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筑设计课程目标下能力培养的

点赞:28926 浏览:1326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21世纪的到来,给建筑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突与挑战,本文针对当前建筑教育的现状,以广州大学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为例,提出以建筑学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调研及分析能力、自主思维与项目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以期待指导建筑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工作.

关 键 词:建筑学教育;建筑设计;课程体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TU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6-0089-03

1困惑与问题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建筑教育发生了日新月异的转变和改革,指导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北京宪章》提出:“建筑教育要重视创造性地扩大的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道德教育、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管理教育等,蔚为体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随时能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的科学成就,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创造新事物”.


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多以建筑类型为框架的课程题目的设置,往往存在较多的弊端,第一,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题目间的逻辑不够理性清晰;内容前后脱节,连贯性不强;教学培养目标不明确.第二,学生的应试思维较浓,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差等.面对社会发展新的挑战,建筑学专业教育提出了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综合建筑人才,在课程体系里学生应该得到什么知识目标、设计能力和专业素养?成为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面临的首要任务.

2建立的知识及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筑设计课程体系

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贯穿于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建筑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过程.广州大学建筑学专业依照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建筑设计课程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改革.

2.1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室由能够促进学生一系列能力发展的目标构成,在5年的课程安排中,依据课程类别,按照理论知识类、设计及原理类、实践实训类等分别设置纵向课程体系(如表1),按照阶段培养目标组织相应的横向课程群,以此构建纵向课程体系和横向课程群的密切关系,通过课程内容的安排,优化设计类主干课程体系与辅助课程体系的关联性,保证设计类主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阶段性教学目标的完成.建筑理论知识循序渐进地展开,后面的知识应在前面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和发展.教学模块的设置具有一定的前后连续性及承上启下的特点,如建筑表现技法表现在前期完成,因为后期的旅馆建筑教学内容都要有所运用,因此,课程教学体系表现出一定的系统性、连续性及科学性.

2.2教学体系化阶段目标的设置

阶段目标教学体系是针对不同建筑的共性特征,归纳整理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科学知识,围绕建筑与功能、建筑与空间、场地与环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地域及建筑与技术等的引入,选择相关的设计课题,明确各个阶段的课程模块对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侧重点,长短设计课题及设计周期根据阶段教学目标而定,为保证阶段教学目标的实施,每个阶段有4-6个骨干教师承担课题建设,实现阶段目的教学的效果.

2.3设计课程体系与其他相关建筑理论知识体系的整合

建筑设计不是孤立的学科,跨学科、多元化的研究方式有利于对建筑学学科的发展的研究.在新时代和多学科交叉渗透的学术研究环境之中,在建筑课程教学环节中要充分体现了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思想,注重于其他相关建筑理论知识体系的横向融合,促进知识、设计及技能之间相互交叉,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2.4构建特色课程体系,反映办学理念、体现地域特色.

广州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开放通商口岸的地区之一,中西建筑文化在此交融,留下大量的极具特色的建筑遗存.为了熟悉和了解本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设计的最新实践,结合地域特色,设置相应的地域性课程群,包括岭南建筑、岭南文化、岭南传统建筑工艺与文物建筑修缮、传统建筑测绘等,培养具备传统地域建筑知识并能从事修复设计的人才.

2.5建立课程框架,设置多元课程题目,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及专业热点.

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与建筑的发展,建筑教育所面临的新的挑战,为了适应这的种需要,课程体系中增设城市建设与建筑新技术专题课程,讲授相关设计理论知识和最新技术发展动态,不定期地邀请校外专家以讲座形式开展教学,与时俱进,关注城市建设中的热点,如为了适应生态建筑和绿色低碳设计的时怎么发表展需要,增设绿色建筑评价及设计,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如生态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关注国家政策导向(如可持续发展、住宅政策等),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地方城市建设的需要.

3课程教学目标下设计能力培乔的应对

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方法,而且要培养学生作为建筑师的设计能力以及专业素养,让学生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建筑创新能力、调研、信息资料搜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设计问题的能力、以及建筑设计的表达能力.

3.1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建筑学专业教育的重点所在.建筑设计的本质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首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象化思维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探索意识,打破常规及头脑中固有的框框,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分析与评价提出多种可能的设计方案比较,寻找解决建筑设计中各种矛盾的最优方案.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体的教学过程,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在不同的教学阶段,创新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在二年级的建筑设计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及空间建构能力,培养建立立体思维方式,是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人格以及创造性思维有着关键的启蒙作用.3.2调查及分析能力的培养

3.2.1案例的解析,通过优秀案例的解读分析或实地建筑项目的体验、学习,获得亲身感受,透过解析设计图、实地照片和文字,表达自己对建筑方案的分析评价,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

3.2.2真实场地的调研与分析,从熟悉基地,分析周围环境(交通、人流、日照、风向、周围建筑等)到正确立意、全面构思,深入分析环境是为建筑设计提供正确立意主要环节,引导学生对某一主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分析过程作为建筑设计的学习方法.

3.3研究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3.1建筑教育的培养的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设计方案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思想,引导、积极参与并评价课程设计项目,使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同时又获得研究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3.3.2借助数字化技术,分析及优化建筑方案,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构建模型的过程就是对设计思考过程,对空间、场地、流线、体量形态、文脉等构思的辅助分析,况且,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建筑设计能够有效的处理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参数,从而建立相应的建筑模型,建筑设计师基于这种模型,可以随时的修改参数,对设计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反馈、筛选与决策,逐步形成最后的优选建筑方案.

