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现象的

点赞:5790 浏览:208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本文通过对中国对外贸易现状的介绍,客观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成因以及顺差背后的实质.

[关 键 词 ] 中国 对外贸易 贸易顺差

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贸易规模达到21738.3 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增长48%,对 GDP 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据海关统计2008年1月~9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96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6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0.7亿美元,增长29%.1月~9月累计贸易顺差为18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

1981年以来我国贸易平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见下图)

(1)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81年~1989年)

这一阶段虽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别出现了30.36 亿和8.36亿美元的顺差,但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累计逆差达到424.04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 47.12 亿美元.

(2)较小贸易顺差阶段(1990~1996 年)

这一阶段虽然在1993年出现了122.15 亿美元的逆差,但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累计顺差达到433.08亿美元.

(3)较大贸易顺差阶段(1997年~2007年)

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且平均每年顺差均在500亿美元以上,1997年~2007年累计顺差达到5415.5亿美元,2007年我国出口额12180.2亿美元,增长25.7%;进口额9558.2亿美元,增长20.8%,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

2.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

(1)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一般贸易

一般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加工贸易仍是顺差的主体.2007 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617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进口总额为368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顺差为2492.5亿美元.而同期一般贸易顺差仅为1099.3亿美元,约为加工贸易顺差的二分之一.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已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2)顺差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顺差主要来自民营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仍为逆差.2004年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后,大大激发了民营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2007年,民营企业出口实现贸易顺差1709.9亿美元,占全国顺差总增量的65%.外资企业“高出低进”也十分突出,实现顺差1361亿美元,国有企业仍有449.1亿美元逆差.

(3)中美、中欧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国家和香港地区,但增量主要来自欧美,而且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2007年,我国对美、欧、港的顺差分别达1633.3亿、1342.3亿和1716.2亿美元.三地顺差合计4691.8亿美元,占我全球贸易中顺差来源地顺差总额的90%以上.

(4)货物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怎么写作贸易连年逆差

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逐步扩大,成为推动贸易顺差增加的最主要因素,1997年~2006年,贸易顺差累计5655.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累计顺差额6244.5亿美元,怎么写作贸易逆差额677.3亿美元.在国际上,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怎么写作贸易长期保持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缓慢.

二、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这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则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应较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也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体来说,这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得以极强的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三、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

外贸顺差反映了国情,是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结果.立足于人多、收入低等基本国情,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我国产生外贸顺差的根本原因.我国人力资源“质优价廉”,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5%、韩国的8%、巴西的18%.同时我国还有市场大、配套强、海外华人多等优势,有利于吸纳国际产业转移,致使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并成为顺差的主要来源.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恰好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之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2005年1月1日,WTO成员国取消了对服装和纺织品的所有进口配额限制.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成为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2.贸易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的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我国进出口国别(地区)统计,1994年~2007年间,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有美国、香港地区和欧盟.其中美国由74.9亿美元激增到1633.3亿美元,是我国最大的顺差对象国;香港由229.1亿美元增加到1716.2亿美元;欧盟由逆差38.4亿美元751.1亿变为顺差1342.3亿美元.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的贸易却由顺差转变为出现美元的逆差.其中,对日本的逆差由47.5亿美元增加到318.8亿美元;对韩国的逆差由 29.2亿美元增加到476.2亿美元,对台湾地区的逆差由118.5亿美元增加到775.6亿美元,对东盟的逆差由4.5亿美元增加到141.9亿美元.如果考察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方向统计,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国对美国、欧盟的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贸易顺差出现了相应的缩减.也就是说,由于国际间比较优势的变化,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主要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程序,已经大量转移到中国,这样也就把它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而我国则从这些经济体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并因此形成我国对亚洲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亚洲国家或地区对我国的持续产业转移间接扩大了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使贸易顺差加速.

根据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我国贸易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1994年~2007年间,我国工业制成品顺差由原来的21.1亿美元增加到4436.3亿美元,与此同时,初级产品贸易则由32.4 亿美元顺差转变为出现1814.3亿美元的逆差.应当注意的是,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大幅增长,这反映了我国加工贸易占有较大比重,中国处于加工贸易制造基地的位置,很多邻国的出口要经过中国的组装得以实现,即“大出”同时伴随着“大进”,出口增长大量地依赖工业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等的进口,其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甚至存在着较大的逆差.我国商品进出口十几年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急剧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加工出口产业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


3.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扩大了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以美国为例,美国对中国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已是导致中美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911”事件以来,美国进一步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出口许可审批的时间更长,对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也更多.对华出口管制是一把“双刃剑”,出口管制政策在对美国工业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导致对中国出口下降.美国的出口许可证从递交申请到批准的平均时间一般为3个~12个月,而日本、德国对向中国高科技出口发放许可证的时间最多为1个月.所以,如果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要等半年才能获得许可证,出口机会就会转向德国或日本公司.正由于此,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比例持续下降.由于美国歧视性的出口管制,近几年美国每年都要丧失对中国出口几十亿美元的贸易机会.

4.FDI推动贸易顺差的扩大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出来,导致某些产品出口激增,远远超出国内市场需要,因而出口大量增加,贸易顺差而扩大.据海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目前,加工贸易是外资企业的主要贸易方式,2007 年外企加工贸易出口6955.2亿元,同比增长23.4%,进口55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实现贸易顺差1361.1 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顺差的55%,因此可以看出,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顺差的加速扩大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跨国公司把我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依靠自身技术的先进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大力开展加工贸易,推动了出口额和进口额的逐年高涨.因此,跨国公司以加工贸易等方式,大量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并不能反映出我国在全球市场真实的竞争力,只在数字上制作了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其实,我国的很多出口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5.产业结构的提升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

在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中,大量外资企业来华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客观上将周边地区对美欧的顺差转移到我国.特别是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由加工组装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呈现整个产业链对华转移的趋势,使我国家用电器、信息技术、运输工具等产业的国内配套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大量替代进口.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也由“大进大出”向“小进大出”转变,使用国产料件的比重大幅提高,顺差逐年增加.除集成电路以及电容器、复印机、电容器、汽轮机等产品的零件进口增长较快外,大部分产业的零件进口都呈低速增长或下降趋势.不少产业零部件生产能力激增后,转而大量出口.例如,汽车零件进口额下降8.2%,出口额却增长了49.2%.中国自己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相互激烈竞争,这无疑受助于在华外国公司的技能和技术转让.

对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现象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加工贸易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外贸顺差反映了原产地统计规则,顺差多并不等于利益多.顺差或逆差不是利益分配大小的标志,也不是经济是否健康的标志.我国顺差虽大,但仍不是贸易强国,在国际分工中还处在较低端,获得的比较利益并不高.比如,我国的顺差集中于加工贸易与外资企业,如果根据企业的“国籍”或增值的多少来统计顺差,我国的顺差就会大大减少.因此,根据原产地规则统计出的我国顺差,统计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不完全是反映贸易利益分配的恰当指标.

综上所述,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素禀赋优势推动的结果.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外贸顺差增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国际分工地位低、亟需提高的一面.因此深入分析我国贸易顺差扩大的原因,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