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方向TPP的影响

点赞:28851 浏览:1326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伴随着中国的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反映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位置的贸易结构、贸易方向呈现怎样的变化特征?文章使用1998年~2011分行业的双边贸易数据对中国贸易情况进行系统梳理,试图对上述问题进行解答,以此为基础就美国积极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对中国贸易地位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贸易结构;贸易方向;TPP

一、 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对外贸易从总量上来看保持了高速增长.据WTO秘书处统计,中国2013年的货物贸易量达到40.16万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位的国家.在取得如此成就的同时,以下问题值得考虑:随着国际生产分工的细化和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对外贸易量迅速增长的同时,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美国致力于与亚太地区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对中国的区域贸易地位会产生什么影响?本文使用CEPII BACI数据库HS96编码数据对1998年~2011年间中国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试图解答以上问题,并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中国贸易总量的变动;第三部分揭示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变化;第四部分分析美国战略重心东移可能对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造成的影响并给出政策建议;第五部分总结.

二、 贸易总量变动

加入WTO之后的十年,中国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11年进、出口总量分别为13 706.37、18 351.23亿美元,是2001年的5.56、7.66倍,占世界进、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从1998年的2.47%、4.9%增长至2011年的8.62%及11.54%.期间,进口、出口与贸易总量的变动趋势基本保持一致.1998年~2011年间中国的贸易增长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8年~2001年,中国此时还未加入WTO,贸易量在此阶段增长较慢,从1998年的3 661.07亿美元增加至2001年的4 377.49亿美元,平均增长率6.14%,其中进口增速大于出口,出口平均增长率为4.7%,进口平均增长率为8.89%;第二阶段为2002年~2006年,为中国加入WTO的第一个五年,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贸易总额从2002年的5 273.65亿美元增加为2006年的12 251.08亿美元,平均增长率达到23.46%,其中2005年贸易总量首次超过10 000亿美元.出口年均增长24.61%,进口年均增长21.34%,出口量在2004年突破5 000亿美元;第三个阶段为2007年~2011年,为中国加入WTO后的第二个五年.2007年中国在WTO的承诺全部放开,对外贸易在这一年显示了极大的活力,贸易总量达到17 943.44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6.46%,进、出口增长率分别达到58.96%和40.12%,进口总额也突破5 000亿美元.2008年由于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放缓,中国对外贸易虽保持增长,但是贸易总量、进口和出口的增长率较2007年均有下降,分别为15.88%、17.53%和14.94%.200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持续发酵,我国贸易总量,出口量和进口量均出现负增长,分别比2008年减少-14.3%、-11.18%和-16.14%.2010年情况开始好转,进、出口总量均超过2008年;2011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贸易总量、进口、出口分别比2010年增长21.42%、27.04%和17.53%.

三、 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的变化

1. 贸易结构分析.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在贸易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进出口的行业结构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我们从进、出口两个方面对贸易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首先看进口.2005年之前以及2007年、2009年、2010年,第16类商品的进口量一直排在第1位,该类商品由第84章商品“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及第85章商品“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件;录音机及放声机、电视图像、声音的录制和重放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组成.1998年该类商品进口额不足400亿美元,占中国商品总进口的32.38%;2007年该类商品进口额上升为1 812.58亿美元,占比26.64%;2006年、2008年、2011三年该类商品进口居于第2位,2011年出口额为3 518.31亿美元,占进口总额的比重为25.67%.虽然比重下降,但绝对量却增长迅速,2011年该类商品进口量为1998年的7.86倍,比重下降源于其他产品进口量的大幅增加;2006年、2008年、2011年进口量超过第16大类产品取得第一位置的是第5类产品“矿产品”,而1998年时该类产品的进口量只排在第6位.矿产品的进口量从1998年的84.69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1 039.21亿美元,2011年又增加到3 789.54亿美元,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是6.91%、25.19%和27.65%,绝对量和占比都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

