从狭义来说,站在宏观的角度,经济行为是指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如消费、投资、税收、进出口等;从广义而言,经济行为不仅指这个国家的外在的可见的经济活动,而且还包括与外在经济活动相应的制度、体制、政策、民族习俗习惯、传统文化等内在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活动.

就个体而言,经济行为是指人在资源配置之间进行决策和选择,以达到满意利用的决策行为与选择行为.由于个体之间存在人格差异、心理差异和认知偏差,所以不同的个体表现出来的经济行为也是不同的.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行为是一种“选择”行为.选择是在得与失之间进行权衡,是在若干个方案中进行决策.从经济学意义上说,选择是在“难以兼得”的“鱼和熊掌”当中寻找“替代”关系.经济行为的选择或“替代”目标是均衡,是在现实的非均衡状态中不断地追求理想中的均衡.当“利等于弊”、“得等于失”,人们停止选择时,经济学称之为“均衡”或“最大化”,是经济行为的一种理性状态,也是一种和谐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状态.


(二)大学生经济行为特点

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当代大学生的经济行为,有其独立的特点,进而影响一代青年的行为趋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在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流行时尚的影响下,其心理和行为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特征.

1.渴望独立和自由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的社会角色较过去也有所差异.伴随着外界环境和心理因素的转变,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也发生着变化.

大学生活是独立生活的开端,使学生的独立意识得到充分发挥.中学阶段,父母亲人都在身边,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学习之外的一切事情皆有家人帮忙处理,从洗衣、烧饭到着装、外形等.进入大学后,没有了父母长辈的悉心照顾,日常的衣食住行都由自己安排,同时还要兼顾学习,这对大学生来说也算是一种挑战,而独立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钱财的管理.大学生钱财主要来自家长,如学费、生活费等,因此,大学生具备了独立生活的条件,独立意识增强,向往自由空间.他们认为自己上了大学就能够独立了,已经不满足于所有的事情都由父母包办,不愿受家长约束,需要独立计划支配自己的钱财.可以说,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给了大学生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自由空间.

2.推崇实际和自我

从总体上看,在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和市场经济化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经济行为呈现出积极、健康的态势,市场经济带来的自由、竞争、公平、效率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以实际效益为评价标准,懂得积极地适应社会,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整个社会的功利意识加强,成长在物质丰富条件下的大学生普遍认为,价值标准首要的应该是功利,奉献与索取应该平衡,讲求实际和实惠.从求学的角度讲,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化知识,能够很快地把握最新科学知识和科学的发展动态,同时他们渴望回报,他们普遍倾向于将学习知识作为将来获得经济收益的直接手段.

另外,由于现今社会处于信息飞速发展和膨胀的时期,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当代大学生极力宣扬个性化,从言谈、举止和着装上都可以看出其很强的独立自主意识和突出自我的表现力.他们更注重自我满足、精神上的愉悦和心理上的认同,选择极具个性的方式来满足自己.

3.盲目从众和攀比

大学生每天都和同学、朋友进行密切接触,因此他们的行为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他们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并以此获得群体的认同.由于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的欠缺,大学生理性经济行为意识尚未完全成形.周围人的经济行为,会影响单个个体的经济行为.当某一现象在一个群体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或时尚时,必然会同时加快这种趋势的蔓延.这种从众心理、缺乏计划性的盲目消费直接造成经济浪费和支出不合理.例如,有的学生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电脑,情愿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的学生为了一双名牌鞋子或者名牌服饰,不顾昂贵的也要满足自己的;甚至有个别贫困家庭的学生也在追求物质上的高档次.这些都源于大学生相互之间的攀比心理.西方国家提倡培养学生的经济独立能力和理财意识,这是我国教育所欠缺的,使得我们的大学生自小就无法真切体会到赚钱的不易,进而造成轻率消费.

4.追求时尚和刺激

大学生站在时代的前沿,敢于尝试新鲜事物,追新求异,触觉敏锐.他们热情、奔放、富于想象,希望用新异的形象来展示自己的青春活力与,是新商品、新消费方式的追求者、体验者和推广者.他们喜欢拥有独特风格的商品,引领时尚潮流,无论是电子设备、服装、发型,还是生活用品,都追求最新款式.在文化生活和经济活动中,他们希望得到刺激的感官体验和快速的收获回报.二、大学生经济诚信内涵与要求

大学生经济行为特点与校园经济诚信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大学生经济诚信内涵

大学生的经济诚信是指在大学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中诚实守约、讲究信用的一种行为规范,包括大学生在参与经济活动时遵循法律规范和商品交换规则的诚信行为.

