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文书电子送达的收悉确认

点赞:4629 浏览:137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电子送达不但承载“送”与“达”的功能,而且要“确认其收悉”.电子送达中存在送而不达、达而不悉以及视为送达等问题.采用电子签名技术、不可否认技术和云存储技术,可以从技术上解决电子送达的确认收悉问题.经受送达人同意、规范电子诉讼文书格式、建立电子送达平台、规范送达回证、设立专职送达员,是确认收悉的程序保障.

关 键 词电子送达确认收悉程序保障

作者简介:颜研生,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律文书学.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6-110-02

新《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规定:“经受达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能够确认其收悉的方式送达诉讼文书,但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除外”.作为第七种送达方式的电子送达无疑丰富了法院的送达途径,缩减送达时间,降低诉讼成本,提高审判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及时行使和实体权利的实现,符合了程序正义的客观要求.但电子送达如何做到“确认收悉”,这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确认收悉”的存在问题

送达是审判流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诉讼文书只有送达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才能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才能推动诉讼活动的开展,因此新《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采用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送达诉讼文书必须能够“确认收悉”.电子送达不但承载“送”与“达”的功能,而且要“确认其收悉”.电子送达中确认收悉的规定表明信息安全是电子送达考虑的首要因素.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电子送达的确认收悉可能面临以下问题:

(一)送而不达

在司法实务中,可能存在电子送达送而不达的情形.以电子邮件为例,作为一种网络应用怎么写作,电子邮件采用的是简单邮件传输协议TP(SimpleMailTranerProtocol).因收件方的配置问题,可能使电子邮件送而不达;因电子邮件遭受网络拦截或网络病毒感染,可能使电子邮件送而不达,这必然导致受送达人无法获悉相关电子诉讼文书,从而延误相关诉讼程序.

(二)达而不悉

即使相关电子诉讼文书送达至受送达人的电子,仍会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电子遭受网络攻击,相关诉讼文书被删除,使受达人未能及时获悉相关文书,而无法行使相关诉讼权利;另一方面,受达人明知收到相关诉讼文书,故意不阅读,致使达而不悉.按新《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在司法实务中开庭传票可采用电子送达的方式向受达人送达,在离婚或继承等案件中,如受达人故意不阅读开庭传票,不出庭应诉,则会造成相关审判程序难以展开,降低诉讼效率,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

(三)视为送达

有实务人士指出,人民法院将诉讼文书发送到受达人指定的电子信息系统时,就视为送达已经完成并发生相应的送达效力.因受送达人原因未实际收到诉讼文书的责任应由受送达人自行承担,受送达人不得以其并未收到诉讼文书为由主张送达不生效力.笔者认为,鉴于“送而不达”和“达而不悉”的情形,不能简单地将诉讼文书发送到受达人指定的电子信息系统视为送达,而是必须区分受送达人的主观原因和客观未收悉的内在关联.将发送出的传真和邮件简单、武断视为送达,显然不能实现电子送达的应有之意.

二、“确认收悉”的技术探讨

针对电子送达中可能存在送而不达、达而不悉以及视为送达问题,必须要电子送达确认其收悉.能否确认收悉,则关乎电子送达是否有效问题.如无法确认受达人能够收悉,则难以保障其诉讼权利的行使,电子送达无效.只有被确认收悉的电子送达,才具有法律意义.让法律的归法律,让技术的归技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技术探讨电子送达的“确认收悉”问题:

(一)电子签名技术

随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蓬勃发展,电子签名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电子签名法》的施行,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在电子送达的确认收悉时,可以借鉴电子签名的相关理论.所谓电子签名,指的是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包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电子签名是一种基于信息网络、虚拟的核证技术,主要通过数字加密技术解决当事人的身份认证、数据安全以及数据认可等问题.在电子送达中,身份认证技术可以对接收电子诉讼文书的受送达人的身份进行认证,而以数字加密为基础的数字签名技术则主要负责保障电子诉讼文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冒名偷窃、内容篡改和信息丢失.在国外,很多国家都在运用身份认证和数字加密技术来加强电子送达的安全性,特别是数字加密技术可以保障发送的电子诉讼文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没有数字证书则无法查阅额相关文书.电子签名被视为与手写签名同样安全,如无相反证据,电子签名和手写签名具有同等效力,也是证据法所接受的保证证据真实性的重要手段.

