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工贸易出现拐点

点赞:10326 浏览:4462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国的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力量是进口增速的迅速下降所致,进口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出现拐点;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放开对中国的进口限制,允许中国进行技术升级.

2007年2月份,我国贸易顺差继续保持走强趋势.续1月份贸易顺差158亿美元后,2月份的贸易顺差累计增加到了396亿美元,是去年同期贸易顺差的3.32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32%.2月份单月实现贸易顺差238亿美元,我国已经连续第34个月实现贸易顺差.

加工贸易出现向下拐点

外贸进出口总值297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1.6%.其中,出口1687亿美元,增长41.5%;进口1291亿美元,增长20.6%.我们认为进出口同比显著增加的原因是:一般贸易增长迅速所至.2月份一般贸易进出口额1337亿,增长39.8%.其中一般贸易出口766亿美元,增长54.5%;一般贸易进口571亿美元,增长24%.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迅速.我们认为这是2007年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开始.

某些流行的观点一般会认为,中国的进出口以加工贸易为主,产生贸易顺差不可避免.但是,事实上,从数据分析上来看加工贸易同比增速在2004年到达峰值后,开始不断下降.而与此同时,贸易顺差却在2004年以后迅速激增.人民币低估问题逐渐变成了贸易顺差的肇因.但是,这又造成了无法解释的“人民币升值悖论”――2006年人民币汇率继续缓慢上升,当年升值2.97%,然而,人民币升值并没有出现经典经济学的一般结论,出口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上升;进口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可见汇率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目前国内外政经界所热衷于争论的人民币汇率低估问题实际上在短期内对改善中国的贸易顺差并无太大意义.毫无疑问的是,导致中国的贸易顺差激增的力量是多元的,汇率问题只是其中之一.我们现在应该讨论的是在中国贸易顺差激增的过程中,主要推动力量究竟来自何方,这样我们才能透过重重迷雾,对整体的顺差局势有更好的认识.我们对目前中国的贸易顺差做出以下三个判断.

一是中国的贸易顺差激增的主要力量是进口增速的迅速下降所致,进口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加工贸易出现拐点;二是成本最小化的问题导致配件的本地化和加工原料的地域化,这样迫使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进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这将促使了进口增速进一步下降;三是如果不让中国通过技术进步进行产业升级,即使汇率进行改革也起不到想象中的减少顺差的目的,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是放开对中国的进口限制,允许中国进行技术升级.

中国加工贸易出现拐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加工贸易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进口结构变化是顺差主因

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从2004年开始加速上涨,在1999~2004年间,大约每年保持在300亿美元左右,而在2004年达到了1000亿,到去年已达到了1780亿美元.与此同时,其对GDP的贡献率也达到了3%的水平.

我们认为贸易顺差扩大的关键是进口增速的下降.(如图1)

事实上,1990~2004年,进出口几乎是同步的增长,所以贸易顺差保持在一个比较合适的水平.在2004年以后,进口增速的下降导致了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在下表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出口增速在2005~2006年只比2001~2004年间减少了3%,而在相同的时间段内进口增速却下降了13%.


减少壁垒才能增加进口

所以减少顺差主要在于提高进口增速.我们认为我国贸易顺差激增的原因在于进口下降的过于迅速,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迅速进口迅速下降呢?

日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中国通过低估人民币汇率,提高了进口商品的,同时使中国产品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人为的抑制了进口需求的增加.”

事实上,所谓“汇率低估”并不是中国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通过计量模型的检验我们发现解释变量的变化(工业产值的增长率,实际有效汇率,出口增长率,CPI变动率,滞后期的进口值)并没有显著的促使进口下降,而在加入结构虚拟变量后,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中国的进口结构发生了变化.在2004年之前的进口结构与之后的进口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是这一点导致了中国进口增速显著下降.

以下的数据可以给我们更加直观的印象,由于我国的出口中大约50%为加工贸易,我国加工贸易同比增速从2001年的15%,不断增长至2004年的峰值31%,然后开始下滑直到2006年的11%,下降了20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Foreign-Invested)的进口密度已经从2004年的峰值44%下降到2006年的41.8%.随着中国在产业链上位置不断上移,对于全球化配置资源的跨国公司来说,成本最小化的问题导致配件的本地化和加工原料的地域化,这样迫使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进口替代(Import-Substitution),正是这一点促使了进口增速的下降.

另外,我国的对外贸易有显著的三角贸易的特点,即从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经过组装加工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市场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生产原料的本土化,这种趋势也发生了改变.从整个亚洲地区进口的增长速度已经从2001~2004年的年均34%下降到了2005~2006年的16%,下降了18个百分点,而从日本、韩国和台湾的进口则分别下降了19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技术差距的缩小,在高端技术贸易对华出口限制,使这一趋势又进一步得到强化.

解决中国的贸易顺差,关键在于放松对中国的的进口限制,当中国能像日本、韩国一样自由地进口各种技术的时候,贸易顺差将随着产业的转移而消失,这对国际社会来说才更稳妥,而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将会因为对中国的出口而获得巨额的利润.双赢的结果,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系中信证券研究所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