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产方式决定的国家间贸易理政策差异性

点赞:9498 浏览:3497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社会制度的性质建立在生产方式之上,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方面面,主流经济学理论及政策都紧密联系特定社会生产方式而深入发展,在此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由于生产方式差异而导致的经济理论及政策差异就较为明显,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对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采取生产方式转变以改善国际贸易条件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 :贸易理论 贸易政策 生产方式

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发展

欧洲工厂制度及机器化大生产时代的来临在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并进行产业革命以后,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由此被彻底埋葬,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代表的现代工业文明得到确立和发展.马克思在论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曾对其进行了特征性概括,即“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以商品化形式存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最大限度榨取剩余价值”,也正是由于商品化的市场高度依赖交换,因此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之路就不能离开世界贸易途径,国际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发展的根基.

资本主义在开展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基于贸易成本和世界政治角度考虑,将资产阶级意识进行强迫式灌输,以重商主义学派为代表的货币财富形态理论认为货币增加的途径只有开采矿产和出口贸易,而基于一国范围内的货币支付交换并不能达到增加社会总财富规模的效果,社会财富只是在不同个体和集团之间进行了结构重新配置,因此,以外来性的国际贸易和殖民掠夺构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主要途径.由于国际贸易进行中同一时期不同国家间的进出口总量呈现互补态势,一国贸易利益的获取都是以牺牲贸易对象国利益为代价,只有政治和军事强势的国家才有力量制定并主导贸易规则,重商主义事实上为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支持.1776年,英国从自由贸易中获取巨大利益而成为世界霸主,英国的资本主义企业家开始寻求脱离政府庇护,企业家人群的增长也突破了垄断势力的执行,产品竞争向战过渡,有限调控成为市场理论的主流(大卫·李嘉图,2005).

英国经济学家达德里-诺斯爵士认为世界贸易的开展并不在于金银的积累,交换盈余是贸易的目的,劳动分工会使得贸易双方共享交换利益;斯密也曾提出绝对优势理论,认为贸易国较之其他国家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上更有效率,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上相对效率较低,就可以通过专业化生产效率较高的产品并实现交换来获取利益.然而斯密的理论没有列举弱势国家参与国际贸易的利益合理性,大伟-理查德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对全部商品生产均呈现劣势的国家开展国际贸易的合理性进行了说明,马歇尔则利用数理曲线对比较优势原理下的国际交换比例进行了补充.除去劳动创造价值和成本差异理论以外,以要素禀赋说为核心思想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认为各国均出口各自的密集要素产品,进口本国稀缺要素产品.其后,陆续有经济学家补充了新要素贸易论、收入偏好相似说以及规模经济理论等,分别在传统要素和信息技术的结合角度、需求角度以及供给角度给予了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也造成主流贸易理论的分化,代表分别为支持垄断和侵占海外市场的“超保护贸易学说”及综合各派理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理论补充

发展中国家早期脆弱的民族工业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得到欧洲工业国家的自由贸易冲击,生产方式差异的先天性特征使得发展中国家无力对抗发达国家.同样是在1776年,美国摆脱英国统治,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关税保护支持者坚定维护当时美国幼稚的民族制造业发展,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无保护的国家在自由竞争体系下已经无法成为新兴工业国”,他认为斯密的自由贸易说只是维护英国利益,各国经济的发展都不能脱离“原始未开化-畜牧-农耕-农工业-农工商”的五个阶段,早期实行自由贸易,后期开展贸易保护,目的是先利用自由贸易占据市场,再实行贸易保护来加速民族工业的壮大(钱运春,2012).

阿根廷经济学家普莱维什曾对英国十八世纪后期到十九世纪中叶的进出口资料进行分析,设定进出口商品平均指数分别指代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发现至1938年的初级产品为工业制成品的65%,由此反映出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国际贸易条件的恶化.普莱维什将发达国家比喻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发展中国家为贸易,二者在经济实力、文化、政治、资源等方面的迥异决定了“中心侵略”,国际贸易呈现“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局面(夏飞,2012).此外,发展中国家还利用“国际收支论”、“贸易条件论”、“民族自尊论”以及“强势政府”理论等保护本国贸易,这些理论提出的环境或背景都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依赖于资源,由专制集权的计划分配向市场分配的过渡需要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在资本主义主导生产和消费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就明显处于竞争劣势.

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生产和消费在受到发达国家通过资本输出和跨国公司等形式控制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在关税及非关税壁垒、限制性商业惯例、资源交换规则等领域受到后者的强势压迫,由于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等专属机构具有重大问题决定权和规则制定、解释权,发展中国家想在这些机构平等、充分的参与决策是很难的,因此,按照普莱维什的“中心-”理论,发展中国家应该判断自身形势,优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以降低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范围和利益损失.

