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与中国收入不平等的计量检验

点赞:3749 浏览:92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基尼系数基本上升的变动趋势表明中国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检验贸易与中国收入不平等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贸易扩大总体上对中国收入不平等起到了改善效果;出口改善收入分配的效果比进口更加显著;制成品出口比重增加对收入分配产生显著的改善效应;制成品进口比重下降可能恶化收入分配.可见,贸易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包括H―O理论在内的某个贸易理论来解释.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贸易政策,必须结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和特色.

关 键 词 :国际贸易;收入不平等;基尼系数

中图分类号:F740,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60(2009)-0047-08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不平等正在加剧.这既体现在1990年之后中国的基尼系数不断扩大,也表现为国内各地区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理论界对中国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释,概括而言,经济赶超政策、体制变革和创新、城镇化进程、金融发展以及经济开放等都被视为决定中国收入差距变动的重要因素(王韧,2006).中国或许仅仅折射出全球的冰山一角.随着全球经济自由化向纵深推进,各国经济对外开放度日益提高,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大多数国际贸易理论都支持自由贸易会提高生产效率、增进各国福利和世界总福利.在这个不断扩大的世界总产品蛋糕中,中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内部不同社会阶层所分享到的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来自美国国家税务局根据美国纳税人报税单计算出来的全国收入分布的最新资料显示,2005年占美国人口1%的最富有纳税人的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21.2%,大大高于前一年19%的水平.著名国际经济学家Krugman甚至认为,美国的收入分配不公重新回到了19世纪末“镀金时代”的严重两极分化和不公正(苗乃川,2008).国际贸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关系成为国内外贸易学界探讨的重要命题之一.

一、文献综述

把贸易看作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理论依据是要素禀赋(H―O)理论.从这一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出发,Samulson和Stolper用严密的数学方法证明:对外贸易会影响收入分配格局(即SS定理).对外贸易会提高一国相对丰裕要素的,降低相对稀缺要素的.这样看来,贸易不仅会导致各国同质要素均等化,消除国际贫富差距,而且会改变国内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格局.许多学者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期望找到贸易改变收入分配特别是降低国内收入不平等的证据.然而,目前尚未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

贸易与收入分配不公的第一个研究方向是国家之间的收入分配问题.SS定理认为,贸易自由化将使两国的商品和要素变得相同.如果该定理成立,那么纯粹的贸易活动就使得“世界大同”[ZW(]经济意义的世界大同意味着国际人均收入收敛.[ZW)]指日可待.在过去的30多年里,随着贸易和其他跨越边界经济活动的惊人增长,确有一些快速赶超的案例,例如亚洲几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快速增长.然而,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表明,1960年最富有的20个国家的人均GDP是最贫穷的20个国家的15倍,现在则达到了30倍,国际人均收入呈发散趋势.

贸易与收入分配不公的第二个研究方向是一国(地区)内部的收入分配问题.这方面同样没有形成确定的结论.东亚几个新兴经济体国内的收入不平等有所减轻,而拉美国家在实施贸易自由化政策之后经历了收入分配状况的显著恶化(Wood,et al, 1999).如果把劳动要素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依据H―O理论和发达国家的劳动力禀赋特征,贸易会扩大发达国家这两类劳动力之间的收入差距.美国许多学者因此把美国居民收入不平等扩大趋势归咎于全球化(Bourguignon,et al,1990,Spilimbergo,et al,1999, Fishcher, 2001).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限制贸易会恶化美国收入不平等的结论(Silva,et al,2003).

贸易也被视为导致国内地区收入不平等的一个重要原因.其理论依据是Kuzs(1955)倒U型检测说,即“地区收入不平等是对经济发展阶段的反应”.在经济发展初期,由于财富集中在企业家家庭,收入不平等不断提高;随着财富在全社会扩散(由于工资提高),收入不平等转向收敛.但是,实证研究也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Henderson(2002)发现,发展中国家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中心城市,贸易因此拉大了中心和地区的差距.Pernia 等(2003)在对菲律宾的研究中证实贸易与地区经济增长差距正相关.贸易对发达国家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也不确定.在自由贸易占上风的整个20世纪50年代,美国各地区收入差距收敛(Willianmson,1965);到了70年代,美国地区收入不平等总体呈S型(Amos,1988).Silva等(2003)根据收入和产业特征,将美国各地区进行了更加细致的划分,结论是贸易对地区收入分配不公的效应不确定.

