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失衡问题:成因\影响

点赞:8152 浏览:3239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贸易失衡问题日益明显,经历了从逆差小幅波动到顺差逐渐扩大的过程,对我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金融安全、全球贸易平衡都产生了严重影响,通过对我国贸易失衡状况的研究,发现其失衡的轨迹和表现,就此进行深入分析,得出造成其贸易失衡的根本性原因在于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结论.基于此提出有益于我国和其贸易伙伴利益的单边、双边及多边的解决对策.

[关 键 词 ]我国;贸易失衡;汇率;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1979—2010年的31年间,进出口规模从293.3亿美元增长到29727.6亿美元,年均增长16%.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对外贸易连续6年增长速度达20%以上,直至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首次低于20%,2009年则出现对外贸易的负增长.但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就已经实现了比2009年增长34.7%的喜人成绩.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从1979年的第32位上升到目前的第2位.

随着对外贸易以远高于GDP的速度增长,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在不断上升,这充分表明我国正在加快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使得我国经济通过进口和出口等贸易行为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知,当一个国家的出口与进口大致相等时,这个国家的对外贸易被认为是平衡的;反之,如果出口与进口之间相差过于悬殊,对外贸易则被认为是失衡的.在现实中,一国对外贸易很少能够实现完全的平衡,当出口大于进口时,对外贸易产生顺差或盈余;而当出口小于进口时,则产生逆差或赤字.贸易平衡作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一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当然,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存在贸易失衡就可以通过国际收支账户的其他项目弥补,只要没有导致整个国际收支的恶化,或者带来潜在的风险,也不影响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和金融安全,那么这种失衡就是可以接受的.但也不可否认,贸易失衡哪怕是短期的、少量的,也可能引发金融和经济文集.因此,对于一个国家贸易平衡的分析,必须建立在该国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制度变迁等基础之上.

二、我国贸易平衡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我国严格依据进出口计划发展贸易,所以对外贸易差额规模小、波动少,保持了几十年的贸易大体平衡,对外贸易绝对差额均在10亿美元以下,相对差额即对外贸易差额占当年GDP的比重,也从未超过1%.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对外贸易也开始出现逆差与顺差的波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需要大量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来发展经济,加之长期的计划经济下整个国家的有效产出不足,严重的供求失衡也带动了进口的快速增加,从而导致当时的贸易逆差.1979年,我国对外贸易逆差20.1亿美元,20世纪80年代,累积逆差437亿美元,其中1985年和1986年的绝对逆差分别为149亿美元和120亿美元,1985年相对差额一度达到4.9%的高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不断改革深化,连续多年对外贸易逆差的局面得到扭转.除1993年(逆差122亿美元)外,其他年份均保持较大的绝对顺差,1998年的顺差额达到435亿美元,但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GDP持续大规模增加,因此,我国对外贸易相对差额的增长没有绝对差额那么明显.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95年起,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1996—2000年顺差每年连续超过200亿美元.

加入WTO后,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影响日益加深,对外贸易迅猛发展,规模空前扩大.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大规模顺差.2008年,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954.7亿美元的历史高点.2009年和2010年顺差连续下降,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得到进一步缓解.2011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003.1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出口3996.4亿美元,进口4006.6亿美元,贸易逆差10.2亿美元,是近六年来首次出现的季度逆差.1979—2010年我国进口额与出口额的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数据库

三、我国贸易平衡失衡的成因分析

(一)制度环境的变迁

制度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不同国家之间外贸表现的巨大差异.美国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2004)认为,抛开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是在于制成品还是在于自然资源不谈,有证据显示,出口需要鼓励措施来促进,在有利的环境之下,出口将能快速增长.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对外贸易活动需要考虑贸易本身存在的成本,不同的制度环境导致了对外贸易的固有成本和最低成本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可被认为是对外贸易的制度成本.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资源的配置也是采用计划的手段,因此使外贸成本很高,在贸易目标的达成、从事外贸活动的资格获得和竞争行为等多方面抑制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外贸制度环境的变迁呈现出利于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贸易的自由化消除了制度抑制,降低了外贸成本,同时,贸易战略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转型更大程度上发挥了相对比较优势,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从而促进了出口的更快发展.因此,我国制度的变革、外贸制度环境的变迁从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的重要原因.

