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应用现状

点赞:5879 浏览:193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子商务成为了国际贸易上的主流,是传统国际贸易方式的更新,带动了各国的贸易发展,从而促使国际贸易走向无纸化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带来的经济成为了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我国也面临着世贸组织与电子商务贸易的双重挑战.为适应竞争力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我国清醒地认识到唯有将双重的挑战转变为机遇才能真正提高本国对外贸易水平,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奠定保障.

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应用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分析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正负面影响

1.正面影响

(1)电子商务简化了以往传统的贸易业务程度.回顾性分析,从电子商务开始应用于国际贸易直至今天,其走过了不断自我更新的历程,随时间推移,目前电子商务已实现简化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这一目的.具体分析这一成果,日新月异的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人类无纸化贸易,人们通过互联网及计算机首先整合贸易双方交接人的相关信息,后经互联网将数据实时传输,实现随时随地交易,从而提高贸易的效率.电子商务相对于以往传统的贸易方式,其无纸化的形式主要体现于贸易双方交易前的准备、双方交易时的磋商、签订及履行合同要约,实时的远程交流方式使贸易双方便捷的完成交易.二十一世纪,时代的发展越发迅猛,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有效解决了以往贸易程序复杂的问题,利用网络、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实现简化贸易业务程序的目的,提高了各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水平,营造了省时、高端、高效的国际贸易状态,从而为各国对外贸易降低了成本,提升贸易效益.电子商务应用下,国际贸易业务流程需经过生产商、出口商及进口商间的互相沟通与合作才得以实现,其中,贸易双方各自当事人、各部门需积极连接起来,如外汇管理、海关、税务、商检及银行,均应形成网状作业模式合理有序的进行合作,互相交接贸易业务各个程序,为营造和睦交易的贸易奠定保障.

(2)电子商务影响下,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分析主体多元化主要抓住三点,其一:信息化时代下,电子商务可实现电子虚拟公司,外贸总公司利用信息化技术实时操纵各子公司分工协作、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及利润分配等环节,实控子公司的日常运营,提高本国贸易在国际市场上的水平.其二,电子商务带动下,贸易中间随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网络、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其中,网络作为贸易双方的“中间商”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的贸易平台,贸易双方仅需借助网络,分析来源于数据传输下的贸易相关信息,即可从大量的贸易信息中筛选出适应本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资源,为本国对外贸易发展指明方向.再者,对于各国对外贸易而言,国际贸易的主体是中小型企业,这是电子商务国际贸易的一大特点,与传统贸易形式相比较,各国的传统贸易过于注重于本国大型的企业,如国内对外贸易发展规模较大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均称为传统贸易形式下贸易的主体.然而,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各国已转换了这一观点,完全降低了经济水平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从事国际贸易的发展门槛,目前各国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均可通过电子商务这一贸易平台实现积极参与国际贸易的目的,由此促进国际贸易当前继续面向经营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

(3)国际贸易的日常经营管理模式得到更新.电子商务应用下,贸易日常经营管理模式呈现全新,借助网络、计算机技术完成贸易双方交易所有程序,实现贸易信息流、磋商流、物流及资金流同步的发展局面,简称为“四流一体化”.“四流一体化”经营管理模式消除了传统贸易交易的耗时、低效的弊端,运用直接贸易形式将物质于时间、空间中实时交换,这是国际贸易进一步深化的变革.

2.负面影响

从自然发展规律角度分析,世界任何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效应,因此,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亦然如此.从理论上分析,目前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形成了“马太效应”、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导致税款大量流失.

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电子商务虽具有促进作用,但因发达国家力求借助电子商务拉开与发展中国家间贸易水平的差距,展望在竞争力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上掀起一番经济竞争,加之发展中国家贸易水平原本就相对于发达国家较弱,因此,发达国家贸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势必会引发“马太效应”.再者,根据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情况不同,对于发达国而言,借助本国现代高新技术、完备的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及充足的资金,发达国家已成功的在国际贸易商场上站稳了脚跟,从而面向于国际电子商务贸易发展.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电子商务贸易发展远不如发达国家,从而体现了电子商务未必能让发展中国家真正实现“后发优势”的发展局面,从反面角度进行分析,这是提高发展中国家与国际贸易门槛的主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实际处于恶化阶段.