贸易是加剧了还是缩小了中国收入分配的差距?王少瑾(2007)、戴枫(2005)、赵莹(2003)等人的检验结果是贸易的扩大导致更大的不平等.而徐水安(2003)等人的考察结果却指出贸易和全球化有助于缩小不平等.胡超(2008)以城乡居民收入比作为解释变量进行检验,发现1985―2005年间对外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呈倒U型,即2004年前扩大了、此后缩小了收入不平等.同一问题没有明确的结论,究其原因:首先可能是对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演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次可能是检验方法不同,因而综合多种因素并力求数据的连贯性就很必要.本文将在仔细考察中国收入分配演变的基础上,引入多因素检验贸易[ZW(]中国怎么写作产业国际竞争力薄弱,怎么写作贸易额和比重都很低.故本文所指中国对外贸易仅包括货物贸易.[ZW)]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影响.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演变[JP2]

考察中国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基本情况,可以使用全国基尼系数、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三种指标.我们搜集了最近国内一些学者根据不同数据计算的衡量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发现不同的作者由于使用方法和数据上的不同,[JP]会计算出不同的基尼系数来,但是基尼系数基本上都呈现出历史上升趋势.特别要指出的是,以下原因很可能导致计算的结果因人而异:一是精确的洛伦兹曲线难以得到,即一组数据对应的洛伦兹曲线不是惟一的;二是基尼系数值等于一个不规则的曲线围成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该面积只能用近似的方法计算;三是在计算基尼系数过程中要将各收入单位进行人为分组,从而得出的基尼系数值与分组情况有关.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结果,中国近年来的三类基尼系数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1)农村居民基尼系数的变动在两个拐点处(1985年和2005年)显著提高,拐点前的时期内基本稳定;(2)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波动幅度较大,1978―1984年明显下降,之后开始逐步提高,并在1997年、1998年和2005年出现三次大幅度上升;(3)1995年以前,农村居民收入不平等的严重程度显著小于同期的城镇居民,1996年后两者基本接近;(4)1978―1986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0.298~0.309)的变动十分不显著, 1987―2005年全国居民基尼系数(0.401~0.47)缓慢爬升;(5)2005年在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公平分别加剧的情形下,全国作为一个整体并没有表现出同样剧烈波动的特征.此结果同韩旭等(2006)的发现相同.他们通过对1980―2003年中国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阶层内部收入差距和省市间的收入差距仍呈扩大的趋势.在这些年间,基尼系数显著增大:就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而言,基尼系数呈先降后升之势变化;就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而言,基尼系数呈持续稳步增大之势变化.


我们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七分组调查数据并进行省市分组计算,结果表明,基尼系数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区域间基尼系数波动上升(图2).

综上,1978年至今,中国基尼系数不断提高,国内收入分配差距随时间推移而扩大.这既表现在各个地区内,也表现在各个地区之间,两者共同造成了总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三、贸易与中国收入不平等的计量检验

(一)模型的构建与数据描述

人们从各种途径寻找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加剧的原因.有人认为,外资的进入对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大,对城乡之间以及全国总体收入差距的影响次之, 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最弱(戴枫 等,2007).韩旭等(2006)则认为居民收入差距在经济发展中扩大的原因主要有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改革、居民个体差异、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农民负担重、收入增幅小、福利性收入少等.管晓明(2006)分析了中国城镇低技能失业劳动力、低技能就业劳动力、高技能失业劳动力和高技能就业劳动力对城镇劳动收入基尼系数的贡献,其结果表明不同劳动力份额和工资对基尼系数起着正向的影响.冯超(2007)认为中国城镇化水平、教育不平等程度、对外开放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市场化水平的高低对收入分配的公平起着正向影响.王少瑾(2007)对1991―2004年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后指出,进出口的增加和外资的大量进入均扩大了中国收入不平等,进口显著地提高各地区的收入不平等,出口有助于减小不平等.综合各类文献以及我们的考虑,本文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G、RX、RM、1nAFDI、1n、H、RSEC、RTHD、RSX、R、1nAGDP分别表示基尼系数、出口占GDP的比重、进口占GDP的比重、对数人均FDI、对数人均资本存量、人均受教育年限、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和对数人均GDP,ε表示满足经典线性回归检测定的随机项.模型设计变量的理由如下:

1.产业结构的发展可能缩小收入分配.人类社会产业发展的规律性轨迹是,主导产业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再转移到第三产业.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可以吸纳更多的(潜在)劳动力,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从而改善收入分配.1978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演变的轨迹显示,第一产业在中国社会生产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而不是第三产业.本文沿用里昂惕夫、库兹涅茨等人的做法,分别采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

2.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收入分配.库兹涅茨关于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倒U型关系的检测说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扩大是一个低收入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和结构转变的必经阶段,随后才会出现好转.中国目前的总体表现是收入分配差距在扩大.但是这只是表象,需要加以检验,为了使考虑更加全面,本文采用两个指标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对数人均GDP和对数人均资本存量.