(二)商品结构的变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商品的结构变动也影响了贸易平衡的变化.曾经创造贸易顺差的商品逐渐成为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而曾经大量依靠进口的商品如今实现了净出口等.当然这种商品结构的变化离不开贸易方式的发展,离不开要素禀赋的变化.

分别说明了1980—201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商品按照国际贸易标准(SITC)分类的贸易平衡情况.

对1980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商品进出口状况的考察结果表明:第一,改革开放初期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矿物燃料(如煤炭、石油等资源密集型商品)和杂项制品(如服装、鞋类、箱包等劳动密集型商品;贸易逆差主要来自机械及运输设备、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和非食用原料等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或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第二,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矿物燃料始终都是我国贸易盈余的主要来源,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矿物燃料相对稀缺.因此出现部分产品进口不断增长,出口开始减少的状况.如原油,1990年,我国原油贸易顺差34.5亿美元,到1996年我国则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10年原油净进口达2.36亿吨,逆差金额高达1335亿美元.我国外贸顺差的另一主要来源是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的杂项制品,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10年,顺差规模增长了114倍.2010年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旅行用品及箱包等产品共实现贸易顺差2702.6亿美元,是贸易总顺差的1.5倍.机器及运输设备在2004年以前基本上处于进口大于出口的局面,2004年,首次出现154.3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此外,化学品及有关产品和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料则始终是我国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可见,随着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入,我国商品贸易结构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以越来越依赖于从世界市场获取非食用原料、燃料和化学品的供应为一极,以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净出口不断增长为另一极.

(三)主要贸易伙伴的情况变动

在众多与我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中,还是以欧盟、美国、日本、东盟、韩国、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为主.改革开放至今,我国与这七个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因此,与这些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平衡变动基本可以反映我国整体贸易平衡的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内地迫切需要从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量进口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同时大量出口的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相对缺乏竞争力的商品,导致我国内地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我国香港和东盟,逆差则主要来源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1980—1992年间,对香港和东盟的累积贸易顺差分别是915亿美元和66亿美元,对美国、日本和欧盟的累积贸易逆差分别是282亿美元、316亿美元和305亿美元.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香港继续保持作为我国内地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的地位,但我国内地对美国和欧盟则从贸易逆差转变为贸易顺差,尤其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顺差规模迅速扩大.从我国最大的贸易顺差来源地美国来看,2005年美国首次超过香港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2010年美国对华逆差达到2730.7亿美元的历史最高记录.与此同时,我国对东盟的贸易平衡却从顺差转为逆差,我国台湾和韩国也成为两大贸易逆差来源地,日本始终处于我国逆差来源国的地位,且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逆差规模继续扩大.

(四)世界产业的转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世界产业的转移对新的贸易平衡格局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导致了原本为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转变为我国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日本在美日贸易摩擦激化、日元贬值和东亚地区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不断对亚洲制造业进行投资并且逐渐从亚洲四小龙过渡到东盟和我国.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越来越健全的公共基础设施、优惠的政策安排和高效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大量的日本跨国公司进入,日本对华投资迅猛增加.截至2009年4月,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累计实际到位金额达666.8亿美元,是我国第二大外资来源地.许多日本在华公司从本国进口零部件,利用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和廉价劳动力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在我国加工组装之后,再通过原有的销售渠道销往美国、欧盟等地.正因如此,使原有的日本对美国、欧盟等地的出口在统计上转变为我国对美国、欧盟等地的出口,经历同样的过程,使亚洲四小龙对美国、欧盟等地的出口也转变为我国对美国、欧盟等地的出口.这种产业转移和贸易转移无疑带来的是贸易顺差的转移.1992年,中国内地对东盟、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贸易逆差合计71亿美元,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逆差合计29亿美元,到2010年,我国内地对东盟、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贸易逆差合计2276.1亿美元,是1992年的32倍,而对美国和欧盟的贸易顺差则达到4972.8亿美元.

(五)国内储蓄与投资结构的变动

根据凯恩斯国民收入恒等式,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用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衡量.由于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从不同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通过对恒等式两边进行整理就可以得出净出口即贸易平衡是由私人部门的投资储蓄差异和政府部门收支差异两部分决定的.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私人储蓄的增加会导致经常项目盈余增加或赤字减少;投资的增加或政府财政赤字的增加会导致经常项目盈余减少或赤字增加.如果把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合并在一起,这时一国净出口就等于总储蓄与总投资的差额,因此,储蓄与投资的结构即决定了贸易平衡的状况.