3.4自主思维及项目策划能力的培养

3.4.1自主思维及项目策划,在一些课程设置的环节中,任务书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与深入余地,由学生来制定任务书或进行项目策划,以便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和展示个性设计,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调研分析,在满足教师给出的基本功能要求和面积体量的前提下完善设计任务书,如三年级的建筑设计教中,旅游旅馆任务书的拟定,项目的策划要由学生通过调研完成,对旅游资源、客户群体和度检测方式有前期的调查和分析,决定客房模式及旅馆类型,激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方案切入的角度可能是功能与空间、场地与环境、气候与生态、历史与文脉等,更是一种主动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既培养创造能力,又激发教学创造活动.

3.4.2真实地段的引入,学生在课程题目设计之初投入了大量精力开展实地踏勘与调研,搜集资料、分析场地、环境景观、交通、气候及历史、人文背景等.调研后,学生要完成相关调查报告,强调对真实地段的调查归纳及研究,做出SWOT策略分析报告,调动了学生设计参与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5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3.5.1多样化的课程方向,广州大学建筑学专业在高年级设置了多样化的选修课程方向,课程体系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不同兴趣特点和不同职业发展的选择.目前的选修课程包括: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岭南传统建筑保护与修缮方向、建筑管理等.这些课程的培养目的明确,学生选择课程的针对性、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

3.5.2设计选题的开放,强调课题的多样化和研究性,在教学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老师将本阶段课程的教学目的与要求下达,给出设计要求、技术指标框架,同时安排教学进度与各阶段的教学要求,针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课程主题,一个小组的学生(4~5人)对所在城市、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进行现状调查,形成现状调查报告,进行多角度选题,以调查报告为基础按要求编制课程设计任务书,最后根据任务书完成设计成果.如2009级建筑学专业开设的商业建筑设计课程为例,只提供给学生一个大的框架,要求结合广州市商业分布及现状、城市文脉、地域文化、气候环境及建筑特等环境背景,策划任务书和探求解决遇见各种设计问题.学生提出了购物公园、商业街区、旧厂房改造更新利用及社区商业等选题的探讨,形成了多角度、内容和形式多样的课程设计选题,设计选题的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的积极性.

3.5.3团队协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团队,小组成员协同合作,在同以课题或场地背景下进行讨论和学习,使每个人在设计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共事,如何利用团队资源优势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及讨论交流,产生新的思想,不同的角度下对方案的思考进而又如何统一与协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合作精神.

3.6表达能力的培养

3.6.1把表达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建筑设计课程体系,常用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图面表达能力和模型(手模及计算机建模)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表达能力是用某种方式阐明自己的设计思想和构思、创意,传递出设计信息及交流设计方案的能力,因此,表达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在各个设计阶段课程体系中,并且培养满足课程教学要求.

3.6.2语言表达、图面表达及模型表达具有不同的传达功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一,语言的表达,学生要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阐明设计构思、拟解决的问题,在很多课题设计前期时,以图纸、模型及多媒体的方式汇报方式,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前期案例及基地场地环境调研的重视程度,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的设计兴趣.第二,文字表达能力则要求思路清晰,要有条理和逻辑性,而图面表达能力培养,在草图阶段,鼓励学生用徒手画去迅速捕捉设计灵感,记录和反复推敲和设计方案.使设计过程中的“构思一表达”创新思维流畅和直接,在工具图及计算机图纸阶段,图面表达应当清晰、规范,准确地表达其设计意图,另外,注意图面的版面设计.第三,模型的表达:在设计的最初阶段借助手模型(或数值化模型)表达建筑构思,在设计的深化阶段,数值化模型较好地表达设计过程,设计的逻辑和形式思维等.

基于建筑设计课程目标下能力培养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建筑设计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7实践及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3.7.1在五学年的课程体系中进行相应的“实验、实训和实践”的“三实”教学环节.如开设建筑设计初步、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力学、建筑模型等课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7.2学生参与实践项目和工作坊的设计,聘请设计院或事务所等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建筑师作为合作

指导教师参与课堂教学,以实际工程设计、专题介绍参观、考查等形式将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四至五年级的学生分组到各个教师工作室或参与科研课题,由教师与合作建筑师共同组织并指导学生在设计院进行生产实习,让学生接触实际设计工作,直接参与工程设计的全过程.将工程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和设计能力得到锻炼.

3.7.3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类概念或方案设计竞赛,广州地区高校建构大赛、三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快题大赛等,让学生按照各自的能力和兴趣在活动中发挥所长,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可能的职业定位及规划,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4结语

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创造性过程,将建筑设计课程教学阶段加以梳理,使之形成理性逻辑的体系,建立了明确的框架目标,突出阶段课程的专项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整体系统化和阶段课程的可操作性,同时,知识、能力、素质是建筑学教育培养目标系统中的基本要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目的性和注重设计能力的培养,建筑设计的教学要以为社会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为目的.探索有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的特色,使学生具备较强综合设计能力的建筑教学之路,将是我们今后不断完善发展和努力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