1998年进口居于前五位的商品占总进口的69.3%,除第16类商品外,其他四类商品集中在“纺织原料及制品(第11类)”、“贱金属及制品”(第15类)、“化学工业及相关工业产品(第6类)”及“塑料、橡胶及制品(第7类)”等行业.2011年,进口结构发生调整,居于进口首位的产品为矿产品,第17类产品“车辆、航空器、船舶及有关运输设备”取代第7类商品成为进口量居于第五位的商品,这一变动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消费结构的变动,即对第17类商品的相对需求增加.进口较少的行业除第19类“武器、及零件、附件”外,主要集中在“杂项制品(第20类)”、“鞋、帽、伞、杖、鞭及其零件;已加工的羽毛及其制品;人造花;人发制品(第12类)”及“石料、石膏、水泥、石棉、云母及类似材料的制品;陶瓷产品;玻璃及其制品(第13类)”等行业,可以看出这些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中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一点在对出口商品的行业的分析中可以得到验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进口量增加较大的行业.相对1998年,2011年进口增长最快的行业为第14类商品“天然或养殖珍珠、宝石或半宝石、贵金属、包贵金属及其制品;仿首饰;硬币”,即奢侈消费品相关行业,2011年的进口量为1998年的51.29倍,反映了中国消费者对国外奢侈品需求的大幅增加;其次为第5类“矿产品”,反映出中国对国外资源需求的大幅增加;再者为第18类商品“光学、照相、电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及设备、精密仪器及设备;钟表;乐器;上述物品的零件、附件”,这类商品的科技含量较高,进口量的大幅增加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对高精密度仪器需求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在该类商品的.自我供给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出口方面.1998年~2011年间,中国历年出口量最大的行业均为第16类产品,出口量从1998年的676.32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8 935.6亿美元,增长了12.21倍,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8年的27.77%增加到2011的48.71%,占总出口量的近一半.第16类产品包含了大量的中间产品.该类商品多为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低端,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全球价值链分割与国际外包的盛行的背景下,富裕的熟练工人、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较成熟的法律环境使得中国生产性外包和来料加工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中间产品出口量巨大,同样的原因也可解释该类产品巨大的进口量;第11类商品“纺织原料及制品”的出口量在14年里一直处于第2位.该类产品的出口额从1998年的492.5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 259.34亿美元,增加了3.59倍,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98年的20.22%下降到2011年的12.32%,反映了该商品在中国总出口中地位的下降,但是绝对量的持续增涨说明该类产品仍具有一定的出口潜力.出口前五位的商品中,2011年第6类商品进入前五位,而1998年居于第4位的第12类商品排名降为第8位,说明了中国出口结构的另一个变化方向:低技术含量的商品(如第12类)在出口中所占比重下降,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品(如第6类产品)占出口总量的比重有所上升.第17类、18类产品出口比重的上升及第11类、20类、8类商品出口比重的下降反映了同样的趋势.


从对进口及出口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除第5类商品之外,第16类产品为进口量、出口量最多的商品,即中国的第16类产品存在大量的产业内贸易.具体到HS96四位编码,可以看出中国对该类商品的进口与出口的差异.分析1998年与2011年中国第16类产品HS96四位编码商品进出口量排名前五位的行业及净进口、净出口排名前五的行业,可以看出,进口与出口量最大的行业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商品“8548”在1998年、2011两年的进口与出口量中均居于第一位,不同的是占贸易总量的占比有所变化.从中国数据来看,该类商品主要为电气的零部件,该商品占贸易总量比重的下降说明中国零部件出口在出口中的地位下降,但在进口中的地位上升,这一变化趋势为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做出了一个很好的诠释,即进口零部件贸易占比增多,而出口成品贸易的占比增加.表2中能够说明这一问题的还有以下两组数据.一是在1998年数据中,排名第4位的进口商品“8529”为出口居于第四位的商品“8527”的零部件部分,而2011年数据中进口居于第二位的商品“8542”(集成电路及微电子组件)及“8542”(二极管、晶体管及类似的半导体器件;光敏半导体器件,包括不论是否装在组件内或组装成块的光电池;发光二极管;已装配的压电晶体)均为出口居于第2、3、4位的商品“8471”“8525”及“8517”的组成部件.即在第16类商品中,中国主要从国外进口科技含量较高的零部件商品(如“8542”类商品),经过组装加工后,出口组装成品(如“8471”类商品).