3.利用外资会影响收入分配.1978年至今,中国对外资的开放程度逐渐提高,外资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可能积极影响在于:弥补了发展资金的欠缺,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减少贫穷失业人口,从而不仅有助于提高国民总收入,而且有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外资对收入分配的消极影响在于外资往往集中在可贸易品部门,能够显著地改善熟练劳动者的就业和工资水平,也就可能扩大其与不熟练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本文用对数人均FDI衡量中国利用外资状况.

4.教育水平提高会缩小收入差距.教育培训与个人收入水平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许多实证研究的结论都证实了Kuzs(1955)的“劳动者受教育程度越高,国民收入越来越平等”的观点,而教育不平等会加剧收入不平等.随着中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大学入学率的日益提高,居民受教育机会趋向平等,故本文用平均个人受教育的年限来反映中国教育水平的改进.

5.为了考察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本文选取了两类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依存度,分别采用出口和进口占GDP的比重,用以衡量中国贸易规模的收入分配效应.1978―2007年间,中国贸易总额提高105倍,到2007年达21738.3亿美元,大部分年份是顺差.2006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上升到第三位,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74%上升到2007年的67%.另一类是进出口商品结构,用以衡量中国贸易地位的收入分配效应.引入第二类变量的理论根据是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的观点,产业内贸易会使所有的要素都受益,不会带来严重的收入分配问题.1978年中国主要以粮食、自然资源等大宗商品换取机械设备等工业制成品,如今贸易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2007年中国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不到5.1%,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上升为25.4%;工业制成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达到76.3%.[ZW(]巴拉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等于1-X-M/(X+M),相关数据根据2007年统计年鉴计算得出.[ZW)]本文用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和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总进口的比重来衡量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

贸易与中国收入不平等的计量检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产业结构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模型采用1987―2005年中国区域间收入基尼系数;GDP、人口、外资、进出口贸易额、固定资产投资额、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等必需数据均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本存量数据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出;1990―2004年间教育年限数据来自李秀敏(2007)[ZW(] 李秀敏(2007)采用受教育年限法测算了1990―2004年中国各省市人力资本,用基尼系数法测算了各地区的人力资本结构系数,并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地区国民收入的影响.[ZW)],其余年份的数据根据李秀敏的数据及《中国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外推得到.

(二)检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分别控制模型中的部分变量进行多次回归,能准确地观察各自变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见表1.

表1中Ad-R2和DW检验值表明,上述所有模型都拟合得比较好,检验结果归纳如下:(1)在大部分模型中,出口依存度或者进口依存度提高均与基尼系数显著负相关;出口商品结构显著地与尼基系数负相关;进口商品结构可能与基尼系数正相关(仅存在于两个模型中).可见,贸易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比较复杂,下文将深入剖析其机制.(2)在所有模型中,外资显著地与收入分配差距负相关,起到了改善收入分配的作用,表明中国外资对收入分配的积极效应超过了其负面效应.长期以来,虽然中国外资以出口导向型为主,但是同时也以要素寻求型为主,即集中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或者以加工贸易为主,因此并没有造成十分严重的不同类别劳动力的收入差距.(3)大部分模型在10%的水平上显著,民众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同收入差距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这再次验证了库兹涅兹检测说和大多数人的检验结论.(4)在大多数情况下,用人均收入衡量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收入分配起着改善作用,尽管其影响并不总是显著;而用人均固定资本存量时,经济发展恶化了收入分配.这表明,如果用收入分配差距来衡量,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工业化初期的阶段,从而经济发展扩大了收入差距.(5)产业结构与基尼系数显著负相关,表明随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中国收入分配趋于恶化.究其原因,可能有:一是由中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扩大引起的.二是由于中国产业结构还处于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变的过程中,表现为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而不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在深化发展过程中容易出现结构性失业和由廉价资本替代劳动引起的机器与人争夺就业的现象,而第三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2006年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为39.4%,比2005年下降0.9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趋于重型化,制约了就业容量,不利于改善收入分配.