任何一国国家的储蓄投资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贸易平衡的结构性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和储蓄率基本上是处于波动式上升的状态,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投资率往往大于储蓄率.1994年以后,我国的投资率总体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相对而言储蓄率上升得更快,处于一个更高的水平.储蓄率大于投资率的部分,通过对外贸易净出口实现了平衡.因此,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盈余正是其储蓄率高于投资率的结果.

四、我国贸易平衡变动的影响分析

(一)贸易失衡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一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会影响一国的贸易平衡状况,但同时,贸易平衡状况又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模式,不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且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也会受到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平均消费倾向长期走低所带来的储蓄投资结构失衡直接导致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顺差.在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化的时期,消费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造成了国内需求缺口被迅速增长的国外市场取代,形成了外需驱动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的贸易失衡越来越突出表现在对美国和欧盟贸易顺差的大规模积累.对美欧市场的过分依赖意味着我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一旦发生贸易摩擦、美欧市场需求减少、进口物资紧缺或上涨都将使我国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美国和欧盟都是危机的重灾区,美欧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市场需求急剧下降,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贸易活动,因此2008年后期在贸易平衡上体现出了对美欧贸易顺差的收紧.

作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体之一,我国的贸易失衡成为当前世界性结构失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双边贸易失衡以及美国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足以证明我国对世界性结构失衡的影响.

(二)贸易失衡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对外贸易的进行伴随着资金的流动.以中美贸易为例,我国将商品出口到美国并获得美元收入,增加外汇储备.但我国并不是以美元现钞或现汇的方式持有美元收入,而是把一部分收入购写并持有美国国债或公司债.截至2010年底,我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规模高达1.16万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总额的40.7%.债权的积累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对我国的金融安全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

第一,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债权积累和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美国、日本和欧盟诸国强烈呼吁人民币升值.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表现得尤其明显.美国认为人民币被人为低估,损害了美国的利益,因此不断向我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面对多方面压力,我国不得不做出让步.2005年7月21日,我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公告,称即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并于同日19时将次日美元对人民币交易调整为1美元兑8.11人民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逾30%.

第二,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上升.随着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张,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也不断上升.外汇储备数量越大,经营外汇储备的难度和风险就越大,特别是我国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资产,美元贬值则直接导致储备资产实际价值的缩水.大量外汇储备在国内无法得到优化配置的情况下,只得选择购写收益率相对较低甚至是存在亏损的美国债券.同时,为了对冲外汇占款,央行大量发行债券,并为此背负了较大的利息负担.

第三,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矛盾.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国内金融市场不发达,企业规避汇率波动风险能力较差,因此当时的汇率基本稳定对出口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却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大规模顺差,外汇储备快速增长,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不得不大规模写入外汇,导致大量基础货币投入市场,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通货膨胀、资产泡沫和经济波动,这与央行的货币政策背道而驰.

我国的贸易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乃至世界金融安全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美国的角度看,出于对不断增长的贸易逆差进行融资的目的,美国利用其发达的资本市场和美元作为关键国际储备货币的独特性,大量发行对外债务,使得美元债券利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美元贬值的压力,助长了美国资产泡沫(主要是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和全球范围的投机行为,对美国和整个世界的金融安全构成威胁.美国资产泡沫的膨胀带来了财富效应,也助长了过度消费的模式.形成了过度消费—贸易逆差—债券融资—低利率—房地产泡沫—财富效应—过度消费的恶性循环,其中最薄弱的房地产泡沫终于在2008年因信用危机被戳破,从而引发了对美国和世界经济都造成巨大冲击的世界性金融危机.

五、调节我国贸易失衡的对策分析

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源是我国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所以不考虑经济结构性失衡这一根本问题而直接对贸易失衡进行调节的手段是不可取的,是不利于既有的国际经济发展模式和分工格局的,而且极其容易对我国和其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对我国贸易失衡的调节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是逐渐促进贸易收支趋向平衡,从而缓解由于贸易失衡所带来的一切不良后果.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扩大私人消费

我国的经济结构性失衡关键在于储蓄投资结构失衡,而储蓄投资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高储蓄和低消费.当前要调节我国的贸易失衡、保持经济稳健发展关键就是要通过体制改革来扩大私人消费.