2. 贸易方向变动.此处的“贸易方向”是指货物贸易出口的地区变动及进口来源的地区变动.随着各国在全球贸易中分工的变动及区域贸易协定的签订,以及中国加入WTO,在全球贸易中中国对各个地区的贸易方向发生了一定的转移与变动.

一是与中国贸易量最大的国家较为稳定,但各国所占比重有所变动,中国向各国的出口量集中度下降.从出口来看,1998年与2011年出口居于前五位的国家相同,且进出口总量均有大幅增长;从进口来看,出口居于前四位的国家(地区)没有变动,但相对位次发生了变化,从韩国的进口量由1998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2位,从美国的进口量位次下降,而从德国的进口量位次由第6位上升到第5位.从进出口所占比重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前几位国家所占中国进出口总量比重均有所下降.

分别就1998年和2011年中国进出口量居于前十位的国家,以及与该国家的贸易量占中国总贸易量的比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从出口来看,与1998年相比,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在2011年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均明显下降,而向居于4位~7位国家的出口量占比有所上升;另外,1998年出口居于8位~10位的三个国家在2011年均居于十名之外,中国对印度出口居于2011年中国出口国家的第7位;与出口情况类似,中国从各国货物进口的集中度也有所下降,并且从韩国的进口量位次上升,从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及巴西的进口量进入中国进口量的前十位.这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方向的地区变动,更多的贸易向亚太地区转移.从进出口所占比重来看,随着时间推移,前10位国家所占中国进出口总量比重均有所下降.从出口来看,与1998年相比,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在2011年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均明显下降,而向居于4位~7位国家的出口量占比有所上升;另外,1998年出口居于8位~10位的三个国家在2011年均居于十名之外,中国对印度出口居于2011年中国出口国家的第7位.与出口情况类似,中国从各国货物进口的集中度也有所下降,并且从韩国的进口量位次上升,从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及巴西的进口量进入中国进口量的前十位.这反映了中国对外贸易方向的地区变动,更多的贸易向亚太地区转移.

四、 TPP的影响及对策

美国自2008年9月加入TPP谈判以来,就开始主导其进程,试图将TPP打造成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要求的高标准的区域经济合作平台,将其作为全面介入并主导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布局和遏制中国崛起的经济手段(中国没有被邀请参加TPP谈判).TPP12个成员国所构成的国际分工布局不利于中国贸易地位的改善,TPP谈判完成后将形成的贸易规则也会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带来负面影响.

一方面,TPP如果达成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议,美国、加拿大的农产品将大量进入越南、马来西亚等农业生产效率低的国家,将会给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造成冲击,解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这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将成为潜在的低端制造业的劳动力储备.美国将越南、马来西亚拉入TPP,客观上抵消了中国劳动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从而避免对中国低端制造业的过分依赖,压制了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增长空间;而美国、日本和韩国又有大量从事高端制造业的工人,挤压了中国由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转换的国际需求.这样一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就会一直处于为发达国家打工的位置;另一方面,TPP推行的劳工、环境保护和清洁能源等高标准将对我国企业的出口形成冲击.

作者认为我国应对TPP挑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育劳动效率高的技术工人,在劳动力的效率和技能上形成越南、马来西亚等国不可替代的比较优势,为制造业的转型储备人力资本.

(2)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鼓励企业进行创新转型,走高端制造业的差异化道路.

(3)保障工人生产安全,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居住、饮食福利待遇;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在清洁能源的生产与输送、电动车及电池、碳捕捉技术等领域开展产业合作,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方向TPP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对外贸易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4)寻求TPP之外的贸易空间,加强与俄罗斯、东盟、印度和巴西、南非等新兴经济体的贸易往来.

(5)制定符合国家长远发展利益的区域合作战略,积极参与并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进程,应对TPP挑战.

晨阳.“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与美国的亚太区域合作新战略.国际贸易,2010,(6):56-59.

2.盛斌.美国视角下的亚太区域一体化新战略与中国的对策选择――“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的发展.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0-80.

3.盛斌.亚太区域合作的新动向――来自竞争性构想的调查.国际经济评论,2010,(3):122-137.

4.张捷.中国APEC二十年――TPP衔枚疾进APEC或临拐点美国欲重构资源版图与信用体系.环球财经,2012,(1):32-4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及战略”(项目号:11AZD036).

作者简介:张英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庄媛媛,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