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举措

重商主义曾经积极维护“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论调,主张“最大范围的扩大出口”,英国就曾采取包括“海军舰队保护远洋贸易”、“发展殖民地贸易输出”以及“确保充足劳动力”等政策措施维护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出口贸易,1509-1547年,亨利八世为鼓励劳动,将数以万计的小偷处以极刑;将无所事事的流浪汉割掉耳朵,再次被发现流浪则施加死刑;宣布不参加劳动工作的人将被判为奴隶.至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宣布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乞丐禁止不劳而获”,超过14岁的乞丐将受到鞭笞,给予铁烙刑罚,重新触犯就施加死刑.英国为建立强大的海军以保护贸易舰队,由重商主义者提议并实施的“斋戒”政策在法律上对远洋舰队水手给予了肉食上的支持,保证贸易顺利开展(桑田,2012). 英国的《航海法》草案中还规定了诸如“英国本土及附属海外殖民地的进口商品必须以英帝国或殖民地船只运输”和“殖民地商品以英帝国作为唯一输出国,第三国贸易商品须首先借道英国本土”等行政法令.当英国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开始出现时,国内贫困和失业问题较为突出,社会矛盾涌现,英国以“济贫法”的出台宣布为穷人提供生活保障,人口经济学家马尔修斯适时地提出了市场过剩以及人口学说,其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既得利益,并最终迫使“济贫法”中的大部分条款由于过于严苛和具有侮辱性而得到穷人的抛弃,例如,“济贫法”中有规定:申请救济者须抵押全部个人资产,夫妻、妇孺需分开并送至救助院或进入工厂工作等(张永忠,2012).

早期资本主义国家为应对不断前进的生产方式革新,在制度和技术的整合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如各种以维护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为出发的技术研发支持政策的出台.发展到现代,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法国都将技术研发和科技人员培训放在国家生产力提升的重要层面,以政府为主导,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发展创新,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德国基督教联盟和党更是通过联合协议将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3%的水平;东亚地区以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也通过鼓励私人科研创新等政策措施而大幅提升科研投入经费.在不断应对技术创新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将世界贸易标准不断纳入新的层级,另一方面则是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无可避免的贸易阻力,以经济一体化、绿色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为构成的贸易资源整合政策开始有了愈发细化的划分.

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政策及贸易条件改善

(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发展中国家在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方面进行了贸易条件改善的尝试,第一阶段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以本国类似产品进行替代,具体步骤是首先以服装、食品、家电及加工等国内替代品来迎合国内市场,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尝试机器制造、石油开采、钢铁等短缺资本品的生产,进口替代工业的全面成熟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这在部分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已经成为现实;第二阶段即为出口导向战略,由于第一阶段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其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同样会在发达国家引起抵制,并且暴露出损害本国经济效率的弊端.可以说,出口导向策略是比较优势理论的延伸,通过改善出口产品结构配置而获得贸易利益,推动本国经济发展,这其中还可能包括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资源和技术、资金结合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在税收和信贷层次降低国际贸易成本(刘亚丽,2010).

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替代策略中,第一层次的轻工替代初级类可以涵盖纺织、食品、家电制造等行业,以劳动密集生产为主;第二层次在国际市场环境发生变动时以重工替代轻工为主,集中于电子、机械、石化等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行业.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存在处于国际市场体系中的先天不足和国内相对稚嫩的政治保护短板等因素,在开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普遍出现区域经济分化和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例如日本、韩国等实现了成功.


(二)发展中国家以转变生产方式为途径的贸易条件改善

对于剩余价值的攫取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永恒追求,发达国家致力于技术和制度整合基础上的资源集中和贸易规则释义,如何在既定的国际贸易市场环境下实现自身的技术和制度运用水平的飞跃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在制度上,分配体制的改革是核心,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以《海洋法公约》为准绳,通过制定《不对称贸易行动守则》来要求打破世界贸易垄断体系,改革国际贸易制度及货币金融制度,要求债务发行援助,实现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联盟合作,改革世界贸易组织人事制度,争取表决席位,避免“悲惨式增长”的持续状态.

在发展中国家依靠廉价劳动力和资源开展出口贸易的近代常态化生产方式中,这种自我满足的低端贸易模式必须得到改善,发展中国家不能永远被边缘化,资源分配方式和生产方式转变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应当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建立,这其中面临一个问题,即企业群体享有生产方式的主导权,却在政治体制中处于绝对劣势,传统的计划经济官员已经深深陷入计划的土壤而不能自拔,在当今世界贸易讲求“交换至上”的时代,如果脱离了垄断的支持,部分发展中国家计划经济思想浓厚的经济组织形式就几乎不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利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使得寻求生产方式转变的外贸企业群体获得足够的政治支撑,使得社会资源能够自发、高效地融合进入贸易体系,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制度、贸易规则、生产方式进入相同的协作链条,分散化的资源配置方式重新聚合,计划经济官员无法再提供正当的干预理由.

企业群体优先于资源配置的权利系统、政府确保民众的生存保障以及创新技术资源整合平台是发展中国家转变生产方式、改善国际贸易条件的有效方法,只有在资源分配规则上进行彻底的改革才是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参与贸易游戏并取得长久发展的根本途径,习惯于发达国家作为游戏规则制定者并沉溺其中只能使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开展陷入被剥削的恶性循环.

基于生产方式决定的国家间贸易理政策差异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际贸易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