经济诚信是一种经济道德规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企业、个人都成为经济主体.大学生作为社会人,也是经济主体.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作为利益主体,其行为必然带有功利性.因为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利益就成为影响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资源流向的主要因素.大学生虽然还不能直接进行物质财富的生产,与社会和他人形成直接的物质关系,但其在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却必须与家人、同学、老师、学校、社会以及国家发生各种各样的经济联系和关系,比如与父母形成的供养关系,与某些老师、同学形成暂时性的私人借贷关系,成为公共场所、企业、商场的消费者等.大学生在这些经济关系中的诚信表现超越了传统的道德范畴,上升到关乎社会经济的大问题.

(二)大学生经济诚信的要求

经济诚信一方面要求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以诚为本,另一方面要求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讲求信用.如果歪曲了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解,则在利益的追求上就会出现偏差,资源就会流向那些能够获取暴利的非法领域,比如制检测贩检测等,利益的分配就体现不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而经济信用可避免经济主体类似偏激经济行为的发生.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互相诚信,反对一切失信和欺骗行为,保证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主体的功利诉求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应正确处理好局部与整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用正当的方式获取合法利益,使资源实现真正的优化配置,体现市场经济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因此,经济领域的诚信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

根据大学生经济生活和经济关系的内容以及经济诚信的涵义,大学生经济诚信的具体要求如下:

1.在日常经济行为中坚持诚信原则

在商品交换活动中,坚持商品的所有权属性,不妄取,不偷盗,不违背商品交易的基本诚信原则.具体包括:购写学习及生活用具时足额支付货币;销售商品时按时按质按量进行所有权的转移;不以没钱为借口,故意拖欠学校学费;不在可能的情况下逃车票或电影票;不虚荣好胜,避免开支远远高出家庭经济承受能力;不在新华书店和公共图书馆偷走自己所需要的书;不利用大学生身份向同学、熟人和其他消费者推销检测冒产品等.

2.信贷领域不随意违约

在以信用作为支撑的信贷领域,信守合同,不随意违约,敢于直面违约责任.具体包括:向老师和同学借钱按约定归还;根据国家社会助学贷款的政策规定,通过提供实事求是的家庭和获得相应资助或贷款,按照贷款的支出要求使用,并按照约定准时、足量地偿还;按照信用约定进行消费,不在信用卡和手机卡欠费之后销毁和丢弃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充分说明:在经济运行发展的背后,存在着某种精神力量的作用,这种精神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大学生虽然身处精神塔,但其经济行为同样受到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的约束,并对社会经济造成影响.大学生经济诚信既是制度规范,也是道德规范.经济诚信透过大学生的经济行为对经济发生作用,它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作用过程,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过程.因此,经济诚信作为一种主体意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体现了主体的一种人文精神.这种主体意识在形成深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的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大学生主观上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身,从而在更高的层次和水平上实现人的自我价值.

三、校园经济诚信的建设

在、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诚信既是大学生的“道德名片”,又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通行证”.诚信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和高校的重视.身处校园的大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是参与经济活动的重要个体,必须树立诚信理念和信用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是其步入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经济诚信是我们学习做人的关键,经济上的不诚信,就如同人生防洪堤上的小裂纹,会延伸扩展,如不及时修补、加固,就会造成溃堤的恶果.一个人没有信用的人,是不受欢迎也不会有所发展的.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是不可能有科学的理想信念的,更不可能为崇高理想而牺牲个人利益.

(一)树立经济诚信理念

1.培养经济诚信道德的心理机制

社会诚信成于内而形于外,个人内在诚实是其社会经济行为能够信守诺言、遵守契约的心理基础.经济诚信作为一种道德规范,一旦被主体内化,即成为经济主体的精神气质和人格品质.经济诚信这种道德规范需要经济主体的自律来完成.一个人要做到诚信,个人的道德自律是第一道保障,这种道德的约束力量主要来自内在的精神信仰,这种精神信仰不是先天的,而是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接受各种教育以及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而逐步形成的.树立经济诚信理念,要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建设,广泛开展具有时代特色的、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诚信教育中倡导“诚信光荣”的理念,培养诚信道德的心理发生机制,形成诚信心理需求与道德实践“知行合一”的自我教育环境.

对于社会人这样的经济个体而言,诚信是立足之本.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以诚信为本,具有重承诺、守信用、讲信誉等良好品德.