扩大私人消费与初次分配领域的改革密切相关,其核心是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近十多年来,我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这是导致居民私人消费相对萎缩的直接原因.表面上看,工资高低由劳动力市场来决定,与政府无直接关联.但实际上,与相关法律制度缺失,劳动者权益长期以来得不到保护有内在的联系.从整体看,利润占国民收入比重不断提高,而工资占比不断下降,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居民私人消费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因此,如何建立适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新型的和谐劳资关系,是现阶段体制创新面临的新任务.

另外,我国农村人口已达到9亿,其中,作为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成为产业工人的农民工已达到2亿多人,他们的消费水平与其劳动报酬密切相关.要想扩大私人消费,加快城乡分治体制的改革,建立新的城乡关系,使农民以及作为产业工人的农民工真正在制度上处于平等地位.这既是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要求,也是增加农民收入,扩大私人消费,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扩大私人消费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对医疗、养老、意外事故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以弱化有购写力人群对未来的不乐观预期心理,从而减少储蓄,增加现期消费.

(二)放开资本账户,鼓励对外投资

面对我国贸易失衡的调节,可以借鉴20世纪十年代的日本曾经运用过的一项策略,即忽略对贸易失衡的调节,直接着眼于整个国际收支的平衡.当时的日本在贸易收支上也是出现了大规模盈余,美日贸易摩擦日益激化,但日本没有直接对贸易失衡进行调节,而是通过大规模的对美投资避免了冲突的继续.曲昭光(2006)认为,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资本账户可兑换的核心条件.采取措施逐渐放开资本账户,鼓励对外投资特别是对外直接投资,既可以获取对国外重要资源的支配权,减少国际能源、原材料波动带来的风险,又可以直接进入国外市场,规避贸易摩擦,而且还可以减少外汇储备的持有量,降低持有、管理过高外汇储备的风险,并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表现在经常项目顺差不断增加,这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滞后存在密切关系.由于一直以来的政策过于向第二产业倾斜,导致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第三产业得不到充分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内消费.此外,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投融资渠道单一,居民投资主要集中于银行存款,从而导致了我国的高储蓄率.Robert C. Feenstra等人(1998)认为,在金融机构国家所有的背景下,非国有企业无法从既有体系中获得融资,只能把储蓄积累作为再投资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选择渠道,这使得投资驱动型储蓄成为储蓄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储蓄投资结构失衡.

因此,当前要解决我国的结构性贸易失衡问题,应当从金融体制改革入手,减少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干预,结合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商业化改革,便利非国有企业融资,减少投资驱动型储蓄的增长,同时引导金融资源向第三产业倾斜,刺激消费.

(四)加强国际合作

我国的贸易失衡根源于自身的经济结构性失衡,还部分地受到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影响.所以只有我国单方面的采取措施将无法达到理想效果,还需加强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特别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地美国.在我国已经采取扩大国内消费、对人民币进行有序升值等措施的情况下,各贸易顺差来源地也应该采取一定的调整措施尽量配合,包括政府逐步减少财政赤字,降低总需求;提高利率水平,减少居民消费规模;放松对华出口管制,实现贸易互补等.

[参考文献]

[1] 孙时联,熊柴.我国: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我国贸易增长与贸易平衡论坛会议综述[J].国际贸易,2010(8).

[2] 张国庆.贸易增长与贸易平衡问题[J].国际贸易,2010(7).

[3] 王记志,廖湘岳.我国贸易平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J].我国流通经济,2009(8).

中国贸易失衡问题:成因\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对外贸易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4] 邱嘉锋.近年来我国外贸顺差快速增长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财贸经济,2008(7).

[5] 任晓娜, 李伟伟.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现状和政策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

[6] 田立群.对当前我国贸易顺差现象的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3).

[7] 郑桂环,史德信,汪寿阳.我国贸易平衡波动研究——成因、周期、影响及应对分析[J].科学出版社,2006-10.

(责任编辑:张彤彤)

作者简介:王迎(1982.11-),女,辽宁锦州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生,东北财经大学津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