(二)“不可否认”技术

“不可否认”技术广泛运用于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领域,美国律师协会将其定义为:“对消息签署的身份以及消息完整性的有力的和实质性的证据,它足以防止一方成功地否认消息的来源、提交和送递以及其内容的完整性”.从功能上来看,“不可否认”技术可以有效保护通信的一方不受另一方谎称通信没有发生而导致的损害.电子送达中的“不可否认”技术可包括生成记录和保留记录.生成记录是指发送电子邮件过程中自动生成的发送记录,包含发送时间和发送内容、已读回执等记录,类似于诸多邮件系统中的已发送记录,因此可以直接从收发记录中证明电子送达的发送与接收问题.保留记录是考虑到受送达人可能会删除有关记录,故设立可信任的中立第三方来保存电子诉讼文书的发送与接收记录,以便日后证明之需,通常由电子邮件系统运营机构担当这个中立第三方.当无法证明受送达人收悉相关电子诉讼文书时,法院可以要求电子邮件系统运营机构提供电子文书收发传输的数据和记录,以解决上述各项证明问题.特别是新《民事诉讼法》将电子数据作为新的证据种类,上述邮件系统数据显然可以作为法定的证据形式出现.(三)云存储技术

云技术在网络怎么写作中随处可见,特别是云存储技术可以电子送达提供帮助,在受送达人的传真和电子出现故障或者受到攻击时通过云存储技术及时获得电子送达的内容.云存储技术的便利、安全、经济非常适合基层法院运用.当然,通过云存储技术查看电子送达的内容是否具有电子送达的法律效力,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民事诉讼法》规定电子送达必须是送达受送达人的传真、邮件等系统,鉴于电子送达作为新兴技术,为了满足送达的实务需要,可以通过云存储技术提取电子诉讼文书能够实现电子送达的功能.

三、“确认收悉”的程序保障

(一)经受送达人同意

新《民事诉讼法》第八十七规定以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送达诉讼文书的前提是经受达人同意,只有受送达人明确同意法院可以采用传真、电子邮件方式向其送达诉讼文书,才会提供确切的传真和地址,才能确保当事人的诉讼知情权和参与权的实现.这意味在立案或其他阶段时要求当事人签署同意接受电子送达的相关书面材料.

(二)规范电子诉讼文书格式

电子送达是将科技应用于送达领域,但是归根到底是一项严谨的法律职权行为,会产生现实的法律后果,因此使用电子送达时,文书格式应用传统的纸质文书保持一致,并保证文书的真实性.法院院印是审判权力的象征,而在实务中有的法院通过电子邮件送达的诉讼文书没有法院院印,这是极不严肃的事情.通过电子印章系统软件来解决此问题,也使得电子诉讼文书能与传统纸质文书具有相同的公信视觉效果,确保电子文书的有效性,更提高电子送达的公信力.

(三)建立法院电子送达平台

第一,建立统一的电子送达平台.将、传真、电子邮件地址、以及法院微博等送达方式相整合,提高送达效率,第二,打造组合化的电子送达.如果送达内容较为复杂,则可以通过灵活地组合运用电子邮件、传真、、微博私信等方式进行送达.有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因此,法院送达平台的建设应有最高人民法院牵头建立,自上而下推行以保规范统一,便于信息共享.

(四)规范送达回证

按《民事诉讼法》规定,送达诉讼文书必须有送达回证,由受送达人在送达回证上记明收到日期,签名或者盖章.送达回证一方面可以确认受送达人收悉相关文书,另一方面可以起到固定证据作用.电子送达过程中如何处理送达回证,实务部门对此作出尝试.据报道,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时,通过电子邮件向受送达人送达诉讼文书,受送达人则答复到庭后补签送达回证.在实务中,法院可要求受送达人在收到送达的电子诉讼文书后回复确认收悉,并以此作为确认送达的证据,到庭时要补签电子送达回证.只有补签送达回证,才能视为电子送达的完成.补签电子送达回证可以节约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诉讼参与人及时获取诉讼信息,保障诉讼权利的实现.


(五)设立专职送达员

从域外的司法经验来看,在英国、法国等国家法院都设有专职的送达员,全面负责送达工作.国内电子送可以设立单独负责送达工作的送达员,根据不同的案件选择组合的送达方式,特别在电子送达为被受送达人获悉的情况下,通过等其他方式与受送达人沟通,及时保障受送达人的诉讼权利.有学者提出,专职送达员队伍的产生是电子送达程序保障的基础.这一认识无疑是正确的,鉴于法院送达工作量很大,设立专职送达员必要且迫切.

民事诉讼文书电子送达的收悉确认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民事诉讼法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电子送达的出现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也是我国送达制度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民事诉讼文书“送达难”问题.但电子送达作为新兴的送达方式尚需逐步完善,特别是解决确认收悉问题,才能提高司法效率,保障相关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行使和实施,真正实现电子送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