2.注重个人品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走向成熟的阶段,各种观念尚未定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及周围环境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其经济交往中诚信行为的发生和诚信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然而这种可变性又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规范和约束使其形成严于律己的自觉意识,达到教育、引导其养成正确的经济诚信行为,并逐步上升为习惯、修养的目的.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使他们形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廉洁奉公的良好品质,摒弃见利忘义、贪图私利的恶劣行径.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积累.大学生只有把诚信理论渗透到自身文明修身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诚信品格.(二)加强经济法律法规学习

经济诚信与经济法律法规是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健全的法制体系是诚信规范的基本保障,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社会诚信和经济信用体系具有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作用.欧美发达国家诚信度较高,他们的现代经济是建立在高度诚信的基础上的.它们建立了完善的信用法律制度和健全的信用管理体系,社会监督系统也随处可见.显然,良好社会风貌的形成与法制健全、制度严密不可分割.健全的法制消除了人们产生不守信用可能不会被发现、不会受惩罚,反而还可能因此获利的侥幸心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办事,就会避免那些合德不合法或者合法不合德的违规行为,就能够实现经济行为和道德行为的和谐、自律和他律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加强经济法律法规的学习.例如,在对待缴纳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的问题上,大学生要认识到,缴纳学费、住宿费等有关费用是在校学习期间应尽的法律责任和道德义务.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契约,而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困难资助.既然是契约,就要依照约定,按时偿还贷款,做到诚信还贷,知恩图报.1998年8月29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学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2005年4月1日由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六条指出:“学生在校期间依法履行下列义务:(四)按规定缴纳学费及有关费用,履行获得贷学金及助学金的相应义务.”作为时代骄子,大学生要从自我做起,加强对经济法律法规的学习,从理性上判断经济行为的合理性.只有宏观的法治环境使诚实信用成为全社会公民自觉的、理性的选择,大学生中不诚信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三)加强信用知识的学习

当代大学生信用意识不强,某些信用污点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为和谐社会的建设留下隐患.因此,加强大学生信用知识的学习和大学生的个人信用建设,树立良好的信用意识,优化大学生信用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强信用经济知识的教育普及

专业化的信用教育是围绕信用管理的专业知识进行的系统化教育,培养的是信用管理行业的专门人才,但目前这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还属新兴专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内容的教育在国内长期处于薄弱环节,加之我国传统的诚信文化中较为缺乏此方面内容,人们交易信用的意识较为薄弱,因此特别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系统教育,为大学生信用意识的建立和巩固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

2.普及个人信用报告和相关法规知识

个人信用报告是记录用户过去信用信息的文件,是用户的“经济”.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信用报告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相关调查显示,在3000余份调查问卷中随即抽取1264份调查问卷,其中知道个人信用报告应到中国人民银行进行查找的大学生共有324人,占到抽样总数的25.63%;了解个人信用报告采集信息的人数为295人,占到抽样总数的23.33%;有83.22%的同学从未查过自己的个人信用报告.因此,在大学生中普及信用报告知识,使学生了解信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常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3.学校加强大学生经济诚信教育和管理

信用制度的建立需要社会诚信大环境的支持,在校园里更要加强信用教育,加强舆论监督、树立榜样,倡导诚信文化,建立个人信用档案,规范个人行为;加强大学生对所面临的与学校、银行的经济信用关系的了解;不编造和利用虚检测的证明材料申请助学贷款和各项资助;不恶意拖欠学费、国家助学贷款等费用,积极履行贷款合同,按时偿还助学贷款;加强大学期间应该艰苦奋斗,摒弃攀比享乐的经济生活观,不恶意透支信用卡;不偷窃、诈骗他人财物;加强经济失信之后可能带来的多方面危害的预防和警示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失信的严重危害,认识到失信的恶劣后果,从而使高校信用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四)培养正确的理财观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普遍缺乏理财意识,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很多人认为,理财就是生财、发财,是一种投资增值,大学生尚无经济基础,不具备理财条件.其实这是一种狭隘的理财观念,生财并不是理财的最终目的.理财包括开支节流和收入开源两个基本的方面,它是一种对自己人生的长期规划,目的在于学会使用钱财,使个人与家庭的财务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所以,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个体,不论富裕与否,都应该学习理财.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面临或者将要面临各种社会现实问题,应该首先接受理财教育,具备必要的理财知识.学校应面向大学生开设投资理财课程,对大学生而言,学会消费和理财,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同样重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正确的理财意识,懂得怎样的消费是科学的、合理的,理应成为将来社会生存的必备技能.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如果我们能够在大学或者更早的时候就树立理财意识,积极学习科学的理财观念,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人生观和荣辱观,进而对我们一生都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