四、贸易影响中国收入分配的机制

上述模型引入多个变量,分别检验了进、出口规模及进、出口商品结构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同时也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检验了H―O理论和SS定理在中国的适用性.第一,1987―200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总体上对收入分配不平等起到了改善作用;第二,出口改善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比进口更加显著;第三,制成品出口比重增加对收入分配产生显著的改善效应;第四,制成品进口比重下降可能恶化收入分配.这样的检验结果不同于以往国内学者所得出的结果,显示出贸易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比较复杂,不能简单地用包括H―O理论在内的某个贸易理论来解释,必须结合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过程和特色进行分析.

1.出口贸易发展推动了中国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了中国劳动比较优势,显著地改善了中国收入分配差距.这基本体现了SS理论的预测,即提高了中国相对丰裕要素(劳动)的相对.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可被概括为“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这种战略的指引下,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配置的优化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得以加快,要素向具有劳动比较优势的轻工业制造部门集中.中国工业结构一度经历了一个由重转轻的阶段,随后被纳入全球化生产体系中的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这样的工业化进程产生持续而强大的劳动需求,推动中国农村(潜在)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城市转移,不仅扩大了总国民收入“蛋糕”,也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2.进口贸易发展可以通过改变商品缩小收入差距.中国进口发展速度虽然相对慢于出口发展速度,但是也从1978年的108.9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9558.2亿美元,增长近90倍.其中,2007年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4124.1亿美元,接近进口总额的一半.此外,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是中国的主要贸易方式,占比在一半左右.进口商品的扩大,通过降低国内原本稀缺而高昂的消费品而改善收入分配.但是,考虑到中国出口产业的进口依赖性高,进口品主要不是消费品而是机械设备和由加工出口贸易引发的,这就降低了进口对改善中国收入分配的效果.

3.贸易发展引致中国生产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加深了地区经济分工与合作,其收入分配效应不确定.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产业地理布局一度忽视地区要素禀赋优势,一些地区产业结构雷同.改革开放后,贸易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区封锁,引致生产要素在地区之间大规模自由流动,主要表现为劳动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从这个角度看,贸易发展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但是,要素向东部和城市集中,加剧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扩大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

4.地区对外贸易发展不平衡扩大了收入差距.原因有:一方面,如前所述,贸易发展总体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那么各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也就会扩大各地区内部收入差距,进而扩大全国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各地区贸易发展不平衡会扩大地区间收入差距,进而扩大全国收入差距.中国地区贸易基尼系数是很高的.本文在此利用1993―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了中国地区间收入、进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和出口总值的基尼系数,并分别以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基尼系数为纵坐标、收入基尼系数为横坐标作图,发现地区间贸易差异越大,地区间收入差异也越大,两者存在明显的正向关系(图3).[TPwj3.tif,11.30;%80%80,Y#]

[TS(][JZ][HT5”H]图3 地区贸易差异与收入差异的关系[TS)]

5.中国贸易商品结构的变迁,表现为工业制成品出口所占份额显著提高的同时,工业制成品进口所占份额趋于下降,从1985年的83%下降到2007的74.6%.这是由于中国长期的外贸发展战略,是在遵循要素禀赋理论甚至制定多种出口激励措施鼓励出口的同时,也积极实施进口保护政策或者按照进口替代战略选择性进口.因此,第一,仅从H―O理论出发,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有助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制成品进口下降不利于改善中国收入分配.第二,抑制工业制成品进口不利于国内进口替代产业竞争和发展,进而造成国内市场高企,恶化收入分配.第三,中国的产业内贸易并不符合克鲁格曼所界定的“差异化产品”的国际贸易,而是不同要素密集度特征的工业品或者零部件的国际贸易.因此,中国国际分工地位依然较低,所获贸易利益趋于下降,恶化了国内收入分配.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打破收入分配的“大锅饭”,有利于提高效率,有其必然性甚至合理性.但是,追求公平是经济发展中同样重要的另一个方面.人们对收入差距的容忍是有限的,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危及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般的国际标准是,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到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而超过0.6以上就属社会动乱随时发生的危险状态.本文对中国基尼系数的仔细考察表明,改革开放迄今,中国在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在加剧.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建立起影响收入分配的多因素计量模型,表明有许多因素影响中国收入分配,而贸易的影响则比较复杂.本文检验结果的政策含义有,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包括合理利用外资和调整贸易政策,适度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由工业化向后工业化过渡,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促进教育机会平等都有助于改善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就贸易政策的调整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推进贸易自由化,继续做大中国对外贸易.转变重商主义式的贸易顺差观念,改变以出口为主导的贸易政策,包括取消对出口的诸多补贴,发展新型加工贸易,提高加工贸易附加价值,放松对进口商品尤其是对工业制成品进口的管制,彻底放弃进口怎么写作于出口的策略.

