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

点赞:31147 浏览:1445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运用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M边际产业内贸易质量指数以及Bastos & Cabral(2007)提出的细分边际产业间贸易的方法(BC指数),对2001-2011年我国农产品的贸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农产品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变化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推动的,其中产业间贸易的变化又以IPS为主,即农产品贸易的增长来自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关 键 词 :农产品;Brulhart指数;TM指数;BC指数

中图分类号:F71;F2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3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91-03

一、引言

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一直是贸易模式研究中的重要前沿问题,尤其对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鉴于贸易模式测度研究的复杂性,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有许多学者关注到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逐渐涌现一些重要的测度方法(Ces,1981;Greenaway & Milner,1986;Hamilton & Kniest,1991;Greenaway et al.,1994;OECD,1994),其中Brulhart(1994)提出的A指数是测度贸易模式动态演变最常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Thom & McDowell(1999)提出了TM边际产业内贸易质量指数,进一步区分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模式.然而,一直以来对贸易模式动态演变的研究一直偏向于产业内贸易,忽视了贸易模式中另一个重要形态产业间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Bastos & Cabral(2007)认为可以将边际产业间贸易分解为两个部分,即导致一个国家相对于初始时期专业化程度上升的产业间贸易的变化(IPS)和导致一个国家相对于初始时期专业化程度下降的产业间贸易的变化,也称为专业化转换(SS),从而填补了这项空白.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农产品的生产及其贸易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不同时期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产业间贸易水平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陆文聪、梅燕,2005,褚鹏鹏,2007,王晶,2008,吴宏、张萍、周祺,2010,邵桂兰、王仕勤,2011).这些研究大多运用Bru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TM边际产业内贸易质量指数分析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变动情况,并且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即农产品贸易的增长是以产业间贸易增长为主,结构方面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即我国农产品贸易主要以产业间贸易模式为主,但对产业间贸易模式的变动机制的研究尚付之阙如.因此,我们借鉴Bastos &Cabral(2007)提出的方法,与之前的学者(Brulhart,Thom&McDowell)所提出的方法相结合,更加深入系统地分析我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从而为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政策提供更加清晰的理论指导和操作建议.

二、研究方法

(一)Brulhart 指数

Brulhart(1994)提出的测量边际产业内贸易的方法,我们称之为A指数.其计算公式为:Ai等于1-|ΔXi-ΔMi|/(|ΔXi|-|ΔMi|),其中ΔXi,ΔMi分别表示某一时期内某一类产品的出口变化与进口变化.当A取0时,表示某一时期特定产业的边际贸易完全是产业间贸易;取1则表示边际贸易完全是产业内贸易,处于0-1之间,表示既有产业内贸易也有产业间贸易.A指数可以加总Atot等于kiAi,ki等于(|ΔXi|+|ΔMi|)/(|ΔXi|+|ΔMi|).

(二)Thom -McDowell(TM)质量指数

Thom&McDowell(1999)在A指数的基础上,提出可以区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VIIT)和产业间贸易(INTER)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我们称之为TM质量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三)边际产业间贸易指数(BC指数方法)

三、数据来源及结果分析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自于国研网以及UN COMTRADE数据库,其中2001-2008年数据提取自国研网,2009-2011年数据提取自UN COMTRADE,这些数据是以HS编码形式提取的.按照HS分类方法,农产品分为四大类,24章.我们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方法计算出了整体水平上的MINTER(IPS,SS)和MVIIT(MHIIT,MHIIT)以及四大类的IPS,SS,MHIIT和MVIIT.

(一)整体结果分析

如表1所示,就农产品总体而言,我国农产品的年贸易变化同时存在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变化.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1年,只有2005-2006年和2008-2009年间MIIT大于0.5(为0.615和0.541),其他年份都是MINTER大于0.5的,2006-2007年间更是达到了0.783的最高值,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年贸易变化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水平相对较低.但不可否认的是,边际产业内贸易数值总体上呈增长的趋势,表示其作用越来越强.

从产业结构细分上来看,表2中显示在以产业间贸易变动为主的年份,IPS(导致一个国家对于初始时期专业化程度上升的产业间贸易的变化)占据绝对的优势,而2005-2006年和2008-2009年MIIT之所以大于MINTER,是因为MVIIT数值较大,分别为0.496和0.483,这说明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变化主要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并且这类农产品的专业化程度在上升,且垂直型产业内贸易数值忽高忽低,其水平还不够稳定,有待发展.至于产业间贸易的另一种形式SS,表现的并不突出,也就是说专业化转换并不明显.边际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数值基本在0.1左右,在2007-2009年更低,说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 (二)四大类结果分析

由表3可以看出,就各类农产品而言,第一类农产品除2001-2006年MVIIT数值较大,MHIIT所占份额也不小,2003-2004年MHIIT和MVIIT数值相当,而2006-2007年SS占主导地位外,其他年份则是IPS占主导地位,这说明我国第一类农产品的贸易变动主要是以专业化程度上升的IPS和以质量、档次较高为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水平型产业内贸易表现稳定,但是有待加强;第二类和第三类农产品MHIIT的数值极低,说明进行贸易的产品多样性及款式规格不够,产品结构单一,缺乏竞争力;第四类农产品除了2007-2008年以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2008-2009年以SS为主外,其他年份全都是以IPS为主,说明我国第四类农产品的年贸易变化主要来自于IPS,这类农产品的专业化程度在上升.

四、主要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结论:

我国农产品的年贸易变化仍然是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个别情况下(如2005-2006年,2008-2009年)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在加强.

从贸易模式结构的变动情况来说,贸易变化的结构上IPS占主导地位,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相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份额较高,但是相差不大.

从细分的四大类农产品角度看,第一、二、三类农产品IPS,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交替着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三类农产品水平型产业内贸易水平极低,第四类农产品的专业化程度一直在加强.

我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动态演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贸易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