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点赞:3167 浏览:809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放缓,我国出口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要想摆脱目前的困境,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转变贸易增长模式,提高技术创新.本文从R&D经费角度研究了技术创新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认为R&D经费投入对出口有显著影响,R&D经费的执行部门对出口有不同影响作用.

[关 键 词 ] 技术创新 出口 R&D

一、引言

改革开放至今,凭借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我国的出口贸易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一个世界贸易大国,2006年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位.然而在表面的繁荣下危机暗藏,我国的出口产品一直靠低价占领全球市场,附加值普遍不高,更多的是粗放型的贸易模式.由于日益受到国内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迅速兴起,特别是受国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的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内部、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出口贸易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就目前环境来说,如何进一步推动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成为重要问题.从长远来看,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要改变我国的外贸增长模式,要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起着决定性作用,试想一个国家或企业如果创新能力薄弱,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岂能不会在国际贸易竞争中受制于人,处于劣势地位?因此,本文试图对我国现阶段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依据.

二、文献综述

在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技术要素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者们不断地深入探讨着技术与贸易的关系.最早的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和专业化分工是由既定的劳动生产率或资源禀赋优势决定的,技术是外生的和不变的.在其理论中,主要强调技术绩效―劳动生产率,未明确提出科学技术的作用.随后的新要素理论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知识、技术等要素作为内生变量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模式,但在其理论中,未就技术及技术进步的国际差异、技术的动态特征对贸易的影响加以考察.

事实表明,技术变动会对贸易模式和各国福利水平产生影响.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强调技术进步动态效果的理论出现.最早从动态角度来分析技术创新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有波斯奈(Posner)1961年提出的技术差距贸易模型.在技术差距模型中,Posner把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把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看成是贸易的一个决定性因素.1966年弗农(Vernon)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深刻论证了“技术差异决定国际贸易流向的观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新贸易理论则将技术作为一种内生变量加以研究.不仅研究技术怎样影响贸易和增长,而且研究技术变动的原因及技术创新作为生产和贸易的结果对贸易模式和国家福利的影响,拓展了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领域.

在考察技术创新和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基于理论角度的不同,又分别从国家层面和行业等层面对于技术创新选取不同的变量加以考察.国外大量研究表明:从国家层面来说,技术创新对一国出口贸易有着显著的促进效应;而从行业层面来说,某些行业技术创新对贸易没什么影响.国内学者近年来对技术创新和出口贸易的关系也进行了研究.黄永兴(2008)基于月度数据从专利授权量的角度考察了自主创新和进出口贸易的关系,研究表明自主创新与进口存在显著引导关系,与出口存在显著因果关系.余道先等(2008)的研究认为:我国的自主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不显著,国外专利申请授权数对我国商品出口具有显著正的影响.姚利民等(2007)以全国各省市地区为样本来分析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有着显著的正的效应.范红忠等(2007)的研究认为国际贸易对一国自主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国际贸易对一国研发投入并没有影响.魏龙(2005)、张华胜(2005)等从行业的角度考察了技术创新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对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影响.在模型方面,上述文献大都采用了回归分析.

三、模型建立及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及变量说明

在对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时,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衡量技术创新能力,通常从投入和产出两个角度分别选取指标.目前,投入角度广泛采用的是有关R&D的指标,而产出角度广泛采用的是专利授权量和创新项目数等.这些指标各自都存在一些缺陷,例如专利授权量有时并不能反映出技术创新的真实情况,可能出现企业为避免对手使用专利申请的披露信息而选择不申请等情况,导致统计有出入.但在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情况下,选用这些指标仍然不失为一个次优选择.由于R&D的投入对一国创新能力有着决定性影响,在考察技术创新对出口的影响时,本文拟通过R&D投入来间接研究技术创新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实证分析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总体考察R&D的投入对出口的影响,由于经费和人才直接影响着技术创新,因此主要从R&D经费和R&D人员考虑;第二步就R&D经费的不同执行部门对出口的影响进行研究.R&D经费的执行部门主要分为研究与开发机构、企业、高等学校、其他事业单位,希望通过分析了解各执行部门对出口的影响情况.变量表示如下:LEX表示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为因变量.LRZ表示R&D经费总支出;LRL表示为从事R&D的人员;LRJ为研究机构的R&D经费支出;LRQ为企业的R&D经费支出;LRX为高等学校的R&D经费支出;LRO为其他事业单位R&D经费支出.