2.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做强中国对外贸易.要摒弃固守劳动比较优势的静态观念,以自主创新为先导,培育中国动态比较优势,从而实现调整贸易商品结构和调整国内产业结构的相互促动.转变贸易增长方式不仅有助于实现中国出口的持续增长,也有助于提高中国国际分工地位,获取更多贸易利益.

3.消除行政区划壁垒,实现要素在中国的合理流动和集中,做大做强中国对外贸易.这不仅包括应消除要素流动的行政壁垒,如加快户籍制度等各项不合理制度的改革,也包括要充分遵循市场规律从宏观视角合理化产业地理布局.

4.全方位对外开放,实现地区对外贸易平衡发展.30年来,中国经济改革和贸易发展经历了试点试验取得显著的成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随着“中国入世工作组报告书”中各项开放时间表的逐一到来,中国正走向全面对外开放.在这个过程中,政策引导地区平衡发展对减轻二元经济结构、缩小收入差距十分重要.

戴枫. 2005. 贸易自由化与收入不平等: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10):39-46.

戴枫,王艳丽,姜秀兰. 2007. 外资对东道国收入分配的影响[J]. 国际贸易问题(9):87-92.

冯超. 2007. 中国基尼系数的省际差异[J]. 经济纵横(1)93-94.

管晓明. 2006. 劳动者技能、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再分配[J]. 财经科学(2):31-37.


韩旭,韩淑丽. 2006. 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变动分析:基于1978―2003年时间序列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10):74-80.

胡超. 2008. 对外贸易与收入不平等: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3):22-27.

李秀敏. 2007.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协调发展:来自中国省级区域的证据[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46(3):47-56.

苗乃川. 2008. 美国进入了“新镀金时代”[N]. 青年参考,09-25. news.省略/20080925/n259748931.s.

王韧. 2006.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成因分析:兼论“倒U”检测说的适用性[J]. 统计研究(4):14-19.

王少瑾. 2007. 对外开放与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世界经济研究(4):16-20.

徐水安. 2003.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收入分配的演变[J]. 世界经济文汇(4):44-54.

赵莹. 2003. 中国的对外开放和收入差距[J]. 世界经济文汇(4):55-70.

AMOS O M, Jr. 1988. Unbalanced regional growth and regional ine inequality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Development, 18:549-566.

BOURGUIGNON F, MORRISON C. 1990. Ine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and foreign trade [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34:1113-1132.

FISHCHER R. 2001. Evolution of inequality after trade liberalization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66: 555-579.

HENDERSON V. 2002.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 The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17:89-119.

KUZNETS S. 1955. Economic growth and ine inequality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45(1)1-28.

SILVA J A, ROBIN M L. 2003. Regional ine ine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 Economic Geography, 80:261-286.

PERNIA E M, QUISING P F. 2003. Trade opennes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37:391-106.

SPILIMBERGO A, LONDONO J L, SZEKELY M. 1999. Ine distribution, factor endowments, and trade opennes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59(1):77-101.

WILLIANMSON J G. 1965. 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3:3-45.

WOOD A, RIDAO-CANO C. 1999. Skill, trade and international inequality [J]. Oxford Economic Papers,51: 89-119.

Econometric Test on Ine Inequality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WEN Juan1 SUN Churen1,2

(] (1.Shanghai Institute of Foreign Trade, Shanghai 201600;

2.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JZ)]

[WT5HZ]Abstract: [WT5B1]Since China adopted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o the outside world policy, the escalating trend of Gini indexes indicates that the ine gap in China has been widening. Econometric analysis on trade and ine inequality in China giv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rade as a whole has amended ine inequality, the improving effect of export is more significant than import, ine inequality has been mended with the rise of the propor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xport and might worsen with the drop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mport. These results reveal that effects of foreign trade on ine distribution in China are rather plicated, and single theory including H-O can not explain the phenomenon. Some trade policy remendations he been put forward in the end.

Keywords: [WT5B1]international trade, ine equality, Gini index

(责任编辑 彭 江)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