再者,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已导致税款大量流失,虽然电子商务可加快国际贸易扩大的速度,但随之也为参与国际贸易的各个企业避税提供了有力条件,据地方电台报道,近年来国际贸易市场上出现避税的企业比比皆是,加剧了国际贸易税款流失的状况.

二、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现状

1.各国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存在差异

目前,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较为突出的实属北美国家及中欧地区的国家,如加拿大、美国,其次则是太平洋、亚洲地区,因这些地区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发展迅猛等主要特点.虽然,近年来非洲国家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获取了一定成效,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于排在世界前列的其他国家仍存在巨大落差.此外,在拉丁美洲中,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及智利等国家的互联网用户呈现持续增涨的局势,用户数已占拉丁美洲互联网用户总数的60%,可见,拉丁美洲中电子商务的应用呈现于两极分化的局面,除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及智利等国家互联网用户数不断上涨,其他国家则保持不变或变化不大的状态.


我国电子商务对外贸易虽相对于西方国家起步较晚,但据近年来的数据分析,我国电子商务贸易具有极大的潜在发展优势,如2011年,我国电子商务贸易同比增长了将近50%.据经济学专家指出,我国在未来5年内极有可能一直保持稳定的发展趋势,证实了电子商务在我国参与国际贸易中具有应用前景.虽然,信息化技术的差异、贸易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贸易发展的差异,但因电子商务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电子商务的灵敏度高、成本低的优点必将推动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尤其是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国际贸易能否正常进行,电子商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主要影响因素.目前,中欧国家几乎已全面推行电子商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电子商务的同步运行.为全面实现全球化电子商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各国政府已一致达成根据国际贸易发展局势,磋商出一些利于电子商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例如,美国政府为促进本国及别国电子商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于1997年3月建议世贸组织对信息产品予以免税处理.而在我国,电子商务被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中,在新兴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新世纪下,我国为拉近与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差距,加大对本国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从而提高网络数据传输的效率,逐步与国际贸易水平拉近距离.信息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前提,基础设施的建设能为国际贸易的正常进行提供保障,这是为贸易双方实现交易、顺利提高贸易水平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我国贸易的起步虽相对于西方国家较晚,但因国内信息技术的更新较快,加之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我国具有潜在贸易前景,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拉近与国际间的水平,有利于我国继续拓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空间.

3.相对成熟的EDI信息技术

因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中具有无纸化特点,交易双方往往是基于网络、计算机技术完成贸易间的交易,因此,信息技术在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交易中占据重要地位.随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双方对信息技术的要求随之提高,不再仅满足于电子商务贸易的无纸化,更多的寻求能借助信息技术将贸易领域进一步拓宽,深化各自国际贸易的意义.当前,EDI属于信息技术领域中较为成熟的一门技术,中文简称为“电子数据交换”,它来源于国际贸易实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技术向国际贸易的渗透及深化,这是其有别于其他信息技术的最大异处.回顾性分析,EDI的概念是由欧美国家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提出来的,直至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EDI技术已历经各个具有挑战的阶段,如该技术的萌芽期、成长期及成熟期.与传统技术相对比,EDI技术的研发与出台完全取代了传统技术,加之利用互联网这一交流平台,依据当前信息技术水平,实现EDI属于商业问题,不再是以往的信息技术问题,因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原本是商业界的全球化产业.EDI技术在商业界中具有很大应用前景,数据的实时获取与交换,利于商业信息的传输,能省时,交易双发无需限时、限地的当面磋商,借助信息技术EDI能在任何地点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易.

三、结语

以上论述,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虽具有正反两面影响,但因其已逐渐渗透竞争力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中,无纸化的贸易形式已逐步延伸开来,简化了国际贸易业务流程,实现国际贸易的省时、高效,这无疑为贸易双方提高商业效率的有力手段.

【参考文献】

[1] 崔汝明: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实践探析[J].中国贸易研究,2010(15).

[2] 李维: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J].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12).

[3] 周浩明: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分析[J].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