构建如下模型:

模型Ⅰ:

模型Ⅱ:

2.数据说明

由于投入与产出有一定滞后时间,特别是R&D的投入,当技术创新发生在新领域或对已有技术根本性创新时,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应用.考虑我国技术创新尤其是企业的创新多集中在对现有工艺技术和产品的渐进改进,时间滞后期相对短一些,因此,本文的所有解释变量在分析中均采取滞后一期.为使研究序列趋势线性化,一定程度上消除异方差现象,对研究数据取自然对数.

在考察R&D投入对出口的影响时,数据选取1991年~2006年.因为自20世纪90年始,我国的出口贸易稳定快速地发展,同时“八五”期间以来国家在宏观政策上加大了对科技给与了扶持.但在考察R&D经费的不同执行部门对出口的影响时,由于执行部门数据难以获得,因此主要基于“九五”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即1996年~2006年.本文数据来源于《我国统计年鉴》、《我国科技统计年鉴》、我国科技部网站.

3.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模型Ⅰ,分别从R&D的经费和人员进行回归,结果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方程的F值显著,判定系数达到0.962117,即模型拟合程度较高,但是R&D人员对出口的影响不显著.可以认为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投入并没有体现出对出口的直接影响.目前我国R&D人员比较匮乏,2006年每万个劳动中R&D人员只有19人年,远低于日本(139)、法国(129)等发达国家.据科技部的统计资料,有70%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集中于企业之外的研究机构.这样,研发人员投入未体现出对出口的直接影响也不足为奇.因此,模型中去掉LRL因素后再次进行广义最小二乘回归,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判定系数达到0.966728,F值在显著水平1%下高度显著,模型拟合程度较高.D-W检验中,查表可知du等于1.361, d等于1.519843>1.361,因此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回归结果说明,R&D经费投入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比较显著.这与我国的宏观政策密不可分.90年代以来R&D持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达到22%,远远超过GDP增长速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出口.



基于模型Ⅰ的结果,根据模型Ⅱ,进一步分析R&D经费的不同执行部门对出口的影响,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判定系数达到0.90以上,F值显著,模型拟合程度较高.由于数据量少于15,DW检验不适用,借助残差分布图可以简单判断该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从回归结果看, R&D经费执行部门中,研究与开发机构和企业对我国出口产生正的影响,其中企业最明显,当企业的R&D经费提高1个百分点时,出口将提高1.69个百分点.这与近年来,企业正成为我国R&D 活动的主体密不可分.2006年企业在R&D经费执行部门中的比例占到71.1%,而1996年企业作为R&D经费执行部门仅占到42.8%.过去研究与开发机构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人财物投入较多,现在随着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其占比由1996年的42.8%下降到18.9%.模型同时反映高等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的R&D经费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是负的.考虑我国的技术创新状况,这种情况是可能的.目前高等学校的技术创新通常与企业结合不紧密.因为出口贸易的主体是企业,这些企业数量众多,R&D力量相对分散,往往习惯于各自的独立研究,其与高校的合作机会较少,因此高等学校没有能直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提高企业的出口竞争力.另外可能的原因是高校研发投入转化为直接生产严重滞后而其研发投入挤占其他执行机构的投入,从而对出口产生负的影响.由于时期数据量少,这一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四、结论及启示

首先,技术创新对我国出口贸易有正的影响,R&D 经费持续高速增长成为这一影响的重要源泉.表4展示了部分国家R&D 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的情况,我国明显低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相对高于金砖四国中的其他三国.面对国内、国外严峻的经济、贸易环境,我国应进一步加大对R&D的投入.

资料来源:我国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省略.

其次,R&D人员对出口的影响不显著.理论上人力资本的投资应该会促进出口贸易.但是由于目前我国R&D人员的稀缺和配置不均衡,尚未体现出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因此,应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

再次, R&D经费执行部门中企业对出口的影响要大于研究与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和其他事业单位的R&D经费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前R&D经费按执行部门来看,企业所占到的比例同发达国家相比,大致相当甚至高于德国、法国、英国等一些国家.但须正视的现实是这一比例虽高,绝对量上要远低于这些国家.因此,仍然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支持,同时加强引导R&D投入的方向,从技术引进过渡到自主创新,侧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构建一个多方参与的创新机制,努力营造企业和高